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风邪袭表恶风: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或鼻鸣干呕,或皮肤瘙痒、水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
风热外袭恶风:发热、恶风,口渴,咽喉痒痛,皮肤瘙痒,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风湿外袭恶风:恶风不欲去衣,骨节疼烦,汗出短气,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鉴别分析
风邪袭表恶风:外感风邪袭于肌表,卫气抗邪,邪正相争,则见发热、恶风。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风邪上扰,故头痛鼻鸣;胃失和降,故干呕;风行皮肤,故瘙痒;风遏水停,则水肿。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加减。伴皮肤瘙痒者,宜疏风清热利湿,方用消风散、荆防败毒散。伴水肿者,宜疏风宜肺利水,方用越婢汤加减。
风热外袭恶风:风热侵袭肌表,卫外机能失常,故发热、恶风。风邪上袭,则咽喉发痒,伴有热邪故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之象。治宜疏风清热,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桑菊饮加减。本证与上证不同点在于其兼有热邪,临床表现伴有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热邪致病见症。上证为风邪或风寒之邪所致,临床表现则无口渴、咽痛等热邪见症,可资鉴别。
风湿外袭恶风:为风湿之邪侵于肌表,卫外功能不固,故恶风;风湿客于肌肉经络关节,经脉不利,故骨节疼痛;风性开泄,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汗出之后耗气伤阴,故气短小便不利。本症治宜疏风祛湿,通络止痛。方用 《伤寒论》甘草附子汤。本证主要是伴有湿邪,临床表现为骨节疼痛较重,是其与上二证鉴别点。
卫气亏虚恶风:由于汗出伤阳,或肺卫素虚,卫气不固,故恶风, 自汗出,易感冒。脉浮无力为气虚卫气不足。病因多样,治疗也就不同。汗出伤阳表未解者,宜温阳固卫解表,方用桂枝加附子汤;肺气亏虚卫外不固者,宜补肺固卫,方用玉屏风散加味;睥气不足者,宜合用补中益气方以补脾益肺,卫气自能充足;卫气起源于下焦,肾阳不足,病人亦恶风,宜温补肾阳,方可用金匮肾气丸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
文献与评述
《伤寒明理论•卷一》:“伤寒恶风,何以明之? 《黄帝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风邪中于卫也,则必恶风。何者?以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为风邪所中,于分肉不温而热矣,皮毛不充而缓矣。腠理失其肥,则疏而不密,开阖失其司,则泄而不固,是以恶风也。是恶风、恶寒二者均为表证。其恶风则比之恶寒为轻也。……恶风虽悉在表,而发散又自不同。若无汗而恶风者,则为伤寒,当发其汗。其汗出而恶风者,则为中风,当解其肌。里证虽具,而恶风未罢者,尤当解其外也。又有发汗多亡阳,与其风湿,皆有恶风之证。盖以发汗多,漏不止则亡阳,外不固,是以恶风也。必以桂枝加附子汤温其经而固其卫。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湿胜,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恶风也。必以甘草附子汤散其湿而实其卫。由此观之,恶风属乎卫者,可知矣”。
《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其内伤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然亦恶风。……与伤风伤寒俱不同矣,况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饮食,三者互有之”。
杏林一翁
认证讲师
原创投稿
畅读VIP
603
0
求道
畅读VIP
654
0
兼山
签约讲师
作者授权
畅读VIP
751
0
茯苓
畅读VIP
676
0
白术
签约讲师
四君严选
畅读VIP
2712
0
四君人参
630
0
四君人参
作者授权
畅读VIP
713
0
四君人参
573
0
凤翅
签约讲师
作者授权
畅读VIP
609
0
凤翅
签约讲师
作者授权
畅读VIP
680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