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震颤又名颤症、颤振、振掉,是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主的症状。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振摇,甚至有痉挛样扭转动作,两手或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项强、四肢拘急。《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含震颤之义。说明震颤一症属风象,而与肝相关。

震颤抽搐有所区别。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抽搐,其势为缓。抽搐多呈持续性,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可兼发热、目上窜、神昏,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震颤是一慢性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以头项、手足不自主颤抖摇动为主,无发热、神昏,其动作幅度较抽搐小而频率较快。

震颤的基本病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其本为气、血、阴、阳亏虚,而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呈标实、本虚之象,而两者又相互影响转化。治宜潜阳息风、化痰通络,且以调补肝肾,益气补血为主,而有所侧重。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肝风内动,肝阳上亢
1.临床表现: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主,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情绪紧张时颤动加重,或伴肢体麻木,口干苦,小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
2.病因病机肝郁化火生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上扰头脑,旁及肢体。
3.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清热。
4.方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合羚羊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药物:天麻10〜15g,钩藤10〜15g,石决明15〜30g,羚羊角粉1〜3g(分冲),生龙骨15〜30g,生牡蛎15〜30g,生地15〜30g,桑叶10〜15g,菊花10〜15g,白芍15g,黄芩10g,牛膝10〜15g。
方义:天麻钩藤羚羊角平肝息风,石决明龙骨牡蛎潜阳镇肝,桑叶菊花黄芩清热息风,白芍生地养血滋阴、缓急止颤,牛膝补益肝肾。
加减:兼有心肝之火,心烦口苦目赤胁痛者,加龙胆草、山栀、丹皮清心泻肝;痰多胸闷苔腻,加茯苓竹茹石菖蒲化痰;阴虚内热,颧红潮热者,加玄参麦冬龟甲养阴清热;颤动不止,加全蝎僵蚕地龙,增强通络息风之功;若见腰酸软膝肢麻,加桑寄生杜仲、川断补益肝肾。
5.变通法:可用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合羚羊角钩藤汤代之。

(二)肝肾阴虚,肝风上扰
1.临床表现:震颤日久不愈,幅度、程度较重,持物不稳,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心烦潮热失眠多梦,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数。老年人可伴健忘痴呆,动作笨拙,步履蹒跚等症。
2.病因病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风阳上扰,筋脉失养。
3.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息风。
药物:龟甲15〜30g,牡蛎15〜30g,炙鳖甲15〜30g,石决明15〜30g,钩藤10〜15g,羚羊角粉1〜3g(分冲),生地10〜15g,白芍15〜30g,麦冬10〜15g,阿胶10〜15g(洋冲),炙甘草10g。
方义:龟甲鳖甲牡蛎育阴息风,石决明羚羊角钩藤平肝息风,生地麦冬白芍阿胶养肝滋肾,白芍甘草缓肝舒筋。
加减:肝风上扰,眩晕震颤显著,加天麻僵蚕全蝎息风平肝;肾阴亏虚,腰酸耳鸣,加熟地枸杞子、玄参、山萸肉,补肾育阴;阴虚内热而潮热烦躁、口干者,加丹皮知母黄柏清热泻火;肢体麻木、拘急僵直,加地龙僵蚕,重用白芍甘草,缓急舒筋,息风通络。
5.变通法:如肝风症状不显,以阴虚为主者,可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合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代之。如见眩晕潮热耳鸣、阴虚内热为主者,可用滋生青阳汤(《医醇胺义》),药如天麻菊花桑叶石决明生地白芍丹皮麦冬石斛磁石等,养阴清热为主。如兼健忘痴呆,脑神失用者,可用龟鹿二仙膏合平补镇心丹(《局方》),药如龟甲鹿角龙齿朱砂、枣仁、生熟地远志、茯神、五味子山药党参肉桂天冬等,养心安神、通补脑髓;亦可加入琥珀、胆星、牛黄天竺黄等,以加强宁神豁痰作用。

(三)痰热内扰,风阳上扰
1.临床表现: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腻,甚则口吐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病因病机:痰热内蕴,热极生风,风阳上扰,筋脉失于制约。
3.治法: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4.方剂:导痰汤(《济生方》)合羚羊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药物:竹沥半夏10〜15g,胆南星10g,竹茹10〜15g,化橘红10g,茯苓15~ 30g,枳实6〜10g,羚羊角粉1〜3g(分冲),钩藤10〜15g,桑叶10〜15g,菊花10〜15g,白芍15〜30g,川贝母6〜10g,黄芩10〜15g,生地黄10〜15g,生甘草6〜10g。
方义: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黄芩清热化痰,茯苓枳实、橘红和胃理气,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平肝息风,生地白芍甘草养阴清热、缓急止颤。
加减:震颤较重,加石决明天麻全蝎地龙僵蚕,搜风通络;心烦易怒,加黄连连翘、山栀,清心除烦;咯痰不出,神识呆滞,舌苔腻,加天竺黄石菖蒲郁金,化痰通窍;胸闷脘痞,大便秘结,加全瓜萎、桃仁杏仁,宽胸润肠。
5.变通法:咳痰粘腻,喘促胸满,面浮肢肿,唇甲青紫,肢体震颤如扑翼,神识昏蒙不清,舌质红或紫,苔黄,脉弦滑,诸症严重者,用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药如菖蒲、郁金连翘竹叶丹皮竹沥、山栀,重在清热豁痰,同时可服安宫牛黄丸。若肢体震颤重者,则用催肝丸(《医琉》),药如胆南星、钩藤黄连青黛僵蚕天麻竹叶滑石,以清热息风为主。

(四)气血两虚,虚风内动
1.临床表现:头摇肢颤,病程日久,面色无华,精神倦怠,表情淡漠,四肢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食少纳呆。舌淡胖,脉细弱或濡细。
2.病因病机:气血两虚,血虚生风,筋脉失于制约。
3.治法:益气养血,息风通络。
4.方剂人参养荣汤(《局方》)合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药物:生黄芪15〜30g,当归10〜15g,白芍15〜30g,党参10〜15g,熟地黄10〜15g,白术10〜15g,茯苓15〜30g,陈皮6〜10g,五味子10g,炙远志6〜10g,肉桂3〜5g,天麻15g,钩藤10〜15g,石决明15〜30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健睥益气,当归白芍熟地养血和血,五味子远志宁心安神,肉桂温阳助气,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
加减:脾气失运,痰湿内生,咯痰苔腻者,加半夏、胆南星、天竺黄化痰;心血不足,心脉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枣仁、柏子仁龙齿养心血神;肢体麻木,加桂枝桑枝鸡血藤通络;头晕目眩,乏力腰酸,加桑寄生、川断、杜仲,补益肝肾,强腰增力。
5.变通法:可用八珍汤(《正体类要》)合羚羊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代或用定振丸(《临证备要》),药用生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防风细辛天麻秦艽全蝎白术威灵仙荆芥等,益气养血,息风止颤。

(五)肾阴虚衰,髓海不足
1.临床表现:头摇肢颤,持物不稳,步履蹒跚,腰膝酸软,健忘胆怯,形寒肢冷,四肢不温,或有神识痴呆。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2.病因病机肾阳不足,髓海不足,神机失养,筋脉失于制约。
3.治法:温肾助阳,填精补髓。
4.方剂地黄饮子(《宣明论方》)合龟鹿二仙膏(《医便》)加减。
药物:生熟地各10〜15g,山萸肉10〜15g,川石斛10〜15g,麦门冬10〜15g,五味子10g,石菖蒲10g,茯苓15〜30g,炙远志6〜10g,巴戟天10〜15g,肉苁蓉10〜15g,肉桂3〜6g,淡附子6〜10g,鹿角片10g,龟甲15〜30g。
方义:地黄、山萸肉、龟甲补肾填精,鹿角巴戟天、苁蓉温督通阳,附子肉桂补阳生火,麦冬石斛育阴增液,远志五味子茯苓、菖蒲宁心安神。
加减:头摇肢颤重者,加木瓜白芍甘草舒筋缓急,甚者加僵蚕地龙天麻息风通络。无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者,去附子
5.变通法:可用还少丹《医方集解》录方)代之,药用熟地枸杞子、山萸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杜仲山药茯苓楮实子、菖蒲、远志五味子等,方中主要成分类同,而无附子肉桂石斛麦冬,长期服用,更加平和。

(六)瘀阻脑络,神机失养
1.临床表现:头痛眩晕头摇肢颤时作,肢体麻木健忘少寐多梦,喜笑无常,时而抑郁,时而烦躁,或有神志痴呆、人格障碍表现。舌质紫或有瘀点(斑),脉弦涩。
2.病因病机: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脑部络脉,神机失养,筋脉失于制约。
3.治法:化瘀通络,息风止颤。
药物:赤白芍各15〜30g,川芎10〜15g,桃仁15〜30g,红花6〜10g,生甘草10g,葱3〜6g,姜3〜6g,麝香0.1〜0.3g(分冲),黄酒、水各半煎服。
方义: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葱、姜、酒引药上行,麝香芳香开窍,白芍甘草缓急止颤、舒筋。
加减:震颤重者加地鳖虫、全蝎地龙僵蚕羚羊角,息风通络。眩晕头痛重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气虚者加大剂黄芪益气,肢麻加桂枝桑枝鸡血藤养血通络。神志痴呆,用琥珀、胆南星、牛黄天竺黄,豁痰开窍。
5.变通法:若气虚血瘀,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全蝎僵蚕地龙等,益气化瘀,息风通络。

(七)气郁瘀阻
1.临床表现:平素情志不舒,受精神刺激或惊恐后,突发昏仆,肢体颤动,头摇不已,醒后觉咽喉间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苔薄白腻,脉弦、滑。
2.病因病机:气郁逆乱,痰气闭阻,上扰脑神,筋脉失养,神识失用。
3.治法:理气化痰,缓急止颤。
药物:生甘草10〜15g,淮小麦30~ 60g,大枣6~10g,龙齿10~15g,石菖蒲10~15g,半夏10~15g,厚朴5〜10g,苏叶10g,茯苓15~30g,炙远志6~10g。
方义:甘草、小麦、大枣缓肝息风,半夏厚朴、苏叶理气降逆化痰,龙齿、菖蒲、茯苓远志宁心安神。
加减:胸闷喜叹息者,加柴胡香附郁金理气疏肝;头摇肢颤甚者,加木瓜白芍缓急舒筋;心烦喜怒者,加山栀、连翘、莲心清心除烦。
5.变通法:头摇肢颤、情绪变化无常,可用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加味,药用柴胡赤芍木通香附半夏青皮陈皮大腹皮桃仁苏子甘草等,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窍为主。

【简易方药】

葛根棱芪汤:葛根30〜100g,黄芪30〜60g(以活血补气);生地黄20〜40g,玄参10〜20g,天麻10〜15g,钩藤20〜30g(以滋补肝肾之阴);水蛭5〜10g,三棱8〜15g,莪术10〜20g,川芎10〜20g,大黄5〜50g(以通下活血化瘀);全蝎2〜6g,蜈蚣2〜5条,穿山甲5〜12g(以加强活血化瘀,息风活络);枳壳枳实6〜15g(以行气);郁金10〜15g,醋柴胡10〜20g(以疏肝解郁)。每日1剂,水煎服。适于帕金森氏征。

【针灸治疗】

(一)亳针法

1.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肝肾阴虚加太溪复溜三阴交,气血两虚加足三里气海血海,痰热上扰加内关丰隆中脘,腰背酸痛强直加命门肾俞震颤甚加大椎,僵直甚加大包期门,言语不利加廉泉通里,神识痴呆大钟神门
方法:百会四神聪沿皮刺平补平泻,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用泻法,大椎深刺强刺激、不留针。他穴按证候虚实,施行补泻。除有明确要求者之外,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取穴:风池完骨天柱(均双侧)、哑门。风阳上扰者加曲池太冲足三里,痰热上扰加内关丰隆,肝肾阴虚加太溪三阴交
方法:风池针尖向对侧眼眶,哑门略向下刺,完骨针尖向鼻尖,天柱向下沿皮刺,均针深1〜1.2寸。他穴按证候虚实施行补泻。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取穴:风池风府大椎身柱百会四神聪合谷太冲地机。上肢震颤、僵硬者,加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震颤、僵硬者,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其他如有口唇震颤等随症加减。
方法:各穴均以1.5寸毫针刺入得气温针留针30分钟。百会四神聪穴位均平刺,四神聪百会方向平刺0.8寸,紧持针柄抽动,使得气留针30分钟。针后,大椎及四肢肌肉丰厚处加拔火罐10分钟。
疗程:每周针治2次,15次为1个疗程。

(二)头皮针法
取穴:舞蹈震颤区,对侧或双侧,配运动区。
刺法: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层,深1寸,快速捻转,持续1分钟。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3分钟。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文献与评述

震颤大多为慢性发作,难以速效,治宜缓图,慎用攻伐之品。在临床上,属于肝风之证为多,而见阴虚、血虚、阳虚、气虚。故在治疗时应用息风、平肝、镇逆、搜络之品,同时要配合育阴、养血、温阳、益气之法。值得注意的是,风、火、痰、瘀常相兼呈现,治疗时应注意主次轻重,斟酌方药出入加减。


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之姿位性震颤甲亢等,凡具有此症临床表现的锥体外系病和某些代谢病,可参此症治疗。痛病亦可见震颤,常见气郁痰阻之象。

  • 杨小清:补肾养肝熄风汤加减治疗颤病
    李某,女,时年72岁,2020年5月16日初诊。  【发病过程】  现病史:患者自诉罹患帕金森病10年有余,经常会出现右手和头部颤动,无法控制,近两天头部、右手震颤明显,持筷、拿物等动作困难,情绪紧张...

    求道

    畅读VIP

    60

    0

  • 姜春华治振颤一案
    王xx、女。患者沉默,偶或呆笑,所答非所问,口唇及四肢颤抖不休,有低热,据护者说:前夜自言自语,下床走到别人床上,吵闹整晚。当归9克白芍9克远志3克钩藤15克磁石9克丹皮9克朱茯神9克龙胆草6克龙齿9...

    求道

    畅读VIP

    72

    0

  • 益气养血,平肝熄风,化痰开窍法治疗帕金森氏综合征(刘茂才)
    李某某,男,62岁,退休工人。01    【发病过程】患者于3年前出现头晕,双手震颤不止,四肢动作笨拙,步态慌张,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为帕金森氏综合征,给予左旋多巴、美多巴、安坦等药治疗,症状无明显...

    求道

    畅读VIP

    53

    0

  • 唇口颤动案(张书瑞)
    辛XX,女,73岁。1982年9月7日初诊。半月来因口唇颤动,进食困难,语言不清,延中医诊治。家属代诉,近日神疲体倦,然神志清楚,四肢活动自如,唇颤纳差,但无肿痛。观其面色淡黄,舌质红苔薄,脉细弱无力...

    求道

    畅读VIP

    103

    0

  • 全身振慄案(刘常春)
    陈xX,女,62岁,1982年1月13日门诊。患者身晃晃振动欲坠,头左右摇摆不定,齿颤颤叩击有声,手抖抖蠕动,行立振掉,语言不利,唾液不时从口角流出,时轻时重,历时两月有余,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始来就...

    求道

    畅读VIP

    104

    0

  • 下颌颤动案(张颂山)
    胡XX,女,66岁,1981年7月7日初诊。患者素体瘦弱,胃痛时发,近一周来因下颌颤动而往X县医院五官科检查治疗,病情未见改善。证见下颌颤摇不定,舌亦有颤动,语言蹇涩,吞咽欠利,心悸荡漾,无寒热。苔薄...

    求道

    畅读VIP

    105

    0

  • 治疗顽固性手足搐搦症的经验(邵元芳)
    手足搐搦症俗称“鸡爪风”,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血钙的浓度降低而引起的。生育过多的妇女,尤其在哺乳期好发此病。虽非重病,但使患者异常痛苦。笔者用中药止痉散(全蠍、蜈蚣各等分为末)口服,治疗顽固性的手足搐搦...

    求道

    畅读VIP

    172

    0

  • 经期风动案(陆士祥)
    范XX,女,35岁,农民,1978年8月12日初诊。患者15岁初潮,四年来每经至则腰酸,四肢麻木不仁,近三个月经量少、色淡,行经期间手足抽动不能自主,通宵达旦,生活不能自理,痛苦不堪。经停则抽动止而手...

    求道

    畅读VIP

    105

    0

  • 尿时颤抖案(贾美华)
    吴X,男,56岁。1978年11月6日初诊。患者每次小便时头身颤抖,周身洒淅恶寒,尿毕颤停寒止,一如常人,时延八载。询知症情逐渐发展,但眠食尚属正常,舌苔白润,脉细弱。揆度病机,乃肺气肾阳虚弱,治以百...

    求道

    畅读VIP

    156

    0

  • 滋水涵木、通调二蹻控制震颤麻痹一例(杨甲三)
    潘某,女,62岁。初诊∶1990年4月20日。主诉及病史∶双下肢震颤七年余。西医诊为"震颤麻痹"。行手术治疗及西药治疗,症状无缓解。诊查∶双下肢震颤间歇性发作,发无定时,每日发作两三次,每次持续两个小...

    求道

    畅读VIP

    242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