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张景岳,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因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13岁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青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想。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悟尤多。景岳性格豪放,可能受先祖以军功立世的激励,他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当时北京异族兴起,辽西局势已不可为。数年戎马生涯无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壮志“消磨殆尽”,而亲老家贫终使景岳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五十七岁时,返回南方,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著书立说。崇祯十三年去世,终年78岁。


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朱丹溪处于《局方》盛行的时代,医者每多滥用辛热燥烈药物而致伤阴劫液,故朱氏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明代医学界河间、丹溪的火热论相火论占统治地位,更有时医偏执一说,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华,反而滥用寒凉,多致滋腻伤脾苦寒败胃,成为医学界的时弊。景岳在多年丰富临床实践中,逐渐摈弃朱氏学说,私淑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1486-1558),薛己身为明太医院使,主要为皇室王公等贵族诊病,病机多见虚损,故喜用补。景岳出身贵族,交游亦多豪门大贾,故法从薛氏,力主温补。特别针对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张氏学说的产生出于时代纠偏补弊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因其用药偏于温补,世称王道,其流弊使庸医借以藏拙,产生滥用温补的偏向。


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其编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是医学至高经典,学医者必应学习。但《内经》“经文奥衍,研阅诚难”,确有注释的必要。《内经》自唐以来注述甚丰,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王氏未注《灵枢》,而各家注本颇多阐发未尽之处。《素问《灵枢》两卷经文互有阐发之处,为求其便,“不容不类”。故景岳“遍索两经”,“尽易旧制”,从类分门,“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类经》分经文为十二类、若干节,根据相同的内容,拟定标题,题下分别纳入两经原文后详加注释,并指出王冰以来注释《内经》的各家不足之处,条理井然,便于查阅,其注颇多阐发。景岳思路开阔,对《内经》精研深刻,各家著作浏览甚广。《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对《类经》一书中意义较深言不尽意之处,加图详解,再附翼说。《类经图翼》十一卷:对运气、阴阳五行经络经穴、针灸操作等作图解说,讨论系统。《类经附翼》四卷,为探讨易理、古代音律与医理的关系,也有阐述其温补的学术思想之作,如《附翼·大宝论》《附翼·真阴论》等重要论文,也有部分针灸歌赋。


张景岳晚年集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各科、方药针灸之大成,辑成《景岳全书》64卷。成书于其卒年1640年。“《全书》者,博采前人之精义,考验心得之玄微。”《全书·传忠禄》辑有景岳主要医学理论、医评、问诊和诊断、治疗原则等论文三十余篇,多有温补学说的论述。《全书·脉神章》录有历代脉学,其中诊脉之法和脉象主病多有结合临症经验的评论。次为《全书·伤寒典》,补充“《内经》伤寒诸义并诸治法之未备”,论述伤寒病的证治。《全书·杂证谟》列诸内科杂症的病因病机、治理方药和部分医评,并辅有部分医案,论述系统、精彩。《全书·妇人规》:论述九类妇科疾患,并指出妇科证多有情志病因,尤要注重四诊合参。《全书·小儿则》:更述儿科诸病并治,在总论中提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生理特点,很有见地。《全书·痘疹铨》、《全书·外科钤》各有论病及证治。《全书·本草正》介绍药物二百九十二种,每味详解气味性用,很多为自己的临症用药体会,颇有价值。《全书·新方八阵》、《全书·古方八阵》,景岳善兵法,在此借用药如用兵之义,以方药列八阵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全书·新方八阵》中所列方颇具创新。《全书·古方八阵》辑方经典。共录新方186方,古方1533方,其后的妇人、小儿、痘疹、外科古方收妇科186方,儿科199方,痘疹173方,外科374方及砭法灸法12种。


《景岳全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景岳才学博洽,文采好,善雄辨,文章气势宏阔,议论纵横,多方引证,演绎推理,逻辑性强,故《景岳全书》得以广为流传。后世叶桂亦多承张氏的理论。清道光八年(1828)章楠医门棒喝》初集成,论《全书》云:“或曰:尝见诵景岳者,其门如市”,则自顺治中叶至1828年的近200年间,几为医所必读,可见景岳的温补理论之影响深远,《全书》之流传广泛。


质疑录》,共45论,为张氏晚年著作,内容系针对金元各家学说进行探讨,并对早期发表的论述有所修正和补充。


张景岳善辨八纲,探病求源,擅长温补,并在其医学著述和医疗实践中充分反映。治疗虚损颇为独到。反对苦寒滋阴,很好地纠正了寒凉时弊。他的阴阳学说、命门学说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他的重要著作《类经》是学习《内经》的较好参考书,《景岳全书》各科齐全,叙述条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书。张景岳的学术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张介宾像——《中国中医报》2021年8月27日刊登

画家:王慧晓

  • 《质疑录》—张景岳修正早期观点的学术总结
    张景岳(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明代著名医学家,温补学派的奠基人。其晚年著作《质疑录》共45篇医论,以“辨前贤之误,阐发医理”为核心,集中体现了他对金元医学流弊的批判性思考与理论创新。这...

    求道

    畅读VIP

    66

    0

  • 苏礼:明代医家张景岳医案二则评析
    张景岳治消渴不寐案省中周公者,山左人也,年逾四旬。因案牍积劳,致成羸疾,神困食减,时多恐惧,自冬春达夏,通宵不寐者凡半年有余,而上焦无渴,不嗜汤水,或有少饮则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从来...

    求道

    畅读VIP

    343

    0

  • 张景岳巧用熟地解析(附:糖尿病医案)
    张景岳的“熟地特色”张景岳擅用熟地,有“张熟地”的美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张熟地“阴中求阳”的独特打法,却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值得大家阅读推敲!熟地黄是一味常用中药,但很多医家因害怕其滋腻,怕其腻滞碍...

    求道

    畅读VIP

    349

    0

  • 张景岳治背痈案赏析(沈钦荣)
    向予长男,生在癸丑,及乙卯五月,甫及二周,而患背疽。初起时,背中忽见微肿,数日后,按之则根深渐阔,其大如碗,而皮色不变,亦不甚痛。至十余日,身有微热,其势滋甚。因谋之疡医,或云背疽,或云痰气,咸曰荤腥...

    求道

    畅读VIP

    323

    0

  • 张景岳治小儿吞钉案赏析(沈钦荣)
    一王氏子,甫周岁,其母以一铁钉与之玩弄,不觉纳之口中,吞入喉间。其父号呼求救。余往视之,但见其母,倒提儿足,以冀其出,口鼻皆血,危剧之甚。余晓之曰:“岂有倒悬可以出钉,而能无伤命者哉?”因速令抱正,遂...

    求道

    畅读VIP

    390

    0

  • 张景岳温胃饮治吐蛔案赏析(沈钦荣)
    胡宅小儿,年甫三岁,偶因饮食不调,延幼科诊治,所用之药,无非清火、化滞等剂,因而更损胃气,反致呕吐溏泄,复加清利,逐致吐蛔。初止数条,渐至数十条,细如灯草,甚至成团,搅结而出,早晚不绝,所下者亦如之。...

    求道

    畅读VIP

    382

    0

  • 张景岳治老翁伤寒战汗案赏析(沈钦荣)
    余尝治一衰翁,年踰七旬,陡患伤寒,初起即用温补调理,到十日之外,正气将复,忽尔作战,自旦到辰,不能得汗,寒憟危甚,告急于余。余用六味回阳饮,入人参一两,姜、附各三钱,使之煎服。下咽少顷,即大汗如浴,时...

    求道

    畅读VIP

    382

    0

  • 张景岳治诈病案赏析(小金匮)
    张景岳曰:予向同数友,游寓榆关客邸。内一友素耽风月,忽于仲冬一日,夜叩予户,张皇求救。云所狎之妓,忽得急证,势在垂危,倘遭其厄,祸不可解。予往视之,见其口吐白沫,僵仆于地。以手摸之,则口鼻四肢俱冷,气...

    求道

    畅读VIP

    316

    0

  • 王东海:真寒假热案及其寒热之辨
    李杲医案(李东垣,名杲,1180--1251年):冯内翰叔献之侄栎,年十五六,病伤寒,目赤而顿渴,脉七八至。医欲以承气下之,已煮药,而先师适从外来,冯告之当用承气。先师切脉,大骇曰:几杀此儿!彼以诸数...

    求道

    畅读VIP

    316

    0

  • 龚士澄:张景岳的人参、熟地、附子和大黄
    张景岳《本草正》对三百多味常用中药,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作了筛选和阐发,各审其阴阳寒热温平及升降浮沉之性味,并举例推崇四味具有代表性的药物。即:人参为补气药之纲维,熟地黄为补精血药之纲维,附子为温里回阳...

    求道

    畅读VIP

    750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