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内容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辨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将写入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 武成中医学术思想
    1、心身并治,治心为先武老认为:善治病者,先治其心,后治其身。心身相关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躯体患病以后也对人的情绪产生不良影响。中医学认为神志为心所主,心神不...

    求道

    93

    0

  • 古镇名医陈芳洲(陈铮慧)
    嘞浪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甪直镇出了一位名气响当当的中医,人称“小郎中”。顾名思义能够被称之为“小郎中”自然是年纪尚轻,但是勿看格位郎中年纪轻轻,医术却又十分高超。凭借着一份仁心仁术,“小郎中”吸引了勿...

    求道

    195

    0

  •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
    【本草-古籍】《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汤液本草》,《饮膳正要 》,《本草品汇精要》《滇南本草》,《本草蒙筌》,《本草纲目》,《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征要 》,《本草纲目别名录》《...

    求道

    畅读VIP

    418

    0

  • 找个好中医太难了(郭博信)
    记得小时候,在我的前辈中,远近乡里总是有名震遐迩的老中医,他们立起沉疴的妙闻趣事,在百姓中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不绝于耳。那时候,各县有各县的几大名医,各省有各省的几大名医,他们如雷贯耳的名气,不是靠电视...

    求道

    642

    0

  • 王东海:中医的科学性与历代中医名家解读!
    有些不懂中医不了解中医的人认为中医是迷信,是伪科学;绝大部分学中医的人面对中医学派争鸣中医名家相互批驳指责的论述(如河间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应多用生石膏黄芩黄连等寒凉药;祝味菊强调要首重阳气,认为“阳...

    求道

    畅读VIP

    879

    0

  • 李翰卿:中医治病的关键是什么?(王象礼)
    1、明析夹杂,比例用药李翰卿认为,疑难疾病即慢性、危重、难治性疾病,难治在虚实寒热证夹杂。如寒中夹热、热中带寒、虚中夹实、实中带虚,还有上焦热而下焦寒、此脏实而彼脏虚等,都需要特别注意。他常说,一般慢...

    求道

    畅读VIP

    381

    0

  • 聂惠民教授学术思想初探(李献平)
    辨证立法,注重气的升降出入聂惠民教授在治疗疾病时,注重恢复气的平衡协调。1.升降配伍治疗气逆证。以降药为主,配伍少量的升药。如聂老治疗高血压病(眩晕)时,常采用柴胡、黄芪与天麻、半夏的配伍,柴胡、黄芪...

    求道

    畅读VIP

    425

    0

  • 汤钊猷院士:中西医相向而行 是讲清中医疗效关键
    “我这个主张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外科医生,竟然亲历了针灸治好儿子、妻子和母亲的急性阑尾炎病例。特别是91岁母亲患了急性阑尾炎穿孔导致的弥漫性腹膜炎,仅用针灸合并1/4量的抗菌药物治疗9天而愈,直到她9...

    求道

    畅读VIP

    380

    0

  • 黎肇初先生学术特点初探(刘泽普)
    黎肇初先生(注:黎老是1957年中山中医院建院五老之一)曾是我县石岐地区知名老中医。他是中药工出身,自学成才,早期为坐堂医,后期悬壶石岐。他谙熟药性,处方用药灵活变通,尤善治妇儿科病而深得群众信仰。中...

    求道

    畅读VIP

    435

    0

  • 中山名老中医林德康学术思想初探
    林德康老师乃中山市大涌区石井村人,市人民医院退休老中医,稚幼受父辈治病济世言行的薰陶,立志当医。早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悬壶故里,深受人民爱戴。当时治愈李民彝“温热出汗”一案,足见林老医学之高明...

    求道

    畅读VIP

    524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