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卿:伤寒、温病鉴别
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为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而狭义的伤寒,为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这里所说的伤寒是指狭义的伤寒而言。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二者同属外感而发,都有表证特征,但治法...


求道

1

0
李翰卿:但愿人皆寿,何妨我独劳
一、年少聪颖,人誉童医李翰卿先生于1892年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上沙坡村一个普通的家庭,幼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为人友善,诚实有礼。其舅父张玉玺兼通儒医,为当地有名的秀才和名医,李翰卿在读私塾之余,常到...


求道

1

0
李翰卿:中医治病的关键是什么?(王象礼)
1、明析夹杂,比例用药李翰卿认为,疑难疾病即慢性、危重、难治性疾病,难治在虚实寒热证夹杂。如寒中夹热、热中带寒、虚中夹实、实中带虚,还有上焦热而下焦寒、此脏实而彼脏虚等,都需要特别注意。他常说,一般慢...


求道

3

0
谈谈补法的误用(董建华)
据我初步调查,当前在中医内科临床上,运用补法的,占医门八法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一是因为补药为病者所喜服;二是因为补法为医者所喜用。补法用之恰当,确可使病家恢复健康,这是符合“虚则补之”的原则的。但是也常...


求道

2

0
《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
《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一书是苏颖教授带领团队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的宝贵研究成果。《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为清代龙柏所撰,全...


求道

6

0
丁光迪:学方剂,抓住规律,事半功倍!
1.走过一段弯路从个人经历来看,最初学方剂,是徒知形迹,希望记住方名、功用、药味及其配伍,记得越多越好,对于前人所说,方到用时就恨少,印象很深。我学中医,是从读《注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心典》开始的,对...


求道

18

0
清代名医杨栗山
杨栗山是清代中州名医。多年来医籍、医刊对其籍贯载述不一。学术评议, 亦存在不实之处。兹就我们的考证, 管陈如下, 供同道参考。1 杨栗山生卒可推知, 而非不祥杨栗山, 名璿( 璇) , 字玉衡, 号...


求道

16

0
名老中医之路之哈荔田
【作者筒介】哈荔目(1912~),回族,河北保定人。幼承庭训,家学渊源。一九三五年毕业于北平华北国医学院,以成绩优异,深得施今墨、周介人、范更生诸名家赏识。毕生致力于临床和中医教育事业。三十到四十年代...


求道

61

0
何炎燊:黄卷青灯七十年
刻苦自学 循序渐进 (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我出生于店员家庭。九岁时,父亲有了积蓄,和友人合股经商。他把我从私塾馆转到李仲台书馆读书,希望我在名师指...


求道

15

0
名家时振声
他幼承家训,1949年随其父(著名老中医时逸人先生)侍诊, 并就读于前中央国医馆附设中国医学专修科〈后改为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1951年毕业,1952年在南京考试合格后取得了中医师资格,遂正式行医。...


求道

11

0
聂惠民教授学术思想初探(李献平)
辨证立法,注重气的升降出入聂惠民教授在治疗疾病时,注重恢复气的平衡协调。1.升降配伍治疗气逆证。以降药为主,配伍少量的升药。如聂老治疗高血压病(眩晕)时,常采用柴胡、黄芪与天麻、半夏的配伍,柴胡、黄芪...


求道

15

0
聂惠民教授教你如何学好《伤寒论》
聂惠民教授指出,《伤寒论》是中医学的核心,一直影响着中医学的各个学科,其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其理法严明,方药规范,疗效卓著,如能精究其方术,可以济世康民;如能钻研其理法,可以运用无穷。1 ...


求道

27

0
精研伤寒 济世惠民
聂惠民教授从事中医经典《伤寒论》的教学与研究、临床工作近六十余年,治学严谨,以传承、实践、发扬仲景学术为己任,著书立说,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撰写出版学术论著11部、论文140余篇,共计7...


求道

28

1
伤寒寻源 自序
医学始于《内经》。而仲景《伤寒论》,实为羽翼《内经》之书。《内经》阐发天人奥旨,非寻常能测其涯。仲景就人一身之表里腑脏,推阐阴阳,搜抉病机。此以人道合天道,使学人有切实下手工夫,不止为伤寒立法也。而其...


求道

27

0
李斯炽教授治学纪要
李斯炽小传李斯炽(1892~1979),成都市人,生前系成都中医学院教授、院长。二十三岁在四川高等师范担任理化助教时,便立志献身于中医事业。通过刻苦自学,终于夙愿得偿。毕生矢志振兴祖国医学事业,曾对汪...


求道

29

0
课程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