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释名
古有只用钩不用藤之说,如今则兼用其茎枝。药材有单钩、双钩之别,习惯认为双钩者品质较好,故有双钩藤、双钩钩之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治小儿惊痫瘈疭,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
1.钩藤味甘性微寒,入肝、心包二经,既能息风止痉,又能清泄肝热。肝主风,心包主火,为治风火相煽病症的要药。对用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及小儿高热惊风等证,尤为相宜。治小儿急惊风,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者,可与天麻、全蝎等息风止痉药同用,如《小儿药证真诀•卷下》钩藤饮子。如属热盛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龙胆草、菊花等清热息风药同用。因本品具有轻清疏泄之性,故又可用于风热外感,头痛、目赤及斑疹透发不畅等证,常与薄荷、蝉衣、荆芥等疏风散热药同用。
2.本品有平肝阳、清头目的功效。用于肝经有热,头胀头痛,可与夏枯草、黄芩等清泄肝热药同用。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可与菊花、石决明等平肝潜阳药同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用于高血压病而属肝热阳亢者,疗效较佳。现有从钩藤中提取总生物碱制成降压片应用于临床。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各家论述
1.《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
2.《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瘈瘲热壅。
3.《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
4.《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5.《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气宽中。
6.《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喎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7.《纲目》: 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癎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症自除。
8.《本草汇言 》: 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癎,安客忤,攻痘瘄之药也。钱仲阳先生曰:钧藤,温、平、无毒,婴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癎于仓忙顷刻之际,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朴消久滞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发痘瘄之隐约不现也,祛风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
9.《本草新编》: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但风火之生,多因于肾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息,而火且愈炽矣。
10.《本草正义》: 钩藤,自《别录》即以为专治小儿寒热,弘景且谓疗小儿,不入余方。盖气本轻清而性甘寒,最合于幼儿稚阴未充、稚阳易旺之体质。能治惊癎者,癎病皆肝动生风,气火上燔之病,此物轻清而凉,能泄火而能定风。甄权谓主小儿惊啼,瘈瘲热壅,容忤胎风;濒湖谓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皆一以贯之。惟濒湖又谓其发斑疹,则本于钱仲阳之紫草散,方用钩藤钩子、紫草茸等分为末,温酒调服。按仲阳之所谓斑疹,即是痘疮及XI子,非今人时病中之所谓发斑,钧藤轻能透发,清能解热,而佐以紫草凉血活血,助其流动,又以酒辅之,能发亦能清火,洵是不亢不卑稳妥之法。


求道
畅读VIP

390

0


求道
畅读VIP

439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86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