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少气,又称 “气少”,是指呼吸短促低微,语声无力的一种虚弱不足的症状。

 

中医古代文献里,认为 “少气”与 “短气”不完全相同。如《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说:“短气者,气短不能续息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称形也。”《杂病广要》在分析两者病机的异同时说:“短气不足以息者体实,实则气盛,盛则气逆不通,故短气;又肺虚则气少不足,亦令短气。”而少气“此由脏气不足故也”。即 “短气”有虚实之分,其虚者与“少气”无异,为气虚所致;其实者为“气逆不通”, 可归属于“气喘”。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热伤气阴少气:多见于外感热病后期,热退后而少气懒言,疲乏,羸瘦,微喘,汗出,口干,溲黄,便干,苔薄少津或无苔,脉细数;或暑季伤暑,少气疲乏,身热汗多,口渴、心烦等。

脾气虚少气少气懒言,饮食少思,倦怠,大便溏薄,面色萎黄或㿠白,舌胖嫩,脉虚或濡。

心气虚少气少气心悸自汗,心神恍惚,精神疲乏,少寐或寐后易醒,舌质淡,脉虚弱。

肺气虚少气少气自汗,语音低微、呼吸微弱无力,动则气促、疲乏,面色㿠白,常易患感冒咳嗽,舌质淡,脉虚软。

肾不纳气少气少气,懒言,腰膝痠软,自汗,神疲,面色淡白或㿠白,呼吸气短,动则益甚,舌淡,苔白,脉沉弱°

鉴别分析

热伤气阴少气:本证多为邪热入于肺胃,伤气耗阴所致。临证多见两种情况:一为外感解后,肺胃余热内蕴、津气受伤。如《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二是夏季为暑邪所伤,伤气耗津,症见少气,倦怠,身热不扬,烦渴喜饮,汗多,溲黄等。治以清肺胃,益气津,方选竹叶石膏汤加减;如系暑热为患,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选清暑益气汤

脾气虚少气:多因索质亏弱,或久病伤脾等而脾气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气无所生,故见少气,并有脾气虚弱之表现(食少,倦怠懒言,便溏等)。如《素间•脉要精微论》曰:“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脾气虚少气治以补益脾气,方选六神散补中益气汤

心气虚少气:心为君火,其气蕃茂一身,若因体质虚弱,或久病,或思虑伤神,劳心过度等,致心气虚弱,出现少气,见心悸、汗出、烦躁失眠等症状。治以补益心气,宁心安神,方选安神定志丸炙甘草汤

肺气虚少气:证由久患肺病,或久咳伤及肺气;或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体质羸弱,而致肺气虚弱不足。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则少气息微。如《杂病广要》:“肺主于气而通呼吸,脏气不足,则呼吸微弱而少气。 ”《杂病源流犀烛》:“肺藏气,肺不足则息微少气。”辨证要点:语声低微,声短息微,动则尤甚。患者易罹患感冒咳嗽,不耐邪侵,且发病较常人为重。治疗宜补益肺气,方选补肺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

肾不纳气少气: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或劳伤肾气致肾不纳气,出现少气并见腰膝痠软,自汗,神疲,面色淡白或㿠白等肾气虚之症。其与肺气虚少气的区别为,肾不纳气少气可由肺气虚发展及肾所致,故可兼见肺气虚自汗等症。治以补肾纳气,方选都气丸。

综上可知,少气一症主要原因是“脏气不足”;大多得之于久病之后,气分大虚。临床辨证时,除必有气虚证候外,因所属脏气不同,表现也同中有异。如心气虚者多伴心悸失眠等;脾气虚者多伴纳呆、腹胀、便溏等;肺气虚者多发生于久咳之后,常伴咳嗽等症;热伤气阴少气,常发生于热病或中暑之后;至于肾不纳气则多伴腰膝痿软等症,可资鉴别。

文献与评述

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

 

《杂病源流犀烛•少气》:“少气,肺肾二经病也。……肾虚则气无所生,既不克壮气之原。肺虚则气无由藏,又不克充气之府。曰少者,犹言所剩无多,虚虚怯怯,非如短气之不相接续也,知此,则少气可得而治矣。宜四君子汤人参黄芪汤、益气丸。”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