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名医陈芳洲(陈铮慧)
嘞浪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甪直镇出了一位名气响当当的中医,人称“小郎中”。顾名思义能够被称之为“小郎中”自然是年纪尚轻,但是勿看格位郎中年纪轻轻,医术却又十分高超。凭借着一份仁心仁术,“小郎中”吸引了勿勿少少慕名前来看病的人,一时名噪古镇。今朝吾伲要宣讲的正是格位11岁拜师学医,18岁挂牌开业的“小郎中”陈芳洲。
自幼丧父生活难,重病立志投杏林。日夜苦读勤钻研,胸怀抱负为国民。
穷人家的小囡早更事。陈芳洲本名陈大通,出生于1922年1月,家中排行老三,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甪直人。3岁时父亲陈绍贤就因病撒手人寰,陈芳洲和两个阿哥均有母亲沈葵英一手抚养长大。由于是孤儿寡母,从小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也饱受过旁人的冷眼,正所谓看透世间炎凉。幼年重病立志学医救人。7岁时一场肋膜炎险些让陈芳洲丢送小命。母亲遍求中医,正是中医的一碗汤药一根针,把幼年陈芳洲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病愈之后,陈芳洲就在心里暗下决心,立志学习中医。要用中医药来救更多的人。他在11岁时就毅然投身杏林,师从当时号称甪直镇中医“四庭柱”之一的顾景亭。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为年纪尚小,起初陈芳洲投身杏林并没有得到家里人的支持,相反还讥笑、嘲讽,认定他将来定是一位白化郎中。兄长为了打消他学医的念头,午餐常年只准备一碗咸菜豆瓣汤。要强、刚直的陈芳洲,并没有因此而打消自己学医的抱负,相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日夜苦读医书,潜心研究师傅、前辈开出的医方。老话讲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正是由于这份异于常人的坚持和努力,几年后,陈芳洲就从一名给师傅抄写药方的小跟班,成长为可以独立开业挂牌的郎中先生。那时他年仅18岁,“小郎中”的名声,逐渐传开。
年少成名不忘本,习得医术治众病。战火纷飞救难民,仁心仁术扬医名。
逃难郎中,战火救人。1937年,也就是陈芳洲拜师学医的第4年,抗日战争爆发了,战火一路蔓延到了甪直这座千年古镇。陈芳洲连同母亲及两个阿哥离开甪直,一路逃难。逃到南京时,他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日寇的凶狠残暴,中国同胞的悲惨与无助,都让陈芳洲深深感受到自己一定要学好医术,救治更多的同胞。毫不夸张的说,陈芳洲和母亲、阿哥们是从南京大屠杀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当时一个年仅4、5岁的小姑娘和她母亲,正和陈芳洲一家一起逃难,小姑娘发烧、咳嗽相当厉害,夜晚又突然惊厥,陈芳洲知晓后立马展开简单的急救,当夜又躲过日本兵的搜查,在当地医馆为其寻药,经过几帖中药的调理,小姑娘慢慢得以痊愈。接济穷苦,名噪一方。直至1940年,漂泊在外的陈芳洲一家4人经由香港回到甪直故里。此时已经习医7年多的陈芳洲正式以自己的名号挂牌,开业于甪直镇中市下塘街众安里。陈芳洲尤为擅长中医妇科、小儿科。因为自己也是穷苦出生,陈芳洲把诊费定的很低,每每遇到穷苦人家,就免费为其看病。由于仁心大爱再加上医术高超,开业没多久就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看病的人,“小郎中”一时名噪一方。
行医不求功与利,退休在家不等闲。小弄深院问寻多,悬壶一世济乡民。
行医只为求善,低调为人,淡泊名利。陈芳洲虽为地方名医,但为人相当低调,他一生追求平淡,从不过于计较名与利。1956年后,陈芳洲就参加甪直镇东市联诊(甪直镇人民医院前身),直至1990年前后才离开医院。退休营业,深弄若市。由于医德高尚,加上甪直人民医院院领导一再挽留,陈芳洲决定在家重新营业(甪直镇东市下堂街戴家弄内)。此时的“小郎中”已渐成“老郎中”,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不管路途有多远,弄堂有多深,还是有许多慕名前来看病的人,门庭若市,病人络绎不绝。在这些病人中,很大一部分竟然都是“小郎中”的老病人,他们年轻时找“小郎中”看病,到老了依旧对“小郎中”赞不绝口,看病就相信“小郎中”。悬壶济世暖心肠。陈芳洲直至75岁才真正光荣退休,但即便如此高龄,每每有一两个从远处慕名来寻访的老病人时,他还是不忍心回绝。时代在变迁,年岁在增大,但不变的是一副悬壶济世的暖心肠。
杏林春暖沐朝霞,绿叶扶疏绽百花。救死扶伤尽天职,嘘寒问暖众人夸。 爱心真挚连千里,医德崇高惠万家。享誉人间传古镇,弘扬国粹布一方。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