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述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


《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本节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医学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

1.禀赋不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

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

症状

消渴病起病缓慢,病程漫长。本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其证候特征。但患者“三多”症状的显著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消渴病的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有的患者是因夜尿增多而发现本病。与多尿同时出现的是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但患者常感疲乏无力,日久则形体消瘦。但现代的消渴病患者,有的则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形体肥胖

诊断

1.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为消渴病。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以及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之人。若有青少年期即罹患本病者,一般病情较重。


2.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3.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必要时查尿酮体,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

治疗

辨证要点


1.辨病位

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并可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3.辨本证与并发症

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分证论治


『上消』


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

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止渴的作用。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玉泉丸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可根据临床需要加以选用。


『中消』


胃热炽盛

症状: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

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可加黄连栀子清热泻火。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梗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

对于病程较久,以及过用寒凉而致脾胃气虚,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于,脉弱者,治宜健脾益气、生津止渴,可用七味白术散。方中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止渴。《医宗金鉴》等书将本方列为治消渴病的常用方之一。


『下消』


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方药:六味地黄丸

方中以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药;山萸肉固肾益精,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该二药在治疗时用量可稍大;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泄肝肾火热,共奏滋阴补肾,补而不腻之效。

阴虚火旺而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等益肾缩泉。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


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滋阴,补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

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并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本方以温阳药和滋阴药并用,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长,而泉源不竭。”而《医贯·消渴论》更对本方在消渴病中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津,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人膀胱,正谓饮一升溲一升,饮一斗溲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稿禾得雨,生意维新。”


消渴而症见阳虚畏寒的患者,可酌加鹿茸粉0.5g,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气化。本证见阴阳气血俱虚者,则可选用鹿茸丸以温肾滋阴,补益气血。上述两方均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摄。


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故对于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见其他瘀血证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药。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方中用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木香行气导滞,葛根生津止渴。


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在痈疽的恢复阶段,则治疗上要重视托毒生肌。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转归预后

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蒙蔽心窍,则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综观消渴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常以阴虚燥热为始,病程日久,可导致阴损及阳,血行瘀滞,而形成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并伴血脉瘀阻的重证,且常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消渴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甚高的一种疾病,尤以中老年发病较多。“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生活规律、饮食控制的患者,其预后较好。儿童患本病者,大多病情较重。并发症是影响病情、损伤患者劳动力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故应十分注意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

结语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内伤疾病。前三个症状,也是作为上消、中消、下消临床分类的侧重症状。其病位主要与肺、胃(脾)、肾有关,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对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胃(脾)、益肾之别。但上中下三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其病机性质是—致的,正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所说:“原其本贝卜,推其标有三。”由于消渴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的病变,及发生多种并发症,故应注意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文献摘要

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景岳全书·三消干渴》:“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渐清败,益以困矣。”


《医学心悟·三消》:“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法,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龟甲、旱莲,一以清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一以救心肺之阴,而下顾真液。如元阳变动而为消烁者,即用河间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胃是也。至于壮水以制阳光,则有六味补三阴,而加车前、牛膝导引肝肾。斟酌变通,斯诚善矣。”

  • 傅晓芸:清胃养阴治疗胃热炽盛之消渴
    卢某,男性,时年45岁。2020年11月8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诉近1月来每餐进食量明显增加,但饭后不久又感饥饿,有时需加餐,虽然进食量多,却感疲乏无力,身体明显消瘦。1周前检查空腹血糖17...

    求道

    畅读VIP

    139

    0

  • 益气温中、升津润燥法治愈上消证一例(高忠英)
    张某,男,42岁,已婚。初诊∶1970年3月18日。主诉及病史∶口燥咽干半年。宿患胃病已数年,每饭后脘中胀痛。近期经某医中药治疗,药后即感咽中烧灼,口干燥涩,频频饮水而不可解,饮后上腹蓄水作响,又经多...

    求道

    畅读VIP

    61

    0

  • 益气生津滋肾降火法治疗消渴一例(黄文政)
    安某,男,15岁,中学生。初诊∶1980年9月1日。主诉及病史∶多尿多饮2个月。缘于1980年7月中旬发现小便显著增多,数日后口渴饮水增多,一昼夜尿量达8000~10000ml,饮水达到7000~80...

    求道

    畅读VIP

    57

    0

  • 米烈汉教授查房录
    2022年2月22日下午,全国名老中医、长安米氏内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米烈汉教授进行科室查房,指导临床医生精准辨证、选方用药,以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口干、乏力消渴案患者魏某,男,74岁,以“间...

    求道

    畅读VIP

    89

    0

  • 米烈汉:消渴病活血七法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多年来中医治疗主要以益气养阴,滋阴清热为原则。近年糖尿病瘀血研究及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一直是糖尿病研究的热点,认为在糖尿病各辨证分型中,即便是没有瘀血的存在,也应防患于未然,将...

    求道

    畅读VIP

    85

    0

  • 师晶丽:滋阴补肾、养肝明目治疗消渴
    梅某,男,时年63岁,初诊时间:2015年6月。患者于5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干,多尿,夜尿2~3次,多食易饥,视物模糊,无多饮,无泡沫尿,无头晕头痛,无耳鸣,四肢皮肤感觉无异常,无怕热、多汗,无恶...

    求道

    畅读VIP

    74

    0

  • 刘亚娴:自拟方治疗消渴病
    病因病机 2型糖尿病属“消渴”范畴,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素问·奇病论篇》记载:“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是中医文献中关于...

    求道

    畅读VIP

    122

    0

  • 李延: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
    李延,全国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尤其长于从肝论治糖尿病肾病,且临床疗效显著。现将李延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肾病思想及经验,简述如下,以飨同...

    求道

    畅读VIP

    140

    0

  • 洪杰斐:调整阴阳、引火归原、生津止渴法治疗消渴病
    蒋某,女,时年30岁,就诊时间:2022年6月13日。  反复口干多饮2周,时有口苦,易饥饿,空腹血糖正常,体重无减轻,眠一般,大便、小便正常。曾在当地医院服用中药治疗,效果欠佳,遂来就诊。  首诊证...

    求道

    畅读VIP

    134

    0

  • 产后消渴案(赵翠英、姚菊芳)。
    万XX,女,25岁。患者因早孕于当地医院行人工流产术。术后翌日出现口干思饮,日饮七水瓶,尿多。术后4天,夜间露天乘凉,即感恶寒发热,送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入院4天,突然两腿萎弱不用,经治未见明显好转,转...

    求道

    畅读VIP

    97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