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Bàn Xià

别名

地文、水玉(《本经》),守田、示姑(《别录》),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纲目》),蝎子草(《植物名实图考》),地珠半夏(《昆明药植调查报告》),麻芋果(《贵州民间方药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鹧鸪、地茨菇(《广西中兽医药植》),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江苏植药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药材》),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山东中药》),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中药志》),珠半夏(《广西中药志》),裂刀菜(《辽宁经济植物志》)。

释名

据《本草纲目•卷十七•半夏》引《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半夏

来源及植物形态

半夏,始载于《本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我国大部分地区有野生。主产于四川、湖北、河南、安徽、山东等地。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采制

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半夏: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半夏: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斤加白矾2斤,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出,阴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矾2斤,甘草16斤,石灰块20斤)


半夏: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生姜25斤,白矾12斤8两,夏季用14斤8两)


半夏: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矾12斤8两,夏季用14斤8两)


①《雷公炮炙论》:"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隟涎,若洗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有毒。

①《本经》:"辛,平。"

②《别录》:"生微寒,熟温,有毒。"

③《药性论》:"有大毒。"

④《日华子本草》:"味辛。"

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苦。"


归经:入脾、胃经。

《汤液本草》:"入足阳明、太阴、少阳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少阳,手少阴经。"

④《本草汇言》:"入手阳明、太阴、少阴三经。"

⑤《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


1.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湿邪困脾,脾不化湿,痰浊壅肺可致痰多色白、咳嗽、气逆等症。半夏入脾、肺二经,辛温燥烈,善燥湿而化痰浊,并有止咳作用,为治湿痰要药。常与陈皮茯苓等同用,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功,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二陈汤。若寒饮伏肺,痰多清稀,形寒背冷,亦可取其温燥祛痰而治之,可配伍细辛干姜等温肺化饮之品同用,如《伤寒论•辨太阳脉病并治》小青龙汤。若热痰壅肺,咳嗽痰黄质稠者,取其化痰之功而治之,需与黄芩、贝母、瓜蒌等清热化痰药同用。


痰湿内蕴,蒙蔽清阳,可致眩晕头痛而重,甚者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等,用本品燥湿化痰,与天麻茯苓白术等同用,共奏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之功。如《医学心悟•卷三》半夏白术天麻汤。痰浊阻遏,胸阳不振,可致胸痹胸痛,甚者心痛彻背,取本品温燥化痰、辛温通阳散结,配伍瓜蒌薤白等同用,以加强化痰散结作用,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瓜蒌薤白半夏汤。


2.胃气以降为顺。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半夏入脾胃经,功善降逆和胃,故有良好的止呕作用,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呕吐,为止呕要药。本品温燥,又善燥湿化痰,故对胃中寒饮或胃寒所致的呕吐尤为适宜。治寒饮呕吐,常与生姜同用,以加强止呕、化饮之功,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小半夏汤。治胃寒呕吐、吐涎沫,配伍干姜同用,以加强温中作用,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半夏干姜散。若属胃热呕吐,则可配黄连竹茹等清胃止呕之品同用,如《温热经纬•卷五》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若属胃虚不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可与人参、白蜜同用以补气降逆,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大半夏汤。至于妊娠湿浊中阻,胃气上逆,而见呕吐者,可与苏梗、砂仁等理气化湿安胎药同用。


《名医别录》半夏堕胎之说,然前人也用本品治妊娠呕吐,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效果良好,并不碍胎。孙思邈陈自明朱丹溪、薛宝斋等医家,用治妊娠呕吐皆不避半夏。即所谓“有故无殒”之意也。


3.本品还具有辛散消痞、化痰散结之功。治痰热互结所致的胸脘痞闷,拒按,痰黄稠,苔黄腻,脉滑数之结胸证,常与瓜蒌黄连等清热化痰药同用,以清泄痰热,散结除痞,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小陷胸汤。治气滞痰结,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的梅核气证,无热象者,常与厚朴、苏叶、茯苓等同用,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半夏厚朴汤。治瘿瘤痰核,可与昆布海藻浙贝母等软坚散结药同用。用于痈疽发背及乳疮等,如《肘后方•卷五•治痈疽如乳毒肿方第三十六》以生半夏研末,用鸡蛋白调敷患处。治重舌木舌,肿大塞口,如《本草纲目•卷十七•半夏》用半夏煎醋,含漱之。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3-9g;入丸、散。

有的学者在某种情况下认为需用大量,可达60g。吴鞠通即有“一两降逆,二两安眠”之说。临床用药,可资参考。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宜于胃寒呕吐患者;清半夏,辛燥之性减,长于化湿痰,适于体弱痰多,或小儿食滞痰阻,病症较轻者。法半夏,长于燥湿和胃,适于脾虚湿困,脾胃不和之证。竹沥半夏温燥之性大减,适于胃热呕吐,或肺热咳痰黄稠而黏,或痰热内闭,中风不语等症。半夏曲,功能化湿健脾,消食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湿阻食滞,苔腻呕恶等症。


外用:适量,生品研末,水调敷,或用酒、醋调敷。


注意:

1.本品性温燥,《珍珠囊》说:“多用则泻脾胃,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为其燥津液也。”故阴亏燥咳、实火咽痛、血证、热痰等,均当慎用或忌用。

2.反乌头,故不宜与乌头类药同用。

3.半夏生用易发生中毒,生品内服少许即可使口舌麻木或有针刺感,较大量可引起口舌咽喉痒痛麻木,声音嘶哑,言语不清,流涎,味觉消失,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呼吸困难,四肢麻痹,血压下降,肝肾功能损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解救方法:除按一般中毒治疗原则处理外,可用1%~2%鞣酸洗胃,服鸡蛋清或稀醋或浓茶。也可用稀醋30~60ml加姜汁少许,内服或含漱。或用生姜加食糖煎服。 采用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

唐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论解百药毒时指出:“半夏毒用生姜汁及煮干姜汁。”《张氏医通•卷九》也说:“中半夏、南星毒者,其人喉间麻痹,急用姜汁细呷,并饮甘草汤。”故可用生姜汁或甘草汁治疗。

各家论述

1.《本经》:生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2.《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3.《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4.《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5.《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


6.《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


7.《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朱震亨:治眉棱骨痛


8.《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9.《本草衍义》: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制水。《经》曰,湿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碎之,半夏汤洗,与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时呷,数日便己。


10.成无己: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以除烦呕,辛入肺而散气,辛以散结气,辛以发声音。张元素半夏,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11.《汤液本草》:半夏,俗用力肺药,非也。止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小柴胡中虽为止呕,亦助柴胡能主恶寒,是又为足少阳也,又助黄芩能去热,是又为足阳明也。往来寒热,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伤寒之寒热,所以名半夏。《经》云,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位,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肺为涕。有涎曰嗽,无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润燥也。


12.《本草会编》: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贝母代之,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何可代也。夫咳嗽吐痰,虚劳吐血,或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疽,妇人乳难,此皆贝母为向导,半夏乃禁用之药。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皆能生脾胃湿热,故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令人昏愦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翘首待毙矣。


13.《纲目》: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痰,辛以润之是矣。洁古张氏云,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朱氏云,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聊摄成氏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又《和剂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伤打扑皆主之。惟阴虚劳损,则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是乃重竭其精液。


14.《本草经疏》:半夏柴胡为之使。辛温善散,故主伤寒邪在表里之间,往来寒热。苦善下泄,邪在胸中,则心中坚,胸胀咳逆;邪在上焦,则头眩;邪在少阴,则咽喉肿痛。《别录》亦谓其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逆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故悉主之也。中焦者,足太阴之所治也,有湿有热,清浊不分则肠鸣湿热胜则自汗,入足太阴故并主之。辛能散结,故消痈肿。脾家湿热,则面色痿黄,实脾、分水、燥湿,则前证俱除,面目因而滑泽矣。辛温有毒,体滑性燥,故堕胎也。半夏,古人立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其所最易误而难明者,世医类以其能去痰,凡见痰嗽,莫不先投之,殊不知咳嗽吐痰,寒热骨蒸,类皆阴虚肺热,津液不足之候,误服此药,愈损津液,则肺家愈燥,阴气愈虚,浓痰愈结,必致声哑而死。若合参术,祸不旋踵。盖以其本脾胃家药,而非肺肾药也。寒湿痰饮作嗽,属胃病者固宜,然亦百之一、二,其阴虚火炽,煎熬真阴,津液化为结痰,以致喉痒发咳者,往往而是,故凡痰中带血,口渴、咽干,阴虚咳嗽者,大忌之。又有似中风,痰壅失音,偏枯拘挛,及二便闭涩,血虚腹痛,于法并忌。犯之过多,则非药可救。


15.《本经逢原》:半夏,同苍术茯苓治湿痰;同栝萎、黄芩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栝萎、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


16.《药征》:余尝读《本草纲目》半夏条曰,孕妇忌半夏,为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古语有之曰,有故无殒,此证而用此药,夫何忌之有。妊娠呕吐不止者,仲景氏用干姜人参半夏丸,余亦尝治孕妇留饮掣痛者,与十枣汤数剂,及期而娩,母子无害也。


17.《本草经读》:今人以半夏功专祛痰,概用白矾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制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汤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从之。此药是太阴、阳明、少阳之大药,祛痰却非专长,故仲景诸方加减,俱云呕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闻以痰多加半夏也。张寿颐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而多涎甚滑,则又速降,《本经》以主伤寒寒热,是取其辛散之义,又治心下坚满而下气者,亦辛以开泄其坚满,而滑能降达逆气也。咽喉肿痛,头眩咳逆,皆气逆上冲,多升少降使然,滑而善降,是以主之。胸胀即心下之坚满,肠鸣乃腹里之窒塞,固无一非泄降开通之效用。止汗者,汗出多属气火上逆为病,此能抑而平之,所以可止,固非肌腠空疏,卫气不固之虚汗可知。后人止知半夏为消痰主将,而《本经》乃无一字及于痰饮,然后知此物之长,全在于开宣滑降四字,初非以治痰专长,其所以能荡涤痰浊者,盖即其开泄滑下之作用。《本经》主治,皆就其力量之所以然者而诠次之。至《别录》主治,大率皆与《本经》同义,惟多痈肿痿黄两症,盖痈肿仍是脉络之结滞,痿黄又多湿热之不通,此能主之,亦犹是开泄之力。悦泽面目,则外敷之面脂药也。俗本医书,皆谓半夏专治湿痰,贝母专治燥痰,此其说实自汪?庵开之。究之古用半夏治痰,惟取其涎多而滑降,且兼取其味辛而开泄,本未有燥湿之意,惟其涎莶甚,激刺之力甚猛,故为有毒之品,多服者必有喉痛之患,而生姜则专解此毒。古无制药之法,凡方有半夏者,必合生姜用之,正取其克制之义。而六朝以降,始讲制药,且制法日以益密,而于此物之制造,则尤百出而不穷,于是浸之又浸,捣之又捣,药物本真,久已消灭,甚至重用白矾,罨之悠久,而辛开滑降之实,竟无丝毫留存,乃一变而为大燥之渣滓,则古人所称种种功用,皆不可恃,此所谓矫枉而过其正。或者又疑古书之不可信,不亦冤耶。古书每谓半夏善治风痰,说者辄以辛能散风作解,遂谓治大人中风,小儿惊痫,皆其法风搜风之功。其实半夏泄降,惟积痰生热,积热气升,而内风自动者,此能降气开痰,则风阳自息,决非可以发散外感之风。

按语备注

1.半夏性味辛温,入脾胃经,化痰力佳,为治各种痰症要药。其性温而燥,尤为属寒有湿者在所必用;若为热痰,当与清热化痰之品配伍始妥。唯其有伤阴耗津之弊,故燥痰者忌用。所主消痞,实亦化痰除湿之功;至于散结无非辛散温通之效。和中而能降逆为止呕之良药,无论胃寒、胃热、胃虚、恶阻咸可应用,配伍适当,每奏卓效。此外,胃不和而卧不安者,肾阳不足而大便失调者,皆可配合应用,亦有殊功。


2.半夏昔人以为妊娠忌用之品,然恶阻用之有止呕之效,并无堕胎之虞。又以为性滑,则其体虽滑,而其性温燥,决非润泽之品,故阴虚津少者应于慎用。


3.半夏主要功用为化痰止呕,故为脾胃两经要药。脾为生痰之源,胃为受纳之器。痰湿恋脾,半夏能燥湿化痰;胃气不和,半夏亦能和胃降逆。


4.半夏化痰,以脾不化湿、聚而为痰者为主;因其性温燥,故对于寒痰,亦可应用。如属热痰,则须以清肺药配合同用。至于阴虚燥痰、津少口渴等症,则不宜应用。


5.半夏止呕,以痰气壅塞、胃逆不和为主;但因它具有良好的降逆止呕作用,故除适用于痰饮呕吐之外,尚可用于胃虚呕吐,如《金匮要略》大半夏汤半夏配伍人参、白蜜等同用;至于胃热呕吐,宜用清胃药如麦冬竹茹等同用,以防温燥过热、耗伤胃阴


6.《别录》有半夏堕胎的记载,可是《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汤早已用治妊娠呕吐,而并不碍胎。从这个例子,启示我们阅读前人本草文献时,必须持有辩证唯物一分为二的观点,使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半夏,习惯认为生用辛烈毒甚,只供外用,不宜内服。故需经姜、矾制后,方可内服。考汉时《伤寒论》方中制半夏只载“洗” 一字,近世出土的武威汉医方简中,也有用生半夏的记载。近年来,有关文献亦介绍了应用生半夏内服的经验,治疗病种广,疗效优于各种不同的制半夏;用量较大,未见毒副反应,认为是安全的。有的医家提出,应用生半夏时,须延长煎煮时间,通过加热来破坏其毒性,并注意佐以生姜等配伍方法。由此可见,生半夏是可以直接应用的。因此,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生半夏煎汤内服是可行的。使用时应采取久煎去毒,时间约半小时左右,并佐以生姜,以制其毒。至于生半夏疗效是否优于各种不同的制半夏,生半夏是否如报道的那样大量使用依然安全,尚须更深入、广泛研究加以印证。


8.乌头反半夏,在“十八反”中有“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一句。对此古今医家的看法不一致,相反药中古代有不少配伍使用的方例,在实际应用中证明某些药物仍可合用(有的药物合用后毒性增强)。近代试验,如乌头与半夏、贝母配伍,未见毒性明显增强。由于对“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试验和观察,因此,目前应持慎重态度。

  • 半夏——辛散布津(裴瑞霞,白小林)
    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礼记•月令》中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后人将其性味、功用、归经总结为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纵观古今常用方剂,从...

    求道

    畅读VIP

    71

    0

  • 沈舒文: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满
    王捷虹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

    求道

    畅读VIP

    77

    0

  • 善用天南星、生半夏、滴水珠的金希聪
    金希聪出生于湖溪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金嘉兰(1873年—1949年),浙江省著名中医、诗人,生平入选《浙江历代医林人物》,为浙江省东阳市横店医院创始人,有学术专著《橘井草堂医话》。其诗、书在文革中被抄...

    白术

    签约讲师

    651

    0

  • 临床应用半夏的经验(龚士澄)
    本品一般要经过炮制后才能入药。炮制方法:以水浸泡至无麻辣味为度,搅拌搓去外皮,晾干,切片,姜汁拌,称姜半夏。以浓米泔浸一昼夜,至无麻辣为度,每半夏500g用白矾45g,再以温水化浸后,晒干,称法半夏。...

    求道

    畅读VIP

    114

    0

  • 余国俊:关于半夏毒性与用量的答问
    自《失眠4年》发表以来,陆续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其中约有数十封来信对文中病例第3诊重用法半夏40g提出疑问。如浙江省金华市夏医师的来信便颇具代表性,信中写道:“读了您发表的《失眠4年》,又巧遇一位与您文...

    求道

    畅读VIP

    89

    0

  • 张学文:半夏的九个药对临证应用
    张学文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国内外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他从医近70年,临床经验丰富,用药精妙。半夏就是张教授最擅用的化痰药之一。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李时珍曰:“《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

    求道

    畅读VIP

    141

    0

  • 半夏杂谈(曾建峰)
    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水半夏和旱半夏,临床中所用半夏多为旱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半夏之名来自于《礼记》:“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

    求道

    畅读VIP

    209

    0

  • 该条短评为VIP内容,请开通VIP后查看...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0

    0

  • “边读书,边临证”有感之九——引阳入阴话半夏(赖海标 )
    半夏性温,味辛,有毒,体滑性燥,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临床内服多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

    求道

    畅读VIP

    206

    1

  • 刘立昌:重用半夏治失眠案
    何某,女,时年76岁。因“反复发作失眠3年,加重1月。”于2018年3月7来诊。  发病过程:患者3年前从湖北来深圳居住后开始失眠。近1月来,因家中遭遇变故,患者开始整夜难眠,心烦。有高血压、糖尿病、...

    求道

    畅读VIP

    350

    0

  • 宝书说药:半夏
    半夏和胃降逆,善治呕吐。治疗妊娠恶阻,泛吐清涎,不思饮食者,余常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安胃饮。方用:清半夏50克(温水淘洗两次,待毫无矾味,然后入煎),净青黛9克,赤石脂50克。煎取清汁1大碗,调入...

    四君人参

    畅读VIP

    198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