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武成中医学术思想

求道

浏览:93

时间:2025-03-03

1、心身并治,治心为先


武老认为:善治病者,先治其心,后治其身。心身相关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躯体患病以后也对人的情绪产生不良影响。中医学认为神志为心所主,心神不仅在人体脏腑、情志活动调节中居主导地位,而且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不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悲哀悉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等都说明心神能影响整个人体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又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体现了精神调节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病多兼郁,注重调气


武老认为,病多兼郁,气机郁滞是多种疾病的基木病机之一。经曰:“百病皆生于气”。何梦瑶《医蝙》更明确指出:“六淫七情,皆足以致郁,郁则结聚不行,乃至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病使作矣。”可见,百病常兼郁滞。临床须顺应上下、开合、升降,解除各种郁滞。故武老在临床用药中,升降通利者多,补益者少,以通为补。既遵经旨:“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气为血之帅,气滞血瘀,气郁化热,津血同源,气郁津聚,还可生痰生湿,故临床虽有先血瘀而引起气郁者,但大都是先气郁而后引起血瘀。故气郁证多见于疾病的早、中期,其发病范围比血瘀证更广,更具共性。《医方论》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何郁之有”。丹波元坚氏也认为“郁之为病气郁为最。”故武老在辨治多种疾病时常配合舒畅气机、调理升降、降气平逆等法。


3、重视气血辨证,善用理气散结法


气血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升降有序、正常运行,是维持脏腑生理机能的基木条件,气血出入、升降紊乱,则是各种疾病的基础。脏腑经络病变,也无不影响气血。因此,气血辨证在中医辨证中占重要地位,是临床辨证的基础。疾病不论来自何方,均干扰气血,阻塞经脉,使脏腑阴阳失衡而发病。这既是常见病,也是疑难病的发病机理。武老设立理气散结法,就是以理气活血为基础,并用化痰、利湿、清热、散寒等法去除各种致病因子。


4、情志致病复杂多变“随证施法”的学术特色


武老认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精华,情志致病复杂多变,辨治更应坚持这一原则。


5、“中西结合、心身并重”的诊疗模式及辨证治心身疾病的学术特色


心身疾病是一组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内科心身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甲亢、消化道溃疡等。在病因病机方面,武老认为心身疾病虽然种类较多,且分属不同系统,但根据其病因与情志的相关性,则属中医情志致病范畴,有着共同病因、病机和证候,并以此概括这些疾病的共性——即由情志不遂引起的“气机紊乱证”。在诊断心身疾病方面,武老提出:中医诊断+西医诊断+心理诊断的模式,并通过长期实践归纳出“心身疾病气机紊乱证”的中医诊断标准。在病证结合明确心身疾病基本病机为“气机紊乱”的前提下,还依据不同疾病和疾病不同阶段,既注意“证”的规范化,又注意“证”的分化,并据此在临床上将心身疾病气机紊乱证分化为寒热互结、痰热蕴结、寒湿痹阻、风阳上扰、虚热、阳虚等六型,并拟定了行气、降逆、散结治则及心身1-6号系列中药复方。


武成,女,四川万县人。主任医师,教授。1963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1981年调入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工作。为全国第二、第三、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关联词条:

  • # 中医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本网搜集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