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白㾦,是指皮肤表面突起的白色疱疹,形如水泡,色白晶莹,破之有清稀浆液流出,多见于颈项及胸腹部,四肢较少见到。

 

本症首见于《温热论》,其后许多温病学家的著作如《临证指南医案》《温热经纬》中皆有述及。因白㾦内含浆液,呈水晶色而莹亮,故一名“晶㾦”;若㾦色枯白,壳空无浆,则称“枯㾦"。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湿热郁阻白㾦:身热而不扬,热势缠绵,汗出不解,面色晦滞,或带有面垢,神情淡漠,胸腹胀满,纳少泛恶,口粘,渴不欲饮,胸腹部可见白㾦,晶莹饱满,颗粒分明,擦破之后,有澄清水液流出,其色微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津气亏虚白㾦:身热久羁,口舌干燥,神倦气怯,心悸烦躁,意识模糊,呼吸急促,鼻翼煽动,手足蠕动,甚则瘛疭白㾦枯白无华,颗粒不清,空壳无浆,舌红少津,舌苔黄,脉细数无力。

鉴别分析

湿热郁阻白㾦与津气亏虚白㾦:两证均发生于温、热病中,前者乃湿热郁阻气分,湿因热留,热困湿中,故身热持续不退,汗出不解,因而酿发白痞;后者因身热久羁,耗气伤津,正不胜邪,邪毒内陷,津液枯竭,遂成白㾦,但与湿热偏胜者不同。其次从白㾦的色泽、形态方面观察:前者洁白,晶莹,饱满,有光泽,颗粒分明,擦破后有浆液流出,其质澄清,故称晶㾦;后者㾦色无华,白如枯骨,颗粒干瘪不清,空壳无浆,因称枯㾦。

湿热郁阻之白㾦为实证、顺证,热势随白㾦的透发而递减,临床症状亦随之缓解,但湿热之邪粘腻,白㾦一次难以透净,往往随患者发热的休止而变化,即出一次汗,则出一批白㾦,此乃湿热外泄,正胜邪退之佳象;津气亏虚之白㾦虚证、逆证,因津气已虚,湿热之邪内陷营血,虽有白㾦发出,临床症状反见加重,如神倦气怯,心悸烦躁,呼吸急促,鼻翼煽动,手足蠕动,甚则瘛疭,乃正气欲脱之象。

湿热郁阻白㾦治宜清热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三仁汤化裁;而气津亏虚白㾦治宜急救气阴,扶正祛邪,方用生脉散清营汤化裁。

总之,白㾦的形成,主要是湿热之邪留恋气分,缠绵不解,郁蒸肌肤,蕴酿而成,多见于温病,如湿温、伏暑、暑温夹湿等病。凡温病白㾦出现,即可断定病在气分,其性质为湿热。再观察白㾦的形态,可进一步辨别邪正消长的情况。凡白㾦光泽晶亮,颗粒饱满,且透发之后,热势递减,神识清爽者,为气津俱足,正胜邪退的佳象;若㾦色枯白,空壳无浆,透现之后,身热不减,反见神识昏迷,则为津气两伤,正不祛邪,邪毒内陷的危候。

文献与评述

《重订通俗伤寒论》引何廉臣曰:“温热发㾦,每见于夏秋湿温伏暑之证,春冬风温兼湿证亦间有之。初由湿郁皮膜,汗出不彻之故,白如水晶者多,但当轻泄肺气,开泄卫分,如五叶芦根最稳而灵。若久延而伤及气液, 白如枯骨样者多凶,急用甘润液以滋气液,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之类,挽回万一,切忌苦燥温升,耗气液而速其毙,谨摘发㾦症如下:色白点细,形如肌粟,摸之触手而微痒,抓破微有水,状如水晶珠而明润者吉,热势壮则外见,热势缓则隐伏,出无定期,甚至连发三五次。若干白如枯骨者大凶,脉必微弱或细数,神倦气怯,粘汗自出。”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