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用针如神,医技似仙”是吾师的真实写照——诸云龙教授半个世纪的传奇故事

求道

浏览:19

时间:2025-04-23

吾师诸云龙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第三批、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香港国际丹溪学术研讨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及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唐山市中医医院副院长。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全国名老中医诸云龙学术传承工作室”。

吾师从医51年,从满头黑发的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已然成为满头银发的矍铄老人。可谓是:人生多舛,荣誉满满。

1975年~1977年和1991年~1994年两次参加中国援外医疗队远赴扎伊尔工作。在扎伊尔动乱期间,老师带领医疗队员坚守岗位,救死扶伤,成绩卓著,受到受援国家政府及人民的高度赞誉,并荣获扎伊尔总统蒙博托授予的扎伊尔国家军官勋章,他所带领的医疗队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先进援外医疗队”称号。

在国内工作期间,老师勤奋专注于临床工作的同时,笔耕不辍,先后撰写学术论文50余篇,他主编的《外科针灸治疗》著作已在美国正式出版。

2008年9月我有幸拜在诸云龙老师门下,跟随老师学习,2012年我又成为“全国名老中医诸云龙学术传承工作室”的成员。6年中坚持门诊跟师,并独立应诊实践,全面系统继承了诸老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现将诸云龙老师的治学精神和学术特点总结点滴。

一、步入医门,幸拜良师

吾师于1944年3月份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区。1959年~1965年在上海市中医大专班学习中医6年。他家庭条件一般,与家庭条件优越的名医子女相比,截然不同。但是,吾师热爱祖国医学,从步入中医大门的第一天开始,就立志要卧薪尝胆,刻苦攻读,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为广大人民解除疾苦的好医生。

中医班的老师都是学验俱丰、学术造诣很深的名医,其中内科有闻名全国的张近山、顾丕荣老师,妇科有上海蔡氏妇科的蔡柏春老师,儿科有上海徐氏(小甫)儿科的嫡传徐治本老师,针灸有全国著名的针灸泰斗陆瘦燕先生的弟子施正华、石小平老师等。老师们高超的医学理论、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讲课和师承教学毫不保留的倾囊相传,使诸老师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

吾师曾拜于医德高尚、医道深邃、医理渊博、医术高超的上海市著名中医张冠民先生门下。张老先生不但临床经验丰富,在中医内科、妇科、针灸方面都有独特建树,而且医疗作风严谨,在上海市享有盛誉。他熟读经典,对内经、伤寒、金匮背诵如流。在临床上,张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擅长针药结合。他辨证思路清晰,立法处方严谨,每方药味虽仅十几味,但针对性强,药不虚投。他针灸取穴准确,手法娴熟,令人惊叹。张先生常教导吾师,针灸和中药乃先辈给我们留下之两大法宝,但又各有所长,若能将两者结合起来,疗效定将大幅度提高。

在每天侍诊于张先生身边的6年期间,张先生耳提面命,在学业上对吾师严格要求,在生活上亦关爱有加。吾师学习刻苦、勤奋,心无旁鹜,深得老师喜爱。吾师亲眼目睹张先生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愈了多种内科、妇科的常见病和疑难病,深受启发,这为吾师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吾师坚定以“针药结合”为特色的医疗实践指明了方向。

二、注重经典,博涉群书

吾师常说:“经典著作是窥微索隐之门径,所以,学习中医必须刻苦攻读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古籍太多,学习则应从源引流。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是其它中医著作之源,以此打好中医理论的基本功之后,再有选择地学习历代名家的代表作,从源及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这样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夯实理论根基,才能在临床上左右逢源”。

吾师从小爱好读书,长大后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在上海学医的6年中,每逢周末,他都无一例外的去上海市书店最集中的文化街——福州路,那里的新华书店、古籍书店、旧书店和图书发行公司,每逢周末都可见到老师的身影。他嗜书如宝,在书店里一看就是一天。有一次吾师看到了线装本的《陈修园医书72种》,(还有《陈修园医书48种》)如获至宝,因为陈修园的每本书都不长篇幅,但是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医经典,临床各科及方药,而且写得通俗易懂,最适合初学者学习,所以吾师千方百计的凑钱买了这一套千金难觅之“宝书”。

奚九一老师是他们班唯一的西医内科学老师,他是上海市“西学中”的杰出代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曾获得卫生部的嘉奖。奚老师学贯中西,理论水平很高,临床经验丰富。他虽然是西医出身,但酷爱中医,学习中医十分刻苦。有一次诸老师和几个同学专门去他府上拜访,参观了他的书房,只见书柜里琳琅满目的摆满了医书,在书架上有全国各地的中医杂志。奚老师是一个“书痴”,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规定每天早晚必须看书3个小时,周末、假日也不例外。…… 老师们严谨的学风、严以律己和刻苦攻读的精神如春风化雨般默默的影响着吾师。

从此以后,吾师一直以奚老师为榜样,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定期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省吃俭用订阅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辽宁、陕西等地的中医杂志和针灸杂志,白天听课、随师学习,晚上坚持读书学习。用“头悬梁、锥刺骨”、“三更灯火五更鸡”来形容吾师刻苦学习的精神一点都不为过。

三、崇尚各家,博采众长

吾师在中医理论上造诣精深,精通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各家学说。他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通晓各科,尤其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和针灸。在临床上他精于辨证,思维敏捷,用药精当,在各科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取得了突出的疗效。

四、针药结合,相得益彰

中医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针灸与中药作为两种治疗手段,各有优势,各有所长。而对于诸多疾病而言,如将针灸与中药结合起来进行治疗,其疗效多能远远超出单纯的中药治疗或针灸治疗。这方面吾师是深有体会的。他经常说:“针药结合,相得益彰;针药结合,屡起沉疴。”

他认为:中药针灸两者密不可分,是中医治病的两大利器,要系统掌握,并需精通。只有针药结合,才能解决更多的疑难杂症,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经过50余年的临床实践和逐步完善,吾师在诊疗过程中形成了“针药结合,双管齐下”的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针药结合是指对同一患者,针对其病症同时施以针灸和药物两种治疗措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提倡针灸药物并用的医家众多。发展至今,针药结合已成为临床广泛使用的治疗手段,其疗效显著,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针药结合学术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素问·移精变气论篇》主张“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的内外同治法。秦汉时代名医扁鹊不但精通内科、妇科、儿科、外科,而且针法超群,尤其擅长针药并用。扁鹊治虢太子“尸厥”就是一个典型的针药并用的例子。

吾师深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人才,不仅要精通中医各科疾病的中药治疗,还必须熟悉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遗憾的是,现在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弃中学西”者比比皆是。即使是干中医,“针药分离”现象较为普遍,这会导致中医学一专多能的传统优势逐渐丧失,使许多可以用针药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患者贻误治疗。所以,吾师认为在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只有针药结合,双管齐下,充分发挥两者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针药结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条希望之路,也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

五、痰瘀并治,攻克顽疾

几十年来,吾师对痰瘀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顽病多痰”、“怪病多痰”、“久病入络”、“久病多瘀”。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他发现临床上痰瘀同病,即痰瘀相兼为患者甚多。痰瘀同病具有广泛性(病种广泛)、复杂性(病情复杂深重)、顽固性(缠绵难愈)三大特点。

痰瘀同病是众多疑难病的重要病机,所以,他将朱丹溪的痰症理论和王清任的活血化瘀诸方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熔于一炉,在临床上运用痰瘀同治法治疗各科疑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六、辛勤带教、精心育人

吾师学医6年,悬壶行医50余载,始终铭记先哲和恩师之训,读书从未有一日懈怠,诊病从未有一诊之疏。他别无它求,也无奢望,只求无愧于患者,无愧于自己。

作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吾师先后带徒三批,培养弟子6名。名老中医诸云龙工作室又培养了10余名医疗业务骨干。

老师经常告诫我们: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这个宝库决不是什么空洞的概念,里面确实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就看我们是不是去取去用了。师承教育的重点是学习和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独到经验和一技之长,因为导师积数十年临床经验而形成的特长,是他们学术经验的结晶,具有独特的疗效,这是最为宝贵的,决不能失传。吾师积五十余年临床实践形成的独到经验和特长就是针药结合,所以,多年来吾师做的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将针药结合的思路,经验和具体使用方法倾囊相授,使我们学到原汁原味的中医中药,学到真正的看家本领。

吾师精通中医经典及历代名医名著,他定期给学生讲课,每次讲课他都会引经据典,他对中医经典背诵如流,对中医历代名家的生平事迹、代表著作和学术特点都如数家珍,能脱稿讲解,而且讲得滚瓜烂熟,一言既出,语惊四座。老师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广博的阅历,学生们无不折服。

吾师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取决于他深厚的医理基础,同时大大受益于他文学上的造诣。他一生爱读书、爱写文章,他写的文章构思娴熟,布局恰当,文笔流畅,用词熨贴。他常年为中医学院及中医函大、夜大、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讲课,而且讲课内容广泛,既擅长讲内经、伤寒、金匮、各家学说、中医基础,又经常讲中医内科、妇科、针灸等临床学科。他每次讲课都认真备课,准备充分。他讲课时词汇丰富,说理透彻,有条不紊,深入浅出。每堂课都把重点、难点、疑点说得一清二楚,而且将他在国内外治疗的一些病案穿插其中,讲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所以深受学生们欢迎。

通过跟师学习,夯实了我们的中医功底,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水平,充实了我们的临床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医中药的强大生命力,对中医中药充满了信心。

老师的第一批高徒李桂林通过学习,不但系统掌握了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而且将老师的针药结合的特色运用到骨伤科临床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在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的治疗中,运用针灸中药为主的综合疗法,同时借鉴了火针、小针刀、关节冲洗等方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疗效。他从2004年起任唐山市颈肩腰腿痛专科医院(唐山市中医医院分院)院长,现在该院已有床位近百张,由于疗效显著,每天门庭若市,深受唐山人民欢迎。李桂林现在是全国腰椎间盘突出症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唐山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还被评为唐山市十大杰出青年。

本人经过跟师学习,亦于2012年7月考取了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研修人才,现已毕业。2012年评为唐山市优秀中医专家,2010年评为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评为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其他学生也继承了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有所发挥和拓展,在中医领域小有成就,现在都已成为医院的业务骨干及学科带头人。

这是对吾师为中医传承与发展“殚精竭虑、兢兢业业”的最好回报。

“用针如神可以烧山透天,医技似仙驱动青龙白虎”是诸老师“针药结合、医术精湛”的真实写照;“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是诸老师在平时做人及行医看病所遵循的重要准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诸老师在中医传承中带学生时“倾尽所有、无私奉献”的形象体现;诸老师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和教育学生,让他们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无论是精湛的医术,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是优秀的医德和师德,诸老师都是吾等后辈学习的楷模。

(脉管骨伤科病区 张国江 医线记者 史爱华)


诸云龙

原唐山市中医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全国名老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唐山市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主要擅长应用针药结合、痰瘀并治的方法治疗各种疑难病。曾在全国及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编的《外科针灸治疗》一书,在美国BLUE POPPY出版社正式出版。主编的《张景岳医方精要》一书,已由河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另外,还参与编写了《北方医话》、《男科最新诊疗方法精要》等八部著作。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