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篇
【原文】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求道

25

0
头痛一例分析讨论兼答诸友之问
先说一下今天的一个病例女,30,头痛咽痛一周。近一周来劳累后发头痛,满头痛,胀 痛、闷痛、隐痛全有。伴睡眠不安,咽痛吞咽时加剧。二天前在他处刮痧治疗后,颈项及肩痛拘紧感加剧。查:肤白,眉头紧蹙,目不欲...


求道

43

0
赵绍琴诊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
赵氏认为慢性肾病的形成,既有邪实的一面,同时又存在正虚的另一面。其主要机理是湿热久蕴,邪毒下迫,深入下焦,伤及血分。湿热不化,邪毒内蕴,使血热亢盛,病程迁延,一则损伤血络,动血出血,同时造成络脉瘀阻,...


求道

23

0
戴丽三:牙痛论治
牙痛为临床常见疾患之一,虽属小恙,亦能影响工作。此证由于病因各异,处方用药必须辨别寒热虚实,不能执一己之偏见,专主清凉或专主温热。有关牙痛辨证论治,概括分为四型简述于下: (一...


求道

44

0
戴丽三:麻疹论治
麻疹为小儿常见传染病之一,发病多在冬春季节。由于冬末阳气升发,春季又属肝木主令,如肝气疏泄太过,肺气失其肃降,加之小儿胎毒内蕴,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皮毛疏薄,卫外机能不固。当此之际,温邪易犯肺窍,肺主...


求道

32

0
戴丽三:麻黄人参芍药汤亦治咳血之良方
麻黄人参芍药汤系李东垣《脾胃论》所载方剂之一。原书用治虚热吐血,余用于虚热感冒及虚热咳血,经数十年临床实践证明,效果亦佳。凡证属气阴两虚,外受寒邪,疰现畏寒发热、咳嗽、痰中带血,舌润略腻,脉紧或弦紧,...


求道

36

0
四物女宛丸VS《脉经》(无依)
《脉经》卷八、九为《金匮要略》一古传本(后文简称《脉·金》),部分内容较《金匮要略》更丰富。其中《脉经·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有一段材料,颇值得重视。其文如下。师曰:乳后三月有所见,后三月来,脉...


求道

38

0
《介寿堂随笔》选编(蒲辅周)
自序公元1962年7月,避暑于万寿山颐和园介寿堂之东轩,有暇将数十年之随笔、杂抄,选择整理。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精华颇多,糟粕亦有。此册乃三结合之杂抄也:一部分是文献中所载各先哲之创方,有...


求道

41

0
梁翰芬老中医经验琐谈
广州中医学院 梁颂名先祖父梁翰芬是广州已故名老中医。原任广州中医学院研究室主任、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顾问等职。他以毕生精力研究祖国医学达六十年,高龄八十五岁。在解放前历任广东省中医药专门学校教员、附属门...


求道

49

0
赵炳南诊治荨麻疹经验
赵炳南老中医认为荨麻疹的发生或因七情内伤,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而发,或因过食膏粱厚味、荤腥动风之物,脾胃滞热,再感风邪而发;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血虚生风;或反复发作,...


求道

49

0
陈树森治疗哮喘经验
一、陈氏经验方方一:定喘烟曼陀罗花(或叶,又名洋金花),切成细丝,用薄纸卷烟,每支约1g重。哮喘发作时点燃吸烟,喘平即止。每次最大用量0.1~0.2g,不可过量,谨防中毒。毒副反应有口干,头晕眼花,心...


求道

33

0
赵炳南诊治带状疱疹经验
赵炳南老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均为湿邪所致,其水疱可分两种:第一种基底鲜红(多伴口苦,咽干,脉弦);第二种基底淡红(多伴纳呆,胸痞,脉缓);二者均属湿热,区别在于前者热重于湿,后者湿重于热,恰符合“红黄之异...


求道

38

0
淳于意断成自言头痛死案浅解(颐和堂主人)
医案原文: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臣意诊其脉,告曰:“君之病恶,不可言也。”即出,独告成弟昌曰:此病疽也,内发於肠胃之间,後五日当鍮肿,後八日呕脓死。 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脉...


求道

36

0
扁鹊“尸厥”案试解(颐和堂主人)
古代神医扁鹊起死复生的病案是其后很多医家感叹其医术高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史记》中的记载距离我们已经比较遥远,当时的理论和术语名词在今人看来可能已经晦涩难解。没有广泛的医学文献阅读积累很难理解原文的...


求道

54

0
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
研究《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其中以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理论,指导六经证治之法称之为气化学说。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张隐庵、陈修园等人,在清代受到伤寒学家的重视。时至今日,气化学说处于...


求道

56

0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