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竹沥甘寒,其性滑利,善利窍逐痰,能通达内外。正如《本草衍义》所说:“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升,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指出了竹沥功效的特点,故称为“痰家之圣药”。用于肺热痰壅,咳逆胸闷,咯痰黄稠者,可单用鲜竹沥口服;或配伍鱼腥草、生半夏、桔梗、枇杷叶等同用,如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四册》复方鲜竹沥液;或配伍黄芩、瓜蒌、枇杷叶等清热化痰药同用以增强疗效。现代临床常用本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见咳嗽痰黄黏稠者。用治中风,痰热壅盛,口噤神昏,喉间痰鸣者,《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单用竹沥饮之,《千金方•卷八》竹沥汤以之配伍生姜汁、生葛根汁调匀,1日3次灌服,以涤痰开窍。用治痰火内盛,肝阳上亢之癫痫,常配伍胆南星、黄连、生铁落同用,以增强清热豁痰,镇惊安神之功,如《赤水玄珠•卷十四》摧肝丸。用治小儿痰热惊风,四肢抽搐。以竹沥汁与生姜汁、胆南星、牛黄研调内服,以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现代临床用治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见有高热神昏、痰鸣、惊厥抽搐,可用竹沥频服,或配伍清热化痰、息风开窍药同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各家论述
1.《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纲目》末句下有’消渴劳复’)。"
2.《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3.《本草衍义》: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府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癎狂乱,风热发庢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
4.《本草衍义补遗》:竹沥,《本草》大寒,泛观其意,以与石膏、芩、连等同类,而诸方治产后胎前诸病及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尿多,皆阴虚之病,无不用。《内经》曰,阴虚发热,大寒而能补,正与病对,薯蓣寒而能补,世或用之,惟竹沥因大寒置疑。竹沥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气言,幸相与可否,若曰不然,人吃笋自幼至老者,可无一人因笋寒而有病,沥即笋之液也,况假于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
5.《丹溪心法》: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痰在膈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
7.《纲目》:"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
8.《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日。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88

0

四君人参

1069

0

四君人参

516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1387

0


白术
签约讲师

533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