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冬、春两季采挖,冬采者名"冬麻",质量优良;春采者名"春麻",质量不如冬麻好。挖出后,除去地上茎及须根,洗净泥土,用清水泡,及时擦去粗皮,随即放入清水或白矾水浸泡,再水煮或蒸透,至中心无白点时为度,取出晾干,晒干或烘干。
天麻:拣去杂质,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七成透,捞出,稍晾,再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
炒天麻:先用文火将锅烧热,随即将片倒入,炒至微黄色为度。
煨天麻:将天麻片平铺于喷过水的表芯纸上,置锅内,用文火烧至纸色焦黄,不断将药片翻动至两面老黄色为度。
①《雷公炮炙论》:"修事天麻十两,用蒺藜子一镒,缓火熬焦熟后,便先安置天麻十两于瓶中,上用火熬过蒺藜子盖内,外便用三重纸盖并系。从已至未时,又出蒺藜子,再入熬炒,准前安天麻瓶内,用炒了蒺藜子于中,依前盖,又隔一伏时后出。如此七遍,瓶盛出后,用布拭上气汗,用刀劈,焙之,细锉,单捣。"
②《纲目》:"若治肝经风虚,惟洗净,以湿纸包,于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干用。"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息风,定惊。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
1.天麻性味甘平,主入肝经,有息风止痉作用,为治肝风内动的常用药。对高热动风,惊痫抽搐,破伤风的角弓反张,以及小儿急慢惊风,皆可配用,故有定风草之名,又有治风神药之称,说明了其治肝风疗效的卓著。治小儿急惊,可与钩藤、全蝎等同用,如《小儿药证直诀•卷下》钩藤饮子。治小儿慢惊,可与人参、白术、全蝎等同用,如《普济本事方•卷十》醒脾丸。治破伤风之痉挛抽搐、角弓反张,可与南星、防风、白附子等同用,如《外科正宗•卷四》玉真散。
2.本品有良好平抑肝阳的功效,为治眩晕、头痛的要药,不论虚证实证,随不同配伍皆可应用,且功效显著。治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可与钩藤、黄芩、牛膝等同用,如《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治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可与半夏、白术、茯苓等同用,如《医学心悟•卷三》半夏白术天麻汤。治偏正头风头痛,眼目昏花,可与川芎、刺疾藜、荆芥穗等同用。
天麻必须与密环菌共生才能生长发育。密环菌是一种真菌, 天麻种子和块茎皆依赖密环菌供给营养而生长,天麻离开密环菌将不能生长。近年来,对密环菌进行了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人工栽培天麻也已获得成功,二者医疗应用均收良效。据报道:用密环片、密环菌糖浆治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效果确实;应用合成天麻素治疗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均有一定效果。天麻注射液治偏头痛、梅尼埃、癫痫,以及各种类型疼痛,其止痛有效率较高,亦可作穴位封闭治疗。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研末吞服,每次1-1.5g。
各家论述
1.《本经》:主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
2.《别录》:消痈肿,下支满,疝,下血。
3.《药性论》:治冷气顽痹,瘫缓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
4.《日华子本草》: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
5.《开宝本草》:六髦罘缡裕闹?新危,利腰膝,强筋力。
7.《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癎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8.《本草衍义》:天麻,用根,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而用之,人或蜜渍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则得矣。
9.李杲:肝虚不足者,宜天麻、芎穷劳以补之。其用有四:疗大人风热头痛,小儿风癎惊悸,诸风麻痹不仁,风热语言不遂。
10.《纲目》: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今有久服天麻药,遍身发出红丹者,是其祛风之验也。
11.《药品化义》:天麻,气性和缓,《经》曰,肝苦急,以甘缓之。用此以缓肝气。盖肝属木,胆属风,若肝虚不足,致肝急坚劲,不能养胆,则胆腑风动,如天风之鼓荡为风木之气,故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由肝胆性气之风,非外感天气之风也,是以肝病则筋急,用此甘和缓其坚劲,乃补肝养胆,为定风神药。若中风、风癎、惊风、头风、眩晕,皆肝胆风证,悉以此治。若肝劲急甚,同黄连清其气。又取其体重降下,味薄通利,能利腰膝,条达血脉,诸风热滞于关节者,此能疏畅。凡血虚病中之神药也。
12.《本草新编》:天麻,能止昏眩,疗风去湿,治筋骨拘挛瘫痪,通血脉,开窍,余皆不足尽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经络血脉之间,舍天麻又何以引经,使气血攻补之味,直入于受病之中乎?总之,天麻最能祛外束之邪,逐内避之痰,而气血两虚之人,断不可轻用之耳。
13.《本草正义》:天麻气味,古皆称其辛温,盖即因于《本草经》之赤箭,而《开宝》、甄权诸家,称其主诸风湿痹,冷气瘫痪等证,皆因辛温二字而来,故视为驱风胜湿,温通行痹之品。然洁古诸家,又谓其主虚风眩晕头痛,则平肝息风,适与祛风行痹宣散之法相背。使其果属辛温宣散,则用以治虚风之眩晕头痛,宁不助其l腾而益张其焰?何以罗天益且谓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从此知果是风寒湿邪之痹着瘫痪等症,非天麻之所能奏效也。盖天麻之质,厚重坚实,而明净光润,富于脂肪,故能平静镇定,养液以息内风,故有定风草之名,能治虚风,岂同诳语。今恒以治血虚眩晕,及儿童热痰风惊,皆有捷效,故甄权以治语多恍惚,善惊失志,东垣以治风热,语言不遂,皆取其养阴滋液,而息内风。盖气味辛温之说,本沿赤箭之旧,实则辛于何有,而温亦虚言。
按语备注
1.钩藤与天麻二药均能平肝息风,对于肝风内动之抽搐痉挛、眩晕、头痛等症,常相须为用,共奏息风止痉之效。但钩藤甘寒,且具轻清透达之性,擅长于清热息风,为治热极生风,或小儿高热惊风的要药;天麻甘平,多脂质润,清热之力不及钩藤,功偏平肝息风而兼止痛,为治肝风抽搐及多种原因引致的头痛、眩晕常用之品。
2.天麻药性,古籍中有辛温和甘平不同的记载和看法,因而对其效用也有不同的认识。如《本草正义》指出:“天麻气味,古皆称其辛温,盖即因于《本经》之赤箭。”遂有甄权诸家,称其主诸风湿痹,冷气瘫痪等证,皆因辛温二字而来。然洁古诸家,谓其主虚风眩晕头痛,认为天麻富于脂肪,能养液以息风,这适与祛风行痹宣散之法相背。一谓祛风止痹痛,一谓养液以息内风,乃因性味辛温与甘平不同之故也。现按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性味以甘平为是,临床上虽治外风、内风均可用天麻,但仍以疗内风为主。
3.天麻为名贵中药,市场上曾出现多种伪品,因此应掌握一些鉴定知识,兹录其要点如下:以质地坚实沉着;一端有干枯芽苞,红棕色,俗称“鹦哥嘴”;另一端有自母麻脱落的圆脐形疤;表面可见数圈横纹者为真。冬麻多质重,断面明亮,无空心;春麻多轻泡,断面晦暗,空心,故质差。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37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95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42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