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长伸肌→小腿骨间膜。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针经皮肤,皮下组织,进入胫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长伸肌。支配胫骨前肌和长、趾长伸肌。
功能与主治
配伍
《灵枢•五乱》: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足三里。
《灵枢•卫气失常》: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皆取之。
《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甲乙经》:热病先头重,额痛,烦闷身热,热争则腰腿不可俯仰,胸满,两颔痛甚,善泄,饥不饮食,善噫,热中足清,腹胀,食不化,善呕泄有脓血,若呕无所出,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门主之;喉痹,胸中暴逆,先取冲脉,后取三里、云门,皆泻之;腹中雷鸣,气常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也,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千金方》:三里、温留、曲池、中渚、丰隆,主喉痹不能言;三里、章门、京门、厉兑、内庭、阴谷、络却、昆仑、商丘、阴陵泉、曲泉、阴谷,主腹胀满不得息;三里、行间、曲泉,主腹瞋满不得息;三里、阴市、阳辅、蠡沟,主腰腿不可以顾;三里、陷谷、侠溪、飞扬,主痎疟少气。
《大成》:不省人事,中渚、三里、大敦;咳逆无所出者,先取三里,后取太白、肝俞、太渊、鱼际、太溪、窍阴;腹胀,三里、内庭;胸满血膨有积块,霍乱肠鸣,善噫:三里、期门;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中风左瘫右痪,三里、阳溪、合谷、中渚、阳辅、昆仑、行间……不效……后刺后穴,先刺无病手足,再刺有病手足,风市、丘墟、阳陵泉,以三棱针出血。
《玉龙歌》: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
《天星秘诀歌》: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玑。
《杂病穴法歌》: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三里、至阴催孕妊。
相关论述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黄帝内经灵枢》: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外台秘要》: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阁,以三里下气。
《针灸甲乙经》:阳厥凄凄而寒,少腹坚,头痛,胫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呕,三里主之。狂歌妄言,怒,恶人与火,骂詈,三里主之。痓,身反折,口噤,喉痹不能言,三里主之。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水肿胀,皮肿,三里主之。肠中寒,胀满善噫,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胀,三里主之。霍乱遗矢,三里主之。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胸中瘀血,胸胁支满,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里主之。乳痈有热,三里主之。
《针灸大成》: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毒,鬼击,痃癖,四肢满,膝胻酸痛,目不明,产妇血晕。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玉龙赋》:心悸虚烦,刺三里。


求道
畅读VIP

317

0


求道
畅读VIP

490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06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63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1128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74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385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23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49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375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