概念
大便黏冻,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伴大便次数增多,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为痢疾临床特征。多见于夏秋季。《内经》称为肠澼、赤沃,《伤寒论》、《金匮要略》称为下利、热利。葛洪《肘后方》以痢称之,区别于一般的腹泻,为后世所宗。宋•严用和《济生方》谓:“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痢疾三症之一的里急后重,早见于《难经•五十七难》:“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里急,排便前腹痛,欲便而迫不及待;后重,排便时窘迫难忍,却排出不畅者。《丹溪心法》又提及虚坐努责一症,乃时时欲便,临厕时却努挣难出,可见于阴血亏虚之久痢,较里急后重为重,但腹痛并不明显。
痢疾多由外受湿热、疫毒邪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其发病多与季节有关。其病位在肠,湿热、疫毒、寒湿之气壅阻肠中,气血与之相搏而凝滞,大肠传导失司,故呈腹痛、大便下脓血赤白,且里急后重。急性发作者,可分为湿热痢、寒湿痢、疫毒痢;若迁延不愈,损伤正气,正虚邪恋,又常呈阴虚、阳虚等慢性痢疾过程。
暴痢属实,久痢属虚(且虚中夹实),可据病程长短及症状程度而定。痢下红多白少、纯下赤冻,热重于湿;红少白多为湿重于热;红白相兼为湿热俱盛;下痢纯白脓冻,为寒湿。但见脓血、不见粪质较重,带有粪质病轻。若见高热痉厥而后下痢,噤口、呕逆、神萎,或腹不痛而脓血阵下,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均为重危之征,分别是邪陷心包、胃气败绝、阳气暴脱之象。
在临床上,痢疾需与腹泻相区别。痢疾与腹泻均有腹痛:腹泻可见腹痛肠鸣,一般无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痢疾则腹痛里急,泻下不爽而呈后重感,大便红白脓血。《景岳全书•卷二十四•泄泻》对两者病位、病机、病情已有明确表述:“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伤在下焦。在中焦者,湿由脾胃而分于小肠……在下焦者,病在肝、肾、大肠。”证诸临床,泻、痢两者可相互转化,有先泻后痢者,有先痢后泻者,应当据证而定。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湿热痢
1.临床表现:腹部疼痛,下痢赤白黏冻或脓血,初起或为水泻,后一、二日再便下赤白,日行十次至数十次,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疼痛,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数。兼有表证者,恶寒发热,头痛,脉浮数。里热盛者,口渴心烦,发热,脉数。
3.治法:清热化湿导滞,调气和血。
4.方剂: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药物:白芍10〜15g,黄芩10〜15g,黄连6〜10g,当归10〜15g,木香6 g,槟榔10g,制大黄10g (或生大黄3〜10g),银花15g,甘草6g。
方义:白芍、当归和血调营,以治大便脓血;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以除里急后重。大黄通下泄热,导滞清肠,能缓解肛门之急迫。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黄芩、黄连、银花清热化湿、凉血解毒,以治烦渴、发热、下痢。
加减:表证未解者,加葛根、荆芥、防风,酌去大黄、槟榔以免邪气内陷,为表里双解之剂。若发热、烦渴,大便脓血,热毒盛者,加白头翁、秦皮、黄柏、生地榆等,凉血清热。若口腻、脘痞、胸闷、纳呆,舌苔白腻罩黄,湿重于热,去大黄、黄芩,加藿香、苍术、厚朴,苦温燥湿,芳化泄浊。痢下不爽,肛门滞胀,腹痛拒按者,用生大黄,加枳实、厚朴,或吞服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导滞攻积。兼夹食滞者,加莱菔子、生山楂消积导滞。
5.变通法:若初起见发热、恶寒、腹痛、下痢、脉浮者,可用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药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枳壳、桔梗、荆芥、防风等,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法。上述芍药汤亦可用《辨证奇闻》滋阴止痢丹,方药为当归、白芍、大黄、莱菔子、车前子、槟榔,亦调气和血之剂。方中重用当归、白芍,大黄、莱菔子同用,是其特点。
(二)疫毒痢
1.临床表现:发热急骤,来势凶猛,痢下鲜紫脓血,或呈血水状,便次频频,日下无度,腹痛剧烈,后重尤甚,伴高热烦渴,头痛胸闷,呕吐恶心,甚而四肢抽搐,神志昏迷。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数疾。救治不及,可迅速发生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汗出喘促,脉微细欲绝。
2.病因病机:感受时疫毒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营,逆传心包,热盛动风。
3.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药物:白头翁15〜30g,黄连10g,黄柏10g,秦皮10〜15g,赤芍15g,丹皮15g,生地榆30g,银花30g,贯众15g。
方义: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清热泻火,解毒止痢;赤芍、丹皮、地榆、银花、贯众凉血化瘀,解毒泄热。
加减:四肢抽搐者,加羚羊角粉(分冲)、钩藤、石决明,息风定痉;热毒侵入营血,高热神昏者,合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加水牛角、生地,调服神犀丹或紫雪丹,清营凉血、解毒开窍。腹痛拒按,里急后重明显,大便量少滞下,加生大黄、枳实荡涤腑实。
5.变通法:若正虚下陷,面白汗多,肢冷喘促,脉微细欲绝,急用参附汤(《世医得效方》)或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煎汤频服,益气回阳、救脱育阴,并用西医方法抢救。若起病即见神昏痉厥,高热喘促,舌红绛,脉数疾,但不见痢疾症状,或痢疾症状不重,而全身症状严重者,古称奇恒痢,为热毒亢盛、阳邪内闭者,宜用白头翁汤合大承气汤煎水灌肠,以荡涤腑实,泻火解毒。以上所述者多为重型菌痢或中毒性菌痢,宜用中西医药结合,及时抢救治疗。
(三)噤口痢
1.临床表现:下痢而不能进食,食入即吐,恶心呕逆,胸脘痞闷,神倦面垢。舌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湿热疫毒蕴结肠中为痢,湿热疫毒上攻于胃,胃气不降致成噤口。
3.治法:清热和胃,苦辛通降。
药物:黄连6g,姜半夏10〜15g,石菖蒲6g,茯苓10〜15g,陈皮6g,荷叶10g,陈仓米10g,石莲子10g,黄芩10g,干姜3g。
方义:黄连、黄芩清热,半夏、干姜和胃,合而为降逆止呕、苦辛通降者。茯苓、陈皮和胃,石菖蒲、荷叶芳香化浊,陈仓米、石莲子调中升清。
加减:上方宜煎成少量药汁,多次徐徐咽下。若汤药不受,可先用玉枢丹磨冲少量予服,再服上方。或玉枢丹舌下含服,用西洋参、莲肉、石斛、陈仓米,煎汤试服。若呕吐频繁,舌红绛而干,脉细数,气阴耗伤、胃气将败,宜加西洋参、麦冬、石斛、芦根,益气养阴。亦可用上方浓煎100〜200ml,保留灌肠。
5.变通法:若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口淡不渴,舌淡,脉弱,多由脾胃虚弱或久痢体虚,胃气虚而上逆所致。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生姜汁,健脾和胃。
(四)寒湿痢
1.临床表现: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腹痛拘急,里急后重,口淡无味,脘痞不渴,头重身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亦可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脉浮之表证。
2.病因病机:寒湿客于肠中,气血凝滞,清浊不分,传导失司。
3.治法:温化寒湿,理气和血。
药物:苍术10g,厚朴6g,姜半夏10g,陈皮6g,藿香10g,木香6g,肉桂3g,炮姜6g,当归10g,白芍10〜15g。
方义:苍术、厚朴苦温燥湿,肉桂、炮姜温中散寒,半夏、陈皮、藿香和胃泄浊,木香理气止痛,当归、白芍和血调营。
加减:里急后重明显者,加槟榔、枳实导滞除积;腹胀腹痛者,加草豆蔻、砂仁理气,并加重当归、白芍用量行气和血;腹痛冷痛甚者,加肉桂、桂枝祛寒止痛。
5.变通法:若初起见有表证者,可用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合桂枝汤(《伤寒论》),祛寒解表,逆流挽舟。若暑季贪凉恣食生冷而成寒湿痢者,用藿香正气散(《局方》),并服纯阳正气丸,祛暑散寒、化湿止痢。
(五)虚寒痢
1.临床表现:痢疾经久反复,下痢稀溏夹有黏白冻,或紫褐血色。腹部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腰酸怯冷,食少神疲,形寒面白。甚而有脱肛下坠、滑脱不禁。舌质淡,脉虚细、沉弦。
2.病因病机:脾肾阳虚,寒湿阻滞,传导失司,迁延不愈,痢疾经久反复。
3.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4.方剂:附子理中汤(《局方》)合真人养脏汤(《局方》)加减。
药物:淡附子10g,肉桂6g,炮姜炭10g,煨肉果10g,党参15g,炒白术10g,煨诃子10g,木香6g,白芍10g,当归10g,黄连3〜6g。
方义:附子、肉桂温肾,炮姜、党参、白术温脾,诃子、肉果收涩,木香理气,当归、白芍和血,黄连清热以反佐诸热药。
加减:滑脱不禁,无后重滞胀感,去当归、白芍,加罂粟壳(连续用不超过1周,以免成瘾)、赤石脂、禹余粮,收涩固脱。肛坠大便不爽,有积滞者,去诃子、肉果,加制大黄、枳壳、山楂,消积导滞。若形寒怯冷,腰腹冷痛甚者,可逐步加大附子用量。若寒湿重者,加大白术用量,并加苍术燥湿健脾。
5.变通法:若久痢脱肛者,可用附子理中汤合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益气升阳。若久痢而寒热夹杂,腹痛下痢,后重不爽,烦渴肢冷,可用乌梅丸(《伤寒论》)寒热并调,温中清肠。
(六)阴虚痢
1.临床表现:痢下日久,经年反复,大便赤白黏冻,或下鲜血。虚坐努责,腹痛绵绵,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可伴午后潮热,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舌干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2.病因病机:湿热痢久延未已,耗伤阴血,正虚邪恋,痢下日久,经年反复而有阴虚表现者。
3.治法:清热化湿,滋阴和血。
4.方剂:黄连阿胶汤(《伤寒论》)合驻车丸(《千金要方》)加减。
药物:黄连3〜6g,阿胶10g(另佯冲),黄芩10g,炮姜炭6 ~ 10g,白芍10〜15g,当归10g,乌梅炭6〜10g。
方义:黄连、黄芩清热化湿,当归、白芍和血止痛,阿胶滋阴养血且有止血之功,炮姜炭温中摄血而有反佐作用,乌梅炒炭能涩肠止血。
加减:便血多者,加地榆、槐花(均炒炭)、赤芍、丹皮凉血清热;口渴舌红,阴虚甚者,加沙参、石斛、芦根,养阴清热生津。肛门灼热,便下不爽者,加银花、黄柏、椿根皮清肠泄热。
5.变通法:若痢下赤白,日久不愈,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食少纳呆,为脾胃气阴两虚,可用六神散(《三因方》)加味,药如党参、山药、扁豆、莲肉、麦冬、石斛、黄连、木瓜、白芍、乌梅等,健脾益气,和胃养阴,酸苦泄热合用。或仿薛生白法,用熟地、当归、白芍、陈皮、甘草,治痢久伤肾而虚坐努责者。
(七)休息痢
1.临床表现:痢疾时作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倦怠神疲,腹胀时痛,临厕时有后重,大便夹有黏液或红白黏冻。舌质淡苔腻,脉虚弱、濡软。若发作时可表现为湿热、寒湿痢症状,也有寒热错杂或肝脾不和者。
2.病因病机:痢疾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脾胃虚弱,邪毒内恋,大肠传导失司热遏伏、蕴结肠中,因故复发,可致湿热痢发作。若中阳不足,寒湿内生,则呈寒湿痢。
3.治法:平时未发时以治本为主,健脾和胃,清肠导滞。发作时依据证候类型,进行治疗。如湿热痢治以清热化湿,寒湿痢治以温寒化湿等,但应顾及脾胃功能。
4.方剂:资生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加减。
药物: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扁豆10g,薏苡仁10g,枳壳3g,木香3g,神曲10g,山楂10g,黄连5g,麦芽10g,槟榔6〜10g,黄柏6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扁豆、薏苡仁化湿健脾,枳壳、木香、槟榔理气导滞,山楂、麦芽、神曲消积导滞,黄连、黄柏清热化湿,是为休息痢未发时治本之方。
加减:如无腹痛后重,大便以溏薄为主,可用本方。若见腹痛后重,大便不爽者,加当归、白芍和血缓急。若见面色无华,心悸头晕,乏力肢麻,气血不足者,加枣仁、当归、龙眼肉、黄芪,去枳壳、神曲、山楂、槟榔,补益气血为主。亦可用归脾汤(《济生方》)加黄连、黄柏等。
5.变通法:脾阳虚寒,夹有湿滞者,用温脾汤(《千金要方》)为主加减,药用附子、人参、干姜、甘草温中散寒,黄连清热止痢,大黄导滞通下。肝肾阴虚,夹有湿滞者,可用续绝汤(《辨证奇闻》)为主加减,药用山药、山萸肉、熟地补益肝肾,芡实、五味子涩肠,酌加黄连、黄柏等清肠止痢。若寒热夹杂,以乌梅丸(《伤寒论》)为主。见有明显寒湿、湿热证,休息痢症状发作呈急症、实证时,仍依上述方药治疗,如芍药汤治湿热痢、不换金正气散治寒湿痢等。
【简易方药】
1.化滞汤:生白芍30g,当归15g,山楂18g,莱菔子(炒捣)15g,甘草、生姜各6g。或身体壮实者,可加大黄、朴硝各10g下之。每日1剂,水煎服。治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初起者。(张锡纯方)
2.爕理汤:生山药24g,银花15g,生白芍18g,牛蒡子(炒捣)、甘草各6g,黄连、肉桂(后下)各4. 5g。每日1剂,水煎服。赤痢加生地榆6g,白痢加生姜6g。血痢加鸦胆子(去皮)20粒,药汁连服。治前药未愈者。若下痢已数日,亦可迳服此汤。又治噤口痢。(张锡纯方)
3.解毒生化丹:银花30g,生白芍18g,甘草10g,三七末6g,鸦胆子(去皮)60粒。每日1剂,先将后两味,用白糖化水送服。次将作余药煎服。治痢久郁热生毒,肠中腐烂,时时切痛而后重,所下多似烂脔,且有腐败之臭。此证乃痢之最重者,用以化腐生肌。(张锡纯方)
5.鸦胆子(去皮壳),桂圆肉包裹,饭后吞服。第1天每服30粒,第2天每服10粒,第3天每服8粒,连服7〜10天。或每日用白头翁、石榴皮各30g,水煎服,日3次,连服7〜15天。适于阿米巴痢疾。
6.芍药90g,当归60g,枳壳、槟榔、甘草各6g,滑石10g,木香、莱菔子各3g。 每日1剂,水煎服。患痢便血,一日间至百十次不止者。(《石室秘录》)
7.血余炭、苍术炭、陈皮炭、益元散、地榆炭、白芍、焦内金、焦六曲、全当归、焦楂炭、藿香梗各9〜10g,香附、乌药、生地炭各6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适于急性痢疾。(祝湛予经验方)
【外治法】
保留灌肠法
1.处方:椿根皮12g,干姜、黄连、石榴皮各9g,淡附子15g。每日1剂,水煎。
用法:水煎后加食醋15m l,滴注灌肠。适于寒湿痢。
2.处方: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各10g。每日1剂,水煎。
用法:煎水50〜100mL加入锡类散1g、2%普鲁卡因10m l,作保留灌肠。适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用法:水煎至100ml,加入锡类散1g、2%普鲁卡因10m l,作保留灌肠。适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4.处方:儿茶、青黛、黄柏各3g,人工牛黄粉、珍珠粉、枯矾2g,冰片1g。每日1剂。
用法:研成细末后,用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作保留灌肠。适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应根据病变部位及病人耐受程度,决定插管深度和灌肠液用量。一般插入肛门20〜30cm为宜,每次用量100〜200ml。不能忍受者,可适当加入5%普鲁卡因5〜10mL。一般临睡前先清洗灌肠,然后取药保留灌肠。取侧卧位,灌入后平卧,适当垫高臀部。
疗程:以上方,急性者5天为1疗程,慢性者7〜10天为1疗程,每日1次。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天枢、上巨虚(或足三里)为主,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中脘、气海,疫毒痢加大椎、合谷、十宣(放血),噤口痢加中脘、内关,休息痢加脾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久痢脱肛加百会(艾灸)。
方法:常规刺法,平补平泻或泻法,留针30分钟。寒湿痢、久痢针后加灸。
疗程:急性者每日1〜2次,5〜7日为1疗程;慢性者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小肠、大肠、直肠下段、耳神门,慢性者加脾、肾、交感。每次用单侧耳郭,左右交替。
方法:急性者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慢性者毫针轻刺激,留针15分钟。
疗程:急性者每日1〜2次,5 ~ 7日为1疗程;慢性者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穴位注射法
方法:用黄连素注射液,或25%葡萄糖注射液,或维生索B1注射液。每穴每次0. 5〜1ml。
疗程:每日1次,急性者3〜5次为1疗程,慢性者7〜10次为1疗程。
(四)灸法
取穴:天枢、大肠俞,中脘、足三里,气海、上巨虚,分为三组交替。寒湿者加神阙,湿热加水分,脾虚加脾俞,肾虚加肾俞、关元。
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10分钟;艾炷隔姜或药饼灸,每穴每次5〜7 壮。适于慢性者,对菌痢及溃疡性结肠炎均可。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五)综合法(适于中毒性菌痢)
1.控制高热:大椎穴,以三棱针速刺放血,于针眼处扣上半个花椒皮,以胶布固定;并针刺大杼、间使。若热仍不退,加神门、内庭、侠溪。若体温达39c〜40℃以上者,可用小瓷盅蘸麻油及少量温水,由风府至大椎、大椎至长强各刮一道,由脾俞至白环俞两侧各刮一道,以刮至局部红紫为度。如有四肢厥冷者,可刮委中、尺泽。
2.制止惊厥:合谷、内关、涌泉、下巨虚、百会、印堂、人中、素髎、风府。可选4〜5穴进行治疗,每穴捻转2〜3分钟,针刺后可留针20〜25分钟。
3.抗呼吸衰竭:迎香、身柱、承浆、少商,针刺1〜3次,用于哭泣样呼吸。若呼吸浅表而不规则等,加刺扶突、风池。
4.抗循环衰竭:十宣、风池、尺泽、委中、内关、素髎、人中、百会、昆仑、上巨虚、侠溪,针刺后留针20〜30分钟。
必要时可配合液体治疗,给予升压、呼吸兴奋药物及抗生素治疗。
文献与评述
痢疾的临床特征是大便黏冻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辨证宜分寒热虚实。一般而言,急性痢疾多实证,如湿热痢、寒湿痢、疫毒痢,以湿热痢多见。疫毒痢有急性传染性,来势猛,发展迅速,宜及早抢救治疗。除部分内闭、外脱者,一般预后尚好。慢性痢疾多虚中夹实,大多由急性迁延而成,亦有初起即呈现慢性过程的,又分为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一般症情缠绵,反复不已,难以速效。在治疗的同时,必须注重饮食宜忌,严戒口腹,进食清淡,禁荤腥油腻之品。目前临床上,痢疾一般指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其他如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激惹综合征等,若有大肠脓血、里急后重之症状,也可依据痢疾进行辨证论治。
传统典籍有白痢属寒、赤痢属热之训,必须根据全身情况和大便形质而定。若白色黏冻呈涕液状,便时通畅,病程已久,腹冷或不敢进食生冷,多属寒象。但白色黏冻状物,或白如脓而黏稠,解而不畅却属湿热。痢下鲜赤、紫红或赤白相兼,初病属热;若久痢鲜血,脓血黏稠,虚坐努责,则为阴血虚亏。久痢脓血,由红而紫黑,或如赤豆汁,或色黑而污,属瘀血或湿热瘀毒。泻痢反复,便脓血色紫黯、稀淡,无臭,又属阳虚有寒。在治疗时,不能犯虚虚实实之误。
关于痢疾的预后,一般而言,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有粪者轻,无粪者重。气短、呃逆、唇如涂朱、发热不休、口糜者重;痢色如鱼脑、猪肝、豆汁,或下痢如屋漏水或纯血,均属危重证候。
传统治痢忌通下、忌分利、忌发汗、忌兜涩过早。主张调气和血、清热消导,所谓调气则后重除,和血则便脓愈。现代临床,对发汗、通下之法主张依据症情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如初起有表证,用逆流挽舟法,即是发汗风药。有里实证时,只要积滞而里急后重,即可结合通下攻里。
通法的应用,主要指大黄、枳实、厚朴、槟榔之属。主要根据:①痢疾初起,体实证实,症状以里急后重为指征。②湿热痢、食积痢首选大黄,轻者制大黄,重者生大黄。伴肛门胀急、滞下不爽,配枳实、槟榔、白芍调气和血。③寒湿痢用大黄、枳实,必配苍术、厚朴燥湿,附子、木香温中理气,并注意配伍比例。④休息痢大便干燥,伴里急后重时才可用通下法,一般用熟大黄、酒炒大黄,量宜小,或用瓜蒌、桃仁、当归、升麻、桔梗、枳壳,以免伤正。
通法的禁忌,主要包括年高体弱,素有脾胃病,体质虚弱者。血痢日久而伴里急后重,必明辨寒热虚实,不可概认为湿热伤络,一般以温摄止血取效。阴虚痢切忌攻下,以防耗伤阴血,或伤络动血,痢血不止。若误用通下,可致腹中拘急、便意频急而无便。对久痢阴伤所致之虚坐努责,中气下陷所致的肛门重坠,肝木克脾之腹中气窜、胀急,肛门坠胀、便解不爽,不应误以为里急后重,而误用通下法。
涩法在痢疾的应用,主要掌握无邪无滞。①若虚寒滑脱不禁,用真人养脏汤配桃花散、石榴皮。②久痢阴伤,痢下无度,用驻车丸、黄连阿胶汤,加乌梅炭、煨诃子、地榆炭、山楂炭、熟地炭,酸甘敛涩。③血痢无度,阴血既亏,脾阳虚衰,统摄失职,用四逆汤加人参、乌梅,或黄土汤合脏连丸。④久下脓血便,脏气虚败,摄血无权者,可由脓血便转为血水,此际当断为症情危急,有肠穿孔或并发大出血之可能,用姜炭末、山药粉、诃子末、人参粉酌量调服,固肠实脾。⑤脓血不止,脾肾衰败,湿邪尚在,可用乌梅丸加秦皮、地榆、赤石脂、煨诃子,或真人养脏汤配秦皮、赤石脂、炮姜炭。⑥下痢日久脾阴亏耗,便稀量少,或如涕或泻频,形萎神疲,舌红少津,当用六神散加乌梅炭、山楂炭、五味子、诃子、芡实、牡蛎,固敛津气。
涩法的禁忌有:若暴泻欲脱仍有邪滞;肠腑湿热未清,反复脓血、黏液便者;有食积、湿阻、气滞、瘀阻、痰火、虫积而腹痛;泄痢后重,便下迟滞,肛门胀急;脏毒或肠垢不尽,便血有块;腹胀满无论硬软,拒按、喜按者;肠鸣音弱或亢进而腹痛阵作者;泄泻、便秘交替或假性腹泻者;大便检测有较多脓细胞,细菌培养阳性等。类此当遵“痢无止法”之训。叶天士认为“治痢大法不过通、涩二种”,可据证而用。

四君人参
畅读VIP

342

0


求道
畅读VIP

678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1032

0


白术
签约讲师

523

0


白术
签约讲师
四君严选

545

0


白术
签约讲师

510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649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58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712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