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寿山正骨经验:切诊
一、摸 诊
摸诊在正骨科诊断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损伤局部的触摸,按压,轻轻地被动屈伸、旋转及轻度叩击等方法,可以直接了解和掌握病情。
摸诊时必须掌握先轻后重、由浅入深、从近到远、自上而下、两侧对比的原则,切忌动作粗暴,以免增加伤势,加重患者痛苦。
摸诊的顺序
1.上肢的摸诊
先从琵琶骨开始,找有无琵琶骨挫伤、骨折;再找血盆骨有无凹凸折伤,其内外端有无挫伤、脱位;再找肩关节有无各种掉伤和膀缝扭伤;再找臑骨有无骨折形迹;再找肘骱有无大错,鹅鼻骨、平骨有无劈头;再找臂、昆骨有无骨折;再找腕部诸骨有无上努下塌之错伤或折伤;再找手掌骨及诸指骨有无散挫及骨折之伤。
2.下肢的摸诊
先从环篡骨开始,寻找有无骨折形迹;再找下横骨有无骨折和离位;再找胯骨有无各种大掉与骨折;再找胯缝有无伤筋;再找末躯骨有无骨折;再找膝盖骨有无破碎、移位之伤;再找膝部虎眼里、外、前缝有无挫伤;再找䯒、胫骨上头有无骨折;再找䯒、胫骨及内、外踝骨有无骨折;再找踝关节及诸跗骨有无大错和挫伤;再找足掌骨及诸趾骨有无散挫及骨折;再找足跟骨有无破碎之伤。
3.胸肋的摸诊
寻找胸前骨有无凹凸折伤;再分开左右,找胸胁接交处有无凹凸错折之伤;再由第1~12肋,自上而下、由前向后寻找有无凹凸折伤;再找肋间宽窄有无相并及远离之伤。
4.脊梁骨的摸诊
由脖项骨开始,经背骨、腰骨到尾桩骨止,寻找有无凹凸歪斜,有无椎间过宽、过窄等各种挫、折伤。
在对各个部位进行触摸时,无论大小,均要细心触摸,以免漏诊。
摸诊的内容
1.摸皮肤温度
新鲜损伤,因局部瘀血壅滞,大多有发热症状,若瘀肿肤色红嫩发亮,温度较高,跳痛不止,数日不退者,表示欲转成脓疡之症;陈旧性损伤,或伴有风、寒、湿痹者,可因气滞寒凝而使皮肤发凉。
2.摸压痛
疼痛点之有无,及其分布情况非常重要,根据压痛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大体上可以判断损伤的情况。一般若触摸到骨折的断端部位时,会有敏感的压痛出现。横骨折压痛范围小,斜骨折压痛范围大,裂隙骨折(惊纹骨折)只有在摸到裂隙处才有压痛,同时医者可发觉有“跳动应手”(如脉搏跳动)感觉。脱位及挫伤的压痛程度较骨折为缓和,一般多呈钝痛。
3.摸畸形
骨折后产生移位或或关节脱位时, 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对伤处进行触摸,便可了解到骨折或脱位移位的方向及程度。例如,骨折断端的重叠移位可摸到阶梯状畸形,岗起者可摸到凸起畸形,塌陷者可摸到凹陷畸形,弯曲者可成角畸形等等。脱位的畸形有多种多样,例如在膀掉(肩关节脱位)时,不但外观上可发现“肩脐不圆”,摸诊时发现肩关节处空虚,有时在腋下可摸到肩端骨。鹅鼻骨上挪(肘关节后脱位)时,鹅鼻骨不在肘骨下端,而置于肘骱的后方,以致造成肘后方隆起,及前臂缩短畸形等等。
所以,必须熟悉全身骨骼形态及关节正常结构知识,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通过摸畸形的诊断方法,对各种损伤做出正确的诊断。
4.摸骨擦音
用手触摸或轻轻屈伸、旋转伤肢(动作一定要轻柔,切忌粗暴!)若有骨擦音出现,是诊断完全性骨折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切 脉
肢体局部损伤时,不但局部出现疼痛、肿胀、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等症状,还可以影响整个机体,出现发热、便秘等全身症状,同时在脉象上亦必然有所变化。
一般因外损多实证,故脉象以大、洪、实、紧为顺,若见小、微、虚、涩为逆。创伤出血过多,脉现虚、细、弱、小、微、芤者为顺,弦、紧、洪、大者为凶。
若上肢损伤切寸口脉,下肢损伤切趺阳脉,二脉正常者为顺,脉现伏匿者为逆。
若六脉模糊不清,症虽单纯,预后多属不良;损伤虽较严重,而脉来和缓有神,后果多佳;在严重性损伤而疼痛剧烈时,脉象往往出现结、代,亦属常见。
伤科之脉,须知确凿。
蓄血之症,脉宜洪大;失血之脉,洪大难握。
蓄血在中,牢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
失血诸症,脉必现芤,缓小可喜,数大甚忧。
浮芤缓涩,失血者宜,若数且大,邪盛难医。
蓄血脉微,元气必虚,脉症相反,峻猛难施。
左手三部,浮紧而弦,外感风寒。
右手三部,洪大而实,内伤蓄血。
或沉或浮,寒凝气来。乍疏乍数,传变莫度。
沉滑而紧,痰瘀之作。浮滑且数,风痰之恶。
六脉模糊,吉凶难摸。和缓有神,虽危不哭。
重伤痛极,何妨代脉,可以医疗,不须惊愕。
欲知其要,细心习学。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编编《刘寿山正骨经验》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