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眩晕又称眩冒、眩运。眩,即目眩,指视物昏花、模糊不清;晕,即头晕,是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要临床症状者。
其症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轻者头晕目眩,头重脚轻,无旋转感,视物模糊,闭目即止,或称假性眩晕;重者如坐车船,天旋地转,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称为真性眩晕或旋转性眩晕。
《内经》认为眩晕属肝所主,《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又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海论》),“上虚则眩”(《灵枢•卫气》)等论述。后世各家或主以痰饮(张仲景),或主以风火(刘河间),或主以“无虚不作眩”(张景岳)。
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年高、外伤等方面。大体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属虚者,为阴虚而阳亢风动,血虚而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属实者,如痰湿中阻、瘀血痹阻、火热炎上者。在临床上,眩晕以头目症状为主,本在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痰湿、水饮、瘀血、火热则为其标实表现。不少患者常呈标实本虚、上实下虚,亟须认真辨析其主次轻重,予以分别治疗。
又,《医学正传•眩运》:“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眩运者中风之渐也。”说明了治疗除因证分治外,还需结合体质,并指出眩晕与中风的关系。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肝阳上亢
1.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头部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兼面红目赤,口苦,便干尿黄;或兼腰膝酸软,健忘耳鸣,遗精早泄,月经不调;甚或眩晕欲仆,恶心呕吐,肢麻手颤,语言不利,步履不正,头重脚轻。舌红,苔黄或少苔,脉弦滑数或弦细数。
2.病因病机:肝阳上亢,上冒巅顶,发为眩晕。兼肝火者面红目赤等,呈一派实热证。兼阴虚者腰酸健忘,呈一派虚热证。若肝阳上亢,极而化风,又可引起中风先兆,亟需重视。
3.治法:平肝潜阳,凉肝息风.
药物:天麻10〜15g,钩藤10〜15g(后下),石决明15〜30g(先煎),牛膝15〜30g,杜仲15g,黄芩10g,山栀10g,白芍10〜15g,生地10~15g。
方义: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山栀、黄芩清热,生地、白芍、养阴和血,合而为平肝潜阳、凉肝息风之剂。
加减:肝火盛者,加夏枯草、丹皮、桑叶、连翘以凉肝清火。肝肾阴虚者,加生地、玄参、枸杞子、菊花滋阴清热。痰热者去生地、白芍、杜仲,加胆南星、石菖蒲、旋覆花、鲜竹沥清热化痰。目赤便秘,加大黄、玄明粉通便泄热。肢麻者加豨莶草、鸡血藤、桑枝祛风通络,手颤者加羚羊角粉、全蝎息风止颤。
5.变通法:若肝阳上亢,极而风动,引起中风者先兆者,用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镇逆平冲、潜阳息风,药用赭石、石决明、龙骨、牡蛎、龟甲、白芍、天冬、玄参、天麻、钩藤、石决明等。若肝肾阴亏,腰酸膝软,肢麻肉瞤,眩晕耳鸣,舌红脉细弦,可用叶天士滋阴和阳法,药如熟地、白芍、枸杞子、茯神、菊花、桑叶、石斛、五味子、牛膝、萸肉、磁石、龟甲等。
(二)痰湿中阻
1.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如坐舟车,旋转不定,闭目亦然。或头重如蒙,肢体困倦,胸闷脘痞,呕恶痰涎,心下逆满,心悸怔忡,口中黏腻,或口苦咽干,耳鸣闭塞。舌苔白腻、水滑或上罩黄色,脉滑。
2.病因病机:饮食肥甘或素体形丰腴,痰湿内生,浊阴中阻,上逆清窍,发为眩晕。
3.治法:化痰利湿,和胃泄浊。
4.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合泽泻白术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法半夏10〜15g,苍白术10〜15g,天麻10〜15g,陈皮10g,茯苓15g,泽泻15〜30g,甘草6g,生姜5〜10g,大枣5枚。
方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化痰和胃,苍术、白术、泽泻燥湿利湿,天麻息风定眩,姜、枣和胃。
加减:脾气虚者加党参益气健脾,即与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合用。呕恶频作者,加旋复花、代赭石、竹茹降逆止呕。口中黏腻、头重肢困,加藿香、佩兰、蔻仁芳化泄浊。耳鸣闭塞加磁石、菖蒲、木通,益聪通窍。心下逆满、心悸怔忡为痰饮所作者,加桂枝即合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用以温阳化饮。若兼肝风者,则加天麻、钩藤、石决明息风平肝。
5.变通法:若痰郁日久,化热上扰,伴心烦口苦、惊悸失眠,苔黄腻,脉弦滑数,可用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桑叶、菊花、白蒺藜,清热化痰。若水饮上逆,阴盛阳虚,眩晕心悸,形寒肢冷,身胸动,振振欲僻地,用真武汤(《伤寒论》)温肾化饮。若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者,可用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苍术、茯苓、泽泻、干姜、黄柏、神曲、陈皮、半夏、天麻、麦芽,健脾益气,和胃化痰,燥湿息风,与《医学心悟》同名方有较大区别。
(三)瘀血阻络
1.临床表现:有头部外伤史,头晕头痛,目眩耳鸣,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精神不振,胸胁胀满,或有面额灰滞晦黯,唇甲紫,或但欲嗽水不欲咽。舌黯紫有瘀点(斑),脉弦、涩。
3.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定眩。
药物:桃仁10〜15g ,红花6〜10g,川芎10〜15g,生地10〜15 g,赤芍15 g,当归15g,柴胡6〜10 g,枳壳10g,牛膝15g,桔梗6〜10g ,甘草6〜10g,石菖蒲10g,蒲黄10g。
方义:桃仁、红花、生地、川芎、赤芍、当归即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柴胡、赤芍、枳壳、甘草,即四逆散理气疏肝。牛膝、桔梗一升一降,以助气血运行。原方加菖蒲、蒲黄通络化瘀。
加减:头痛加白芷、羌活祛风止痛,目糊加杞子、菊花养肝明目,久病入络者加全蝎、地龙搜风通络,久病肾虚者则合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用以补肾。
5.变通法:可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若气虚血瘀者,则用补阳汤 (同上)加减,益气化瘀。
(四)中气虚陷
1.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可因体位变化或头颈旋转而增剧。少气懒言,目糊耳鸣,神疲乏力,脑有空虚感。舌淡,脉虚。
2.病因病机:脾胃属中焦,司升降清浊。中气虚陷,清阳不升,上窍为之不利,故目糊、头晕、眩冒、耳鸣。
3.治法:补中益气,升清定眩。
药物:生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葛根15g,升麻6〜10g,白芍10〜15g,黄柏3g,蔓荆子10g,甘草6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升麻、葛根、蔓荆子升阳祛风,白芍敛肝,黄柏清热反佐,甘草和胃调中。
加减:兼夹瘀血者,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兼夹痰湿者,加泽泻、茯苓、石菖蒲化痰通窍;血虚者,加当归、黄精、首乌、旱莲草养血;如久病入络,可加地龙、全蝎搜风通络。
(五)气血两虚
1.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则发。/色苍白,唇甲无华,发色不泽,神疲乏力,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纳少,脘痞腹胀。舌淡,脉虚细。
2.病因病机:心脾两虚,气血无生化之源,脑失所养,发为眩晕。本证可有慢性失血史。
3.治法:益气养血,补益心脾。
药物:炙黄芪15〜30g,当归10〜15g,党参10〜15g,白术10g,茯神15g,炙远志10g,龙眼肉10g,枣仁10g,木香6g,熟地10〜15g,白芍10~15g,甘草6〜10g。
方义: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龙眼肉、枣仁、当归养血补心,白芍、熟地和血补血,木香理气,茯神、远志安神。
加减:血虚者加阿胶、紫河车补血;若大便溏,去熟地、当归以免呆滞,加山药、薏苡仁健脾;若肾虚腰酸,加杜仲、桑寄生、续断补肾。
5.变通法:急性出血者可用圣愈汤(《东垣十书》)或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益气生血。若因慢性出血而致眩晕血虚者,可用四物汤(《局方》)加枸杞子、肉苁蓉、玉竹、牛膝、玄参、天麻、细辛等,补血滋肾,乃《血证论》成法。
(六)肾精不足
1.临床表现:眩晕经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目涩视力减退,耳鸣齿摇,男子遗精阳痿,妇女月经不调。颧红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沉迟,为阳虚。
2.病因病机: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3.治法:补肾填精,养脑定眩。
药物:河车粉6〜10g(分冲),党参15g,熟地15〜30g,杜仲15g,天冬15g,龟甲12g,茯神15g,牛膝10〜15g,麦冬15g,山萸肉15g,黄柏6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砂仁6g (后下)。
方义:河车、龟甲、杜仲、牛膝、枸杞子、菟丝子、熟地、山萸肉,大队补肾益精;党参、茯神益气,天冬、麦冬养阴,砂仁理气,黄柏反佐。
加减:若眩晕较甚者,加龙骨、牡蛎、鳖甲、磁石以潜阳;若肾精亏虚者,可加五味子、覆盆子益肾补精,即合五子衍宗丸(《证治准绳》)用。
5.变通法:肾阴不足用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补肾阴,肾阳虚衰用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补肾阳。
【简易方药】
1.生赭石24g,山药、牛膝各30g,生龙骨、生牡蛎、生地各18g,白芍15g,柏子仁12g,每日1剂,水煎服。大便不实去赭石,加莲子肉9g;畏凉者,以熟地易生地。适于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2.北沙参、玉竹、枸杞、茯苓、玄参、桑椹子、山萸肉、黑豆衣各10g,炙甘草5g,钩藤、石决明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
3.独活30g,鸡蛋3枚,加水500ml文火煮,煮沸15分钟后剥去蛋壳,再煮15分钟。每日1剂,早、午、晚前各服一枚鸡蛋,连用三天,用于耳源性眩晕。
4.法半夏、茯苓各15g,厚朴12g,苏梗、菊花、白蒺藜、蔓荆子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痰气交阻者。
【针灸治疗】
(一)亳针法
疗程:日1次,7〜10次为1疗程,适于肝阳上亢者。
疗程:同上,适于痰湿中阻者。
方法:毫针常规刺法,得气后用泻法,留针30分钟。必要时加用三棱针放血。
疗程:同上,适于瘀血阻络者。
4.取穴:百会、四神聪,中气虚陷者加中脘、足三里,气血两虚者加三阴交、神门,肾精不足者加太溪、肾俞。
(二)耳针法
取穴:神门、枕、皮质下、脑,肝阳上亢加结节、耳背静脉放血,痰湿中阻加胃、内耳,气血两虚加心、脾,肾精不足加肾、内分泌。每次单侧,用 3〜5个耳穴,左右交替。
方法:实证用毫针法,留针30分钟。虚证用王不留行子敷贴固定,自行按压3次/日。
疗程:毫针日1次,7〜10次为1疗程。压丸3日1次,5〜7次为1疗程。
(三)头皮针法
取穴:顶中线。肝阳上亢,痰湿中阻加额旁2线;气血两虚,中气下陷加枕下旁线;瘀血阻络加头维、太阳(放血),肾精不足加百会穴艾条温灸法(5〜10分钟)。
方法:除注明用法者之外,用毫针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层,深1〜1.5寸,留针30分钟。实证行针2〜3次,用快速捻转法;虚证静留针,其间不行针。
疗程:日1次,7〜10次为1疗程。
文献与评述
眩晕症状表现主要在头目,巅顶之上,唯风可到。若见一时性、发作性,症状明显急剧,且有风、阳、痰、火之证者,常从肝论治,以息风、潜阳、泄火、化痰为治,同时要加入降逆之品。若症状轻微,但隐隐迁延,头昏眼花而无旋转感者,大多属于虚证,可从心、脾、肝、肾之虚亏出发,以养心、健脾、柔肝、补肾为治,同时要注意痰、瘀、风、阳的夹杂,注意治标药的配伍。
眩晕乃类中之渐,尤其在血压高、形体胖、肝阳上亢、肝肾阴亏者应予以充分重视,若见血压急剧升高,眩晕头痛,四肢麻木,手足震颤,甚而卒仆者,当警惕有发生中风的可能。需密切观察血压、精神、呼吸、四肢肌力和感觉的变化,以防不测。
眩晕病程较长,其间常见虚、实证候之间的转化,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如肝阳上亢每见肝肾阴虚,痰湿中阻又兼心脾两虚,有的瘀血阻络可有痰湿、肾虚的表现。因此,要认真判断各种证候类型的兼夹证候,及虚、实证候的转化,才能随证加减药物,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中医药治疗眩晕必须据证分治,不可仅根据西医诊断去限定医生的辨证论治。如高血压病未必仅是肝阳上亢,亦有中气下陷、清浊相干者;脑外伤后遗症引起者,亦未必全是瘀血阻络,不少人可出现肾精亏虚、气血两虚之证。因此要因发知受,审因分治,不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
眩晕与晕厥的区别,眩晕通常无意识障碍,但较为剧烈者偶也有瞬间意识丧失。眩晕西医诊断可分为耳性(周围性)、脑性(中枢性)和其他原因引起者。耳性眩晕,包括梅尼埃综合征、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晕动病等;脑性眩晕,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癫痫、颅内占位性病变和颅内感染性病变所致致者等。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如低血压、高血压、中等度贫血和头部外伤后引起者等。中医药所治的眩晕,应该包括由梅尼埃综合征、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颈椎病引起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贫血、低血压、头部外伤后遗症等病引起者。


求道
畅读VIP

47

0


求道

102

0


求道

218

0


求道
畅读VIP

213

0


求道
畅读VIP

181

0


求道
畅读VIP

193

0


求道
畅读VIP

175

0


求道
畅读VIP

227

0


求道
畅读VIP

247

0


求道
畅读VIP

239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0

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