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祥自拟眩晕方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一例
刘某,男,52岁,农民。
初诊∶1997年4月8日。
主诉及病史∶头晕5年,加重7天。头痛、耳鸣、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腰膝酸软,每因劳累或情绪急躁而诱发。曾服眩晕停、六味地黄丸等药,未见明显效果。
诊查∶血压23.5/13.4kPa(175/100mmHg)。眼底检查∶动脉硬化Ⅱ级,动、静脉交叉压迹明显。血脂∶胆固醇7.2mmol/L,甘油三酯2.7mmol/L。舌红少津,脉弦细略数。
辨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脉络瘀滞。
治法∶滋水涵木,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处方∶眩晕方加减∶天麻、刺蒺藜、旱莲草、石菖蒲、郁金各10g,钩藤(后下)、夏枯草、益母草、女贞子、丹参、怀牛膝、决明子各15g ,虎杖、桑寄生各30g、地龙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二诊∶服药7剂,头晕、头痛等症大减,血压18.9/11kPa(140/83mmHg),舌淡红,脉略弦细,唯少寐多梦明显。上方加远志10g,酸枣仁15g,生龙牡(先煎)各30g。
三诊∶连续服用28剂,诸症消失。6周后复查,血压18/11kPa(135/83mmHg),眼底检查∶动脉硬化Ⅰ级,动、静脉交叉压迹不明显。后以杞菊地黄丸、天麻丸善其后。随访1年,头晕、头痛无大发作。
【按语】脑动脉硬化症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对于本病的认识,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等,各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本病病机。杨老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依据本病病变特点及其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证型虽异而病机则一,即肝肾阴虚,以致肝阳上亢或化风,瘀血阻滞而成。尤其是脉络瘀滞,是整个病机过程中的终端结果,不容忽视。因此,自拟眩晕方作为本病治疗的主方。以女贞子、旱莲草、怀牛膝、桑寄生滋阴补肾以培其本;天麻、钩藤、夏枯草、刺蒺藜、决明子平肝潜阳;丹参、益母草、虎杖、地龙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以治其标;石菖蒲、郁金解郁开窍。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肝肾、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之功。再诊,诸症大减,唯少寐多梦明显,乃阴虚阳亢之故。以生龙牡平肝潜阳,镇心安神;配远志、酸枣仁养血安神,以达阴血复、亢阳潜之效。本案标本同治,相得益彰,效如桴鼓。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