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证候
热陷心包神昏:高热
烦躁,神昏
谵语,
目赤唇焦,
舌强语謇,发疹发斑,四肢厥冷,溲赤便结,舌质红绛,脉洪而数。
腑热熏蒸神昏:
神志不清,谵言妄语,
循衣摸床,高热或日晡
潮热,面红
目赤,腹部
胀满,按之坚硬,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小溲黄赤,舌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洪大或沉伏有力。
热毒攻心神昏:壮热昏谵,头面红肿,咽肿喉烂,衄血
便血,斑疹紫黑,疮疡或
丹毒漫延,
流注四窜,舌绛苔焦黄或生芒刺,脉滑而数或六脉沉细而数。
暑邪上冒神昏:猝然昏仆,身热肢厥,面色潮红,或见
面垢,气粗如喘,冷汗不止,小便短赤,脉虚数而大。
湿热蒙蔽神昏:身热不扬,
口苦粘腻,渴不欲饮,面目发黄,四肢困重,胸腹痞闷,下痢赤白,渐致神识昏沉,时明时昧,或
昏迷不醒,舌红苔黄垢腻,脉濡细或滑数。
阴虚风动神昏:时有头晕眼花,肢体
麻木或
震颤,进而突然昏倒,言语謇涩,
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瘀血乘心神昏:神识不清,谵言妄语,狂躁不安,舌謇短缩,身体灼热,少腹硬满,面唇爪甲青紫,大便色黑易解,小溲尚清,舌质紫黯,脉沉涩。
阴竭阳脱神昏:昏糊不醒,汗多肢温,呼吸短促,逐渐转为面色苍白,气短息微,汗出粘冷,四肢厥逆,二便自遗,舌淡苔白,
脉微欲绝,或虚细无根。
内闭外脱神昏:
神志昏乱,身热蒸手,呼吸气粗,鼾声大作,目闭口开,撒手
遗尿,汗出面白,四肢厥冷,舌红或淡红,脉沉伏,或虚数无力。
鉴别分析
热陷心包神昏:此证主要由温热之邪燔灼营血,内传心包所致。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险恶,其中尤以“逆传心包”者表现为著。根据病邪所在部位,其神昏又有“热在营分”和 “热在血分”之异。临床应加以区别:①热入营分,使营阴受损,故出现身热夜甚,斑疹隐隐,舌绛无苔,
脉象细数等症状。热入血分神昏,除有邪在营分的症状外,尚有
吐血、衄血、
尿血、蓄血以及发疹发斑,其斑色紫,形如点状等表现。②舌为心之苗,热入血分,火热炽盛,热灼
津液,聚生痰浊,痰火阻于心窍,则
舌强语謇;邪热闭遏于内,阳气不能外达,则四肢厥冷,而热在营分,多无这些表现。③神昏程度二者亦有差别,热在营分,仅为营热上扰,故神昏不重,或有时
神志尚清。热在血分,神昏较重。热在营分,治以清营泻热,醒神开窍,方用
清营汤,送服
紫雪丹等。热在血分,治以凉血解毒,清心醒神,用
犀角地黄汤,送服
安宫牛黄丸或
至宝丹。
腑热熏蒸神昏与热陷心包神昏:二者均为实证、热证,故均有实热证的一般表现,如身热面赤,
烦躁多言,唇焦
咽干,小便短赤,大
便秘结。但病因
病机各异。腑热熏蒸神昏,为热邪入里已深,与
积滞相结,而成阳明腑实,燥热之气挟浊气上冲,熏蒸于上,扰及神明。热陷心包神昏,乃由温邪内陷,神明被蒙。腑热熏蒸神昏,多发于午后,或以午后为重;神昏与
便秘密切相关,
便秘之时,胃肠为燥实阻滞,腑气不通,浊毒之气上蒸,扰及神明,故
便秘越重,神昏越重。而热陷心包神昏,则是昼轻夜重。虽然亦可出现
便秘,但不是构成神昏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温热之邪)。此外,热陷心包神昏,有发疹发斑,舌质红绛或紫绛。而腑热熏蒸神昏,则见阳明实热之征,苔必老黄。治当苦寒夺下,泻热通便,可选用大、
小承气汤。只要腑热已清,肠燥自去,邪不上冲,神乃自宁。
热毒攻心神昏与暑邪上冒神昏:病因
病机及表现均不相同。热毒攻心神昏,为火毒时疫之邪,内陷走黄,扰营败血,传入心包,神机不运。其神昏程度较深,并见有毒壅上焦,毒燔气血,
流注四肢,余毒伤阴等种种表现,多见于大头瘟、发颐、疔疮走黄等病。而暑邪上冒神昏,仅见于夏热炎暑,由于暑邪内袭,耗气伤津,气津暴脱,乱其神明。除神昏外,并兼见身热
面垢,气粗如喘,冷汗不止,四肢厥逆,脉虚大而数等症。热毒攻心神昏,治在清解气分热毒,醒神开窍,可用大剂清热解毒之品,方用
犀角地黄汤或清温
败毒饮,送服
安宫牛黄丸。余毒伤阴者,肾精被耗,元神失养,则应滋养阴液,用加减
复脉汤随证化裁。暑邪上冒神昏,治以辛凉开窍,方用
紫雪丹或
安宫牛黄丸。
湿热蒙蔽神昏与风痰内闭神昏:两证均属实证,皆为实邪闭窍而致神昏,但病因有别。前者为
湿热之邪郁阻气分不解,酿蒸痰浊,蒙蔽心窍而成;后者以风痰为患,恙由素体痰盛,又感风邪,或阳偏亢而生内风,风阳挟痰,内扰心窍,出现神昏。
湿热蒙蔽神昏,常时清时昧,呈蒙胧状态,且伴身热不扬,肢体困顿,漫赤目黄如橘子色,或赤白下痢,
里急后重,
舌苔黄腻等
湿热症状;风痰内闭神昏,兼见肢体
震颤,
抽搐或
半身不遂、口吐白沫等风气内动的症状。因此,二证从
病机特点,临床表现上容易鉴别。
湿热蒙蔽神昏,治宜清热
化湿,豁痰开窍,方选
菖蒲郁金汤、
苏合香丸等;风痰内闭神昏,治宜平肝熄风,涤痰开窍,方选
涤痰汤、
天麻钩藤饮等。
热盛动风神昏与阴虚风动神昏:皆属内风,但一为实热证,一为本虚标实证。热盛动风神昏,伴有明显高热,痉厥,
角弓反张,面红
目赤等症。其
病机为:热邪太甚,燔灼肝经,扰及神明。而阴虚风动神昏,则以口眼㖞斜,
半身不遂,语言謇涩等气血逆乱,
经络阻滞的症状为主。其
病机为:肝肾阴虚,虚阳妄动,上冲巅顶,扰乱神识。热盛动风神昏,治在清热熄风,醒神开窍,方用
羚角钩藤汤配以
紫雪丹。阴虚风动神昏,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方选
大定风珠汤,或
天麻钩藤饮。
瘀血乘心神昏:辨证要点在于除有神昏之外,必有
瘀血的见症,诸如口唇爪甲青紫,少腹硬满,大便色黑,
小便清长,舌质紫暗,有瘀点;有些病例,在神昏阶段尚难判定是由
瘀血所致,但当黑便自下,下后
神志渐清,方才证实神昏乃血结瘀阻所致。本证多为热入营血,血热互结,瘀阻于心;或产时感受邪毒,邪血相搏,
瘀血不解,血瘀气逆,迫乱神明;或死血留于心孔,神机失灵。瘀热阻窍,
热入血室,真心痛的神昏,均属此类。瘀热阻窍,则见谵言妄语,身体灼热;
热入血室,则常常寒热如疟,经血紫黑有块;真心痛,则见心痛暴作,面青气冷。凡此种种,临证时要详加鉴别。治疗方面,当以通瘀开窍为主,酌情选用犀地清络饮、
血府逐瘀汤,产后
瘀血冲心,可用
桃仁承气汤加减。
阴竭阳脱神昏与内闭外脱神昏:一为
虚证,一为虚实夹杂证。阴竭阳脱神昏,多由失血过多,致使气随血脱;或泻下频频,脾气衰败竭绝;或大汗之后,津气内竭。内闭外脱神昏,则因邪气过盛,内蒙清窍,同时正气耗散,神不守舍。阴竭阳脱神昏,开始多有手足温暖,汗热而咸,渴欲饮冷,呼吸气粗,舌红而干,脉数无力等
亡阴证,继之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气短息微,
脉微欲绝等
亡阳证。至于
亡阳导致
亡阴者,一般较为少见。内闭外脱神昏,脱闭并见,除有邪热,痰浊,
瘀血为患之象(身热,痰鸣,大便色黑等)外,尚有
亡阴亡阳之证,可资鉴别。阴竭阳脱神昏,当回阳固脱,益气敛阴,随证选用
参附汤、
四逆汤、
生脉散。内闭外脱神昏,则宜脱闭兼施,若
闭证为主,则开闭为先,并兼扶正;脱证为重,则急当固脱,并要注意祛邪。临证之时,当应识别主从,
辨证论治。
神昏一症,虽然
病机复杂,表现多端,但既已
昏迷之后,不外乎分辨其属于“
闭证”和 “脱证”。
闭证是以神昏时牙关紧闭,肢强拳握,面赤气粗,痰涎壅盛等为其特点。《
类证治裁》曰:“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是为
闭证。”脱证是以目合口开,手撒
遗尿,鼻鼾息微,汗出肢冷等为主要表现。
《杂病源流犀烛》:“脱绝者何,经曰:口开者心绝,手撒者脾绝,眼合者肝绝,
遗尿者肾绝,声如鼾者肺绝,皆由虚极而阳脱也。”
闭证必须开闭通关;脱证则要回阳固脱。两者大相径庭,不应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