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大便黏冻,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伴大便次数增多,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为痢疾临床特征。多见于夏秋季。《内经》称为肠澼、赤沃,《伤寒论》、《金匮要略》称为下利、热利。葛洪《肘后方》以痢称之,区别于一般的腹泻,为后世所宗。宋•严用和《济生方》谓:“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痢疾三症之一的里急后重,早见于《难经•五十七难》:“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里急,排便前腹痛,欲便而迫不及待;后重,排便时窘迫难忍,却排出不畅者。《丹溪心法》又提及虚坐努责一症,乃时时欲便,临厕时却努挣难出,可见于阴血亏虚之久痢,较里急后重为重,但腹痛并不明显。


痢疾多由外受湿热、疫毒邪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其发病多与季节有关。其病位在肠,湿热、疫毒、寒湿之气壅阻肠中,气血与之相搏而凝滞,大肠传导失司,故呈腹痛、大便下脓血赤白,且里急后重。急性发作者,可分为湿热痢、寒湿痢、疫毒痢;若迁延不愈,损伤正气,正虚邪恋,又常呈阴虚、阳虚等慢性痢疾过程。


暴痢属实,久痢属虚(且虚中夹实),可据病程长短及症状程度而定。痢下红多白少、纯下赤冻,热重于湿;红少白多为湿重于热;红白相兼为湿热俱盛;下痢纯白脓冻,为寒湿。但见脓血、不见粪质较重,带有粪质病轻。若见高热痉厥而后下痢,噤口、呕逆、神萎,或腹不痛而脓血阵下,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均为重危之征,分别是邪陷心包、胃气败绝、阳气暴脱之象。


在临床上,痢疾需与腹泻相区别。痢疾与腹泻均有腹痛:腹泻可见腹痛肠鸣,一般无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痢疾腹痛里急,泻下不爽而呈后重感,大便红白脓血。《景岳全书•卷二十四•泄泻》对两者病位、病机、病情已有明确表述:“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伤在下焦。在中焦者,湿由脾胃而分于小肠……在下焦者,病在肝、肾、大肠。”证诸临床,泻、痢两者可相互转化,有先泻后痢者,有先痢后泻者,应当据证而定。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湿热

1.临床表现:腹部疼痛,下痢赤白黏冻或脓血,初起或为水泻,后一、二日再便下赤白,日行十次至数十次,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疼痛,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数。兼有表证者,恶寒发热头痛,脉浮数。里热盛者,口渴心烦发热,脉数。

2.病因病机湿热积滞,蕴结肠中,气血阻滞,大肠传导失司。

3.治法:清热化湿导滞,调气和血。

4.方剂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药物:白芍10〜15g,黄芩10〜15g,黄连6〜10g,当归10〜15g,木香6 g,槟榔10g,制大黄10g (或生大黄3〜10g),银花15g,甘草6g。

方义:白芍当归和血调营,以治大便脓血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以除里急后重大黄通下泄热,导滞清肠,能缓解肛门之急迫。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黄芩黄连、银花清热化湿、凉血解毒,以治烦渴、发热、下痢。

加减:表证未解者,加葛根荆芥防风,酌去大黄槟榔以免邪气内陷,为表里双解之剂。若发热、烦渴,大便脓血,热毒盛者,加白头翁秦皮黄柏生地榆等,凉血清热。若口腻、脘痞、胸闷、纳呆,舌苔白腻罩黄,湿重于热,去大黄黄芩,加藿香苍术厚朴,苦温燥湿,芳化泄浊。痢下不爽,肛门滞胀,腹痛拒按者,用生大黄,加枳实厚朴,或吞服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导滞攻积。兼夹食滞者,加莱菔子、生山楂消积导滞。

5.变通法:若初起见发热恶寒腹痛、下痢、脉浮者,可用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药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枳壳桔梗荆芥防风等,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法。上述芍药汤亦可用《辨证奇闻》滋阴止痢丹,方药为当归白芍大黄莱菔子车前子槟榔,亦调气和血之剂。方中重用当归白芍大黄莱菔子同用,是其特点。


(二)疫毒痢

1.临床表现:发热急骤,来势凶猛,痢下鲜紫脓血,或呈血水状,便次频频,日下无度,腹痛剧烈,后重尤甚,伴高热烦渴,头痛胸闷呕吐恶心,甚而四肢抽搐神志昏迷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数疾。救治不及,可迅速发生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汗出喘促,脉微细欲绝。

2.病因病机:感受时疫毒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营,逆传心包,热盛动风。

3.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4.方剂白头翁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白头翁15〜30g,黄连10g,黄柏10g,秦皮10〜15g,赤芍15g,丹皮15g,生地榆30g,银花30g,贯众15g。

方义: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清热泻火,解毒止痢;赤芍丹皮地榆、银花、贯众凉血化瘀,解毒泄热。

加减:四肢抽搐者,加羚羊角粉(分冲)、钩藤石决明,息风定痉;热毒侵入营血,高热神昏者,合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加水牛角生地,调服神犀丹或紫雪丹,清营凉血、解毒开窍。腹痛拒按,里急后重明显,大便量少滞下,加生大黄枳实荡涤腑实。

5.变通法:若正虚下陷,面白汗多,肢冷喘促,脉微细欲绝,急用参附汤《世医得效方》)或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煎汤频服,益气回阳、救脱育阴,并用西医方法抢救。若起病即见神昏痉厥,高热喘促,舌红绛,脉数疾,但不见痢疾症状,或痢疾症状不重,而全身症状严重者,古称奇恒痢,为热毒亢盛、阳邪内闭者,宜用白头翁汤大承气汤煎水灌肠,以荡涤腑实,泻火解毒。以上所述者多为重型菌痢或中毒性菌痢,宜用中西医药结合,及时抢救治疗。


(三)噤口痢

1.临床表现:下痢而不能进食,食入即吐,恶心呕逆,胸脘痞闷,神倦面垢舌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湿热疫毒蕴结肠中为痢,湿热疫毒上攻于胃,胃气不降致成噤口。

3.治法:清热和胃,苦辛通降。

4.方剂:开噤散(《医学心悟》)加减。

药物:黄连6g,姜半夏10〜15g,石菖蒲6g,茯苓10〜15g,陈皮6g,荷叶10g,陈仓米10g,石莲子10g,黄芩10g,干姜3g。

方义:黄连黄芩清热,半夏干姜和胃,合而为降逆止呕、苦辛通降者。茯苓陈皮和胃,石菖蒲荷叶芳香化浊,陈仓米、石莲子调中升清。

加减:上方宜煎成少量药汁,多次徐徐咽下。若汤药不受,可先用玉枢丹磨冲少量予服,再服上方。或玉枢丹舌下含服,用西洋参、莲肉、石斛、陈仓米,煎汤试服。若呕吐频繁,舌红绛而干,脉细数,气阴耗伤、胃气将败,宜加西洋参麦冬石斛芦根,益气养阴。亦可用上方浓煎100〜200ml,保留灌肠。

5.变通法:若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口淡不渴,舌淡,脉弱,多由脾胃虚弱或久痢体虚,胃气虚而上逆所致。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生姜汁,健脾和胃。


(四)寒湿痢

1.临床表现: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腹痛拘急,里急后重口淡无味,脘痞不渴,头重身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亦可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脉浮之表证。

2.病因病机:寒湿客于肠中,气血凝滞,清浊不分,传导失司。

3.治法:温化寒湿,理气和血。

4.方剂不换金正气散(《局方》)加味。

药物:苍术10g,厚朴6g,姜半夏10g,陈皮6g,藿香10g,木香6g,肉桂3g,炮姜6g,当归10g,白芍10〜15g。

方义:苍术厚朴温燥湿,肉桂炮姜温中散寒,半夏陈皮藿香和胃泄浊,木香理气止痛,当归白芍和血调营。

加减:里急后重明显者,加槟榔枳实导滞除积;腹胀腹痛者,加草豆蔻砂仁理气,并加重当归白芍用量行气和血;腹痛冷痛甚者,加肉桂桂枝祛寒止痛。

5.变通法:若初起见有表证者,可用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合桂枝汤(《伤寒论》),祛寒解表,逆流挽舟。若暑季贪凉恣食生冷而成寒湿痢者,用藿香正气散(《局方》),并服纯阳正气丸,祛暑散寒、化湿止痢。


(五)虚寒痢

1.临床表现:痢疾经久反复,下痢稀溏夹有黏白冻,或紫褐血色。腹部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腰酸怯冷,食少神疲,形寒面白。甚而有脱肛下坠、滑脱不禁。舌质淡,脉虚细、沉弦。

2.病因病机:脾肾阳虚,寒湿阻滞,传导失司,迁延不愈,痢疾经久反复。

3.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4.方剂附子理中汤(《局方》)合真人养脏汤(《局方》)加减。

药物:淡附子10g,肉桂6g,炮姜炭10g,煨肉果10g,党参15g,炒白术10g,煨诃子10g,木香6g,白芍10g,当归10g,黄连3〜6g。

方义:附子肉桂温肾,炮姜党参白术温脾,诃子、肉果收涩,木香理气,当归白芍和血,黄连清热以反佐诸热药。

加减:滑脱不禁,无后重滞胀感,去当归白芍,加罂粟壳(连续用不超过1周,以免成瘾)、赤石脂禹余粮,收涩固脱。肛坠大便不爽,有积滞者,去诃子、肉果,加制大黄枳壳山楂,消积导滞。若形寒怯冷,腰腹冷痛甚者,可逐步加大附子用量。若寒湿重者,加大白术用量,并加苍术燥湿健脾。

5.变通法:若久痢脱肛者,可用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益气升阳。若久痢而寒热夹杂,腹痛下痢,后重不爽,烦渴肢冷,可用乌梅丸(《伤寒论》)寒热并调,温中清肠。


(六)阴虚痢

1.临床表现:痢下日久,经年反复,大便赤白黏冻,或下鲜血。虚坐努责,腹痛绵绵,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可伴午后潮热,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舌干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2.病因病机湿热痢久延未已,耗伤阴血,正虚邪恋,痢下日久,经年反复而有阴虚表现者。

3.治法:清热化湿,滋阴和血。

4.方剂黄连阿胶汤(《伤寒论》)合驻车丸(《千金要方》)加减。

药物:黄连3〜6g,阿胶10g(另佯冲),黄芩10g,炮姜炭6 ~ 10g,白芍10〜15g,当归10g,乌梅炭6〜10g。

方义:黄连黄芩清热化湿当归白芍和血止痛,阿胶滋阴养血且有止血之功,炮姜炭温中摄血而有反佐作用,乌梅炒炭能涩肠止血。

加减:便血多者,加地榆槐花(均炒炭)、赤芍丹皮凉血清热;口渴舌红,阴虚甚者,加沙参石斛芦根,养阴清热生津。肛门灼热,便下不爽者,加银花、黄柏、椿根皮清肠泄热。

5.变通法:若痢下赤白,日久不愈,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食少纳呆,为脾胃气阴两虚,可用六神散(《三因方》)加味,药如党参山药扁豆、莲肉、麦冬石斛黄连木瓜白芍乌梅等,健脾益气,和胃养阴,酸苦泄热合用。或仿薛生白法,用熟地当归白芍陈皮甘草,治痢久伤肾而虚坐努责者。


(七)休息痢

1.临床表现:痢疾时作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倦怠神疲,腹胀时痛,临厕时有后重,大便夹有黏液或红白黏冻。舌质淡苔腻,脉虚弱、濡软。若发作时可表现为湿热、寒湿痢症状,也有寒热错杂或肝脾不和者。

2.病因病机痢疾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脾胃虚弱,邪毒内恋,大肠传导失司热遏伏、蕴结肠中,因故复发,可致湿热痢发作。若中阳不足,寒湿内生,则呈寒湿痢。

3.治法:平时未发时以治本为主,健脾和胃,清肠导滞。发作时依据证候类型,进行治疗。如湿热痢治以清热化湿,寒湿痢治以温寒化湿等,但应顾及脾胃功能。

4.方剂:资生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加减。

药物: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扁豆10g,薏苡仁10g,枳壳3g,木香3g,神曲10g,山楂10g,黄连5g,麦芽10g,槟榔6〜10g,黄柏6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扁豆薏苡仁化湿健脾,枳壳木香槟榔理气导滞,山楂麦芽神曲消积导滞,黄连黄柏清热化湿,是为休息痢未发时治本之方。

加减:如无腹痛后重,大便以溏薄为主,可用本方。若见腹痛后重,大便不爽者,加当归白芍和血缓急。若见面色无华,心悸头晕,乏力肢麻,气血不足者,加枣仁、当归龙眼肉黄芪,去枳壳神曲山楂槟榔,补益气血为主。亦可用归脾汤(《济生方》)加黄连黄柏等。

5.变通法:脾阳虚寒,夹有湿滞者,用温脾汤(《千金要方》)为主加减,药用附子人参干姜甘草温中散寒,黄连清热止痢,大黄导滞通下。肝肾阴虚,夹有湿滞者,可用续绝汤(《辨证奇闻》)为主加减,药用山药、山萸肉、熟地补益肝肾,芡实五味子涩肠,酌加黄连黄柏等清肠止痢。若寒热夹杂,以乌梅丸(《伤寒论》)为主。见有明显寒湿、湿热证,休息痢症状发作呈急症、实证时,仍依上述方药治疗,如芍药汤湿热痢、不换金正气散治寒湿痢等。


【简易方药】


1.化滞汤:生白芍30g,当归15g,山楂18g,莱菔子(炒捣)15g,甘草生姜各6g。或身体壮实者,可加大黄、朴硝各10g下之。每日1剂,水煎服。治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初起者。(张锡纯方)


2.爕理汤:生山药24g,银花15g,生白芍18g,牛蒡子(炒捣)、甘草各6g,黄连肉桂(后下)各4. 5g。每日1剂,水煎服。赤痢加生地榆6g,白痢加生姜6g。血痢加鸦胆子(去皮)20粒,药汁连服。治前药未愈者。若下痢已数日,亦可迳服此汤。又治噤口痢。(张锡纯方)


3.解毒生化丹:银花30g,生白芍18g,甘草10g,三七末6g,鸦胆子(去皮)60粒。每日1剂,先将后两味,用白糖化水送服。次将作余药煎服。治痢久郁热生毒,肠中腐烂,时时切痛而后重,所下多似烂脔,且有腐败之臭。此证乃痢之最重者,用以化腐生肌。(张锡纯方)


4.马齿苋地锦草各60g,每日1剂,水煎服。适于湿热痢。


5.鸦胆子(去皮壳),桂圆肉包裹,饭后吞服。第1天每服30粒,第2天每服10粒,第3天每服8粒,连服7〜10天。或每日用白头翁石榴皮各30g,水煎服,日3次,连服7〜15天。适于阿米巴痢疾


6.芍药90g,当归60g,枳壳槟榔甘草各6g,滑石10g,木香莱菔子各3g。 每日1剂,水煎服。患痢便血,一日间至百十次不止者。(《石室秘录》


7.血余炭苍术炭、陈皮炭、益元散、地榆炭、白芍、焦内金、焦六曲、全当归、焦楂炭、藿香梗各9〜10g,香附乌药生地炭各6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适于急性痢疾。(祝湛予经验方)


外治法


保留灌肠法


1.处方:椿根皮12g,干姜黄连石榴皮各9g,淡附子15g。每日1剂,水煎。

用法:水煎后加食醋15m l,滴注灌肠。适于寒湿痢。

2.处方: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各10g。每日1剂,水煎。

用法:煎水50〜100mL加入锡类散1g、2%普鲁卡因10m l,作保留灌肠。适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3.处方:黄芩黄连黄柏各15g。每日1剂。

用法:水煎至100ml,加入锡类散1g、2%普鲁卡因10m l,作保留灌肠。适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4.处方:儿茶青黛黄柏各3g,人工牛黄粉、珍珠粉、枯矾2g,冰片1g。每日1剂。

用法:研成细末后,用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作保留灌肠。适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应根据病变部位及病人耐受程度,决定插管深度和灌肠液用量。一般插入肛门20〜30cm为宜,每次用量100〜200ml。不能忍受者,可适当加入5%普鲁卡因5〜10mL。一般临睡前先清洗灌肠,然后取药保留灌肠。取侧卧位,灌入后平卧,适当垫高臀部。

疗程:以上方,急性者5天为1疗程,慢性者7〜10天为1疗程,每日1次。


【针灸治疗】


(一)毫针

取穴:天枢上巨虚(或足三里)为主,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中脘气海,疫毒痢加大椎合谷十宣(放血),噤口痢加中脘内关,休息痢加脾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久痢脱肛百会(艾灸)。

方法:常规刺法,平补平泻或泻法,留针30分钟。寒湿痢、久痢针后加灸。

疗程:急性者每日1〜2次,5〜7日为1疗程;慢性者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小肠、大肠、直肠下段、耳神门,慢性者加脾、肾、交感。每次用单侧耳郭,左右交替。

方法:急性者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慢性者毫针轻刺激,留针15分钟。

疗程:急性者每日1〜2次,5 ~ 7日为1疗程;慢性者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穴位注射法

取穴:天枢上巨虚(或足三里)。

方法:用黄连素注射液,或25%葡萄糖注射液,或维生索B1注射液。每穴每次0. 5〜1ml。

疗程:每日1次,急性者3〜5次为1疗程,慢性者7〜10次为1疗程。


(四)灸法

取穴:天枢大肠俞中脘足三里气海上巨虚,分为三组交替。寒湿者加神阙湿热水分,脾虚加脾俞,肾虚加肾俞关元

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10分钟;艾炷隔姜或药饼灸,每穴每次5〜7 壮。适于慢性者,对菌痢及溃疡性结肠炎均可。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五)综合法(适于中毒性菌痢)

1.控制高热:大椎穴,以三棱针速刺放血,于针眼处扣上半个花椒皮,以胶布固定;并针刺大杼间使。若热仍不退,加神门内庭侠溪。若体温达39c〜40℃以上者,可用小瓷盅蘸麻油及少量温水,由风府大椎大椎长强各刮一道,由脾俞白环俞两侧各刮一道,以刮至局部红紫为度。如有四肢厥冷者,可刮委中尺泽

2.制止惊厥:合谷内关涌泉下巨虚百会印堂、人中、素髎风府。可选4〜5穴进行治疗,每穴捻转2〜3分钟,针刺后可留针20〜25分钟。

3.抗呼吸衰竭迎香身柱承浆少商,针刺1〜3次,用于哭泣样呼吸。若呼吸浅表而不规则等,加刺扶突风池

4.抗循环衰竭:十宣风池尺泽委中内关素髎、人中、百会昆仑上巨虚侠溪,针刺后留针20〜30分钟。

必要时可配合液体治疗,给予升压、呼吸兴奋药物及抗生素治疗。

文献与评述

痢疾的临床特征是大便黏冻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辨证宜分寒热虚实。一般而言,急性痢疾多实证,如湿热痢、寒湿痢、疫毒痢,以湿热痢多见。疫毒痢有急性传染性,来势猛,发展迅速,宜及早抢救治疗。除部分内闭、外脱者,一般预后尚好。慢性痢疾多虚中夹实,大多由急性迁延而成,亦有初起即呈现慢性过程的,又分为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一般症情缠绵,反复不已,难以速效。在治疗的同时,必须注重饮食宜忌,严戒口腹,进食清淡,禁荤腥油腻之品。目前临床上,痢疾一般指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其他如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激惹综合征等,若有大肠脓血、里急后重之症状,也可依据痢疾进行辨证论治


传统典籍有白痢属寒、赤痢属热之训,必须根据全身情况和大便形质而定。若白色黏冻呈涕液状,便时通畅,病程已久,腹冷或不敢进食生冷,多属寒象。但白色黏冻状物,或白如脓而黏稠,解而不畅却属湿热。痢下鲜赤、紫红或赤白相兼,初病属热;若久痢鲜血,脓血黏稠,虚坐努责,则为阴血虚亏。久痢脓血,由红而紫黑,或如赤豆汁,或色黑而污,属瘀血湿热瘀毒。泻痢反复,便脓血色紫黯、稀淡,无臭,又属阳虚有寒。在治疗时,不能犯虚虚实实之误。


关于痢疾的预后,一般而言,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有粪者轻,无粪者重。气短、呃逆、唇如涂朱、发热不休、口糜者重;痢色如鱼脑、猪肝、豆汁,或下痢如屋漏水或纯血,均属危重证候。


传统治痢忌通下、忌分利、忌发汗、忌兜涩过早。主张调气和血、清热消导,所谓调气则后重除,和血则便脓愈。现代临床,对发汗、通下之法主张依据症情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如初起有表证,用逆流挽舟法,即是发汗风药。有里实证时,只要积滞里急后重,即可结合通下攻里。


通法的应用,主要指大黄枳实厚朴槟榔之属。主要根据:①痢疾初起,体实证实,症状以里急后重为指征。②湿热痢、食积痢首选大黄,轻者制大黄,重者生大黄。伴肛门胀急、滞下不爽,配枳实槟榔白芍调气和血。③寒湿痢用大黄枳实,必配苍术厚朴燥湿,附子木香温中理气,并注意配伍比例。④休息痢大便干燥,伴里急后重时才可用通下法,一般用熟大黄、酒炒大黄,量宜小,或用瓜蒌桃仁当归升麻桔梗枳壳,以免伤正。


通法的禁忌,主要包括年高体弱,素有脾胃病,体质虚弱者。血痢日久而伴里急后重,必明辨寒热虚实,不可概认为湿热伤络,一般以温摄止血取效。阴虚痢切忌攻下,以防耗伤阴血,或伤络动血,痢血不止。若误用通下,可致腹中拘急、便意频急而无便。对久痢阴伤所致之虚坐努责,中气下陷所致的肛门重坠,肝木克脾之腹中气窜、胀急,肛门坠胀、便解不爽,不应误以为里急后重,而误用通下法。


涩法在痢疾的应用,主要掌握无邪无滞。①若虚寒滑脱不禁,用真人养脏汤配桃花散、石榴皮。②久痢阴伤,痢下无度,用驻车丸、黄连阿胶汤,加乌梅炭、煨诃子地榆炭、山楂炭、熟地炭,酸甘敛涩。③血痢无度,阴血既亏,脾阳虚衰,统摄失职,用四逆汤人参乌梅,或黄土汤合脏连丸。④久下脓血便,脏气虚败,摄血无权者,可由脓血便转为血水,此际当断为症情危急,有肠穿孔或并发大出血之可能,用姜炭末、山药粉、诃子末、人参粉酌量调服,固肠实脾。⑤脓血不止,脾肾衰败,湿邪尚在,可用乌梅丸秦皮地榆赤石脂、煨诃子,或真人养脏汤秦皮赤石脂炮姜炭。⑥下痢日久脾阴亏耗,便稀量少,或如涕或泻频,形萎神疲,舌红少津,当用六神散乌梅炭、山楂炭、五味子诃子芡实牡蛎,固敛津气。


涩法的禁忌有:若暴泻欲脱仍有邪滞;肠腑湿热未清,反复脓血、黏液便者;有食积湿阻、气滞、瘀阻、痰火、虫积而腹痛;泄痢后重,便下迟滞,肛门胀急;脏毒或肠垢不尽,便血有块;腹胀满无论硬软,拒按、喜按者;肠鸣音弱或亢进而腹痛阵作者;泄泻、便秘交替或假性腹泻者;大便检测有较多脓细胞,细菌培养阳性等。类此当遵“痢无止法”之训。叶天士认为“治痢大法不过通、涩二种”,可据证而用。

  • 顽固性黏液便患者治验体会
    笔者曾治一位60岁老年妇女,患者自述反复解黏液便2年,病程中服用过大量中西药物,但效果不明显。症见肠鸣腹痛,痛时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白如鱼脑,日大便7~10次,伴有脘腹痞满、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纳...

    四君人参

    畅读VIP

    342

    0

  • 朱文元用陈平汤加减治胃肠病举案
    朱文元为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  陈平汤即二陈汤与平胃散之合方,由苍术、厚朴、陈皮、半夏、云苓、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水煎二汁,作汤剂内服。方中苍术燥湿健脾;厚朴下...

    求道

    畅读VIP

    678

    0

  • 乌头桂枝汤治泄泻(过敏性结肠炎)
    刘兴志医案:欧某,男,56岁。于八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因腹部剧烈绞痛而住院。确诊为:“过敏性结肠炎”,经治疗效果不显,而邀中医诊治。初诊所见:腹中痛,痛则欲便,自汗出,泄后痛缓,稀便挟粘液,日三四次。常头...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1032

    0

  • 候氏黑散治下利(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高玉明医案:张某,男,52岁。腹痛、腹泻,粘液便13年。延医多方治疗,遍涉抗生素、激素、柳氮磺胺吡啶、甲哨唑、补脾益肠丸等药,时好时坏,每逢气候变化、饮食不周、情绪波动而症状加重。1周前不慎冷饮后旧恙...

    白术

    签约讲师

    523

    0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吐利
    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8岁。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切其脉弦数而滑,舌...

    白术

    签约讲师

    四君严选

    545

    0

  • 桂枝加葛根汤治痢疾
    贾某,男,36岁,素体健身强,为摔跤健将。因食不洁之物,患痢疾,住院三天,下痢不止,发热不退(常在38℃以上),求服中药。患者禀赋素盛,虽下痢数日,面色不衰,舌淡红,苔腻微黄。询知发热,恶寒,汗出,痢...

    白术

    签约讲师

    510

    0

  • 炒桔梗——久痢不愈之妙道
    患者卢某,男,36岁,承德市滦河钢厂工人,2005年10月28日就诊。(乙酉年丙戍月乙酉日)患者自诉已病近三载,长期慢性腹泻,大便每日3~4行,稀溏或如泔水,或呈黏液便,左下腹时有阵痛或隐痛,伴胃腹胀...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649

    0

  • 慢性腹泻用药心得
    1,车前子,乌梅,腹泻日久清稀,我多用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用乌梅敛肠止泻防其脱,利水与涩肠为治标之法,腹泻日久,必有阴津耗损,用车前子利小便恐有加重阴津耗损之嫌,而出现口干渴症状,乌梅不仅可以涩肠止...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58

    0

  • 中医不是调理,而是治疗疾病
    很多患者在一个疾病运用现代医学治疗得很无奈的时候,劝其服用中药治疗,病人说:“就是,我早想用中药调理一下了。”在很多老百姓的眼里,这个调理是什么意思,就是调治保养,而不是起主导治疗作用的一个方法,甚至...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712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