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简介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他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背诵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称。到了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既“善谈庄、老”,又“兼好释典”,学问非常渊博。隋唐两代帝王屡次请他做官,他都“固辞不受”,而立志学医,他的这种认识,是从切身体验中得来的。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苦百姓,也跟他一样,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就“志于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经过这样长期刻苦的钻研,他的医学造诣很深,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宋代林亿称道:“唐世孙思邈出,诚一代之良医也”。
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共计二百三十二门,收方五千三百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首创“复方”。《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强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这是孙思邈对医学的重大建树,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书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辅相济,羽翼双飞的意思。此书共三十卷,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首载药物八百余种。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是唐代以前医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对学习、研究我国传统医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宋代郭思高度评价《千金方》,说:“世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千金宝要》)。清代医学家徐大椿也认为该书“用意之奇,用药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医学源流论》)。这书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而且还影响到国外,如朝鲜,日本。公元六O八年,日本来中国学医的医生,就把《千金方》等方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汉医影响深远。
由于孙思邈结合实践,虚心地广泛地学习各家之长,所以医学水平很高,有许多独特的贡献。其中,对脚气病的治疗最为擅长。脚气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B引起的。这种病多少年来折磨着江南一带群众。孙思邈在学习前人和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终于提出一个有奇效而又简便的防治方案,那就是用防己、细辛、犀角、蓖麻叶、蜀椒、防风、吴茱萸等含有维生素B1的药物来治疗,用含有维生素B1的谷皮(楮树皮)煮汤调粥常服来预防,这在世界医学史也是非常先进的。欧洲于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二年,开始作脚气病的研究,而孙思邈早在公元六百年左右,已经详加论述,并掌握了正确的防治方法,比欧洲早了整整一千年。
孙思邈特别重视妇幼保健,是创建妇科的先驱。他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妇科三卷,儿科一卷,把妇儿科放在突出的地位。他还打破当时医学界“各承一业”的陋习,主张用综合疗法治病。他说:“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他本人用药、用针、用灸都很精熟,对病人,不问“贵贱贫富”,不分“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赶救”。一次,他在路上看到几个人抬着棺材在前面走,从棺材里滴出几点鲜血,后边跟着一个老婆婆,伤心大哭。这种情况引起他的注意。一问,才知道棺材里的“死人”是老婆婆难产刚死的独生女儿。他告诉老婆婆,产妇并没有死。于是开棺抢救。一看,产妇脸色蜡黄,一丝血色也没有,同死人无异,但一摸脉搏还在微微的跳动。孙思邈选定穴位,只扎了一针,不一会,产妇就苏醒过来,胎儿也顺利下产。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齐声称赞他的医术高明。《历代名医图赞》称道:“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本草蒙筌》)。
孙思邈在生之年为医药事业作了那么多重大的贡献,临终时,却遗嘱“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他的家乡人民给他修庙立碑,把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山上至今保留有许多有关孙思邈的古迹,如“药王庙”、“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宝要碑”、“洗药池”等。这也说明历代人民对他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画家:刘泉义
按《唐书本传》:孙思邈,京兆华原人,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耳。及长,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太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聪视瞭。帝叹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孟诜卢照邻等师事之。照邻有恶疾,不可为,感而问曰:高医愈疾奈何?答曰: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雪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失则蒸生热,否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竭则燋槁,发乎面,动乎形,天地亦然。五纬缩赢,孛彗飞流,其危诊也。寒暑不时,其蒸否也。石立土踊,是其瘤赘,山崩土陷,是其痈疽。奔风暴雨,其喘乏,川渎竭涸,其燋槁,高医导以药石,救以砭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照邻曰:人事奈何?曰:心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易曰: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也。复问养性之要,答曰: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惰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知此则人事毕矣。初,魏徵等修齐梁陈周隋等五家史,屡咨所遗,其传最详。永淳初卒,年百馀岁,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孙处约常以诸子见,思邈曰:俊先显侑晚贵,佺祸在执兵后,皆验。太子詹事卢齐卿之少也,思邈曰:后五十年位方伯,吾孙为属吏愿自爱。时思邈之孙溥尚未生,及溥为萧丞,而齐卿徐州刺史。
按《旧唐书本传》: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馀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而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徵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常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谓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岂虚言哉!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思邈尝从幸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宅,时庭前有病梨树,照邻为赋其序曰:癸酉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孙思邈处士居之,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及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则洛下闳安期先生之俦也。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我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霓,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寝,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燋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知之。故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孛彗飞流,天地之危诊也。寒暑不时,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天地之瘤赘也。山崩土陷,天地之痈疽也。奔风暴雨,天地之喘乏也。川渎竭涸,天地之燋枯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心小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谓胆大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观。东台侍郎孙处约将其五子侹儆俊佑佺以谒思邈,思邈曰:俊当先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后。皆如其言。太子詹事卢齐卿童幼时,请问人伦之事,思邈曰:汝后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孙当为属吏,可自保也。后齐卿为徐州刺史,思邈孙溥果为徐州萧县丞。思邈初谓齐卿之时,溥犹未生,而预知其事,凡诸异,多此类也。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馀,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子行,天授中为凤阁侍郎。
按《独异志》:唐天后朝,处士孙思邈居于嵩山修道,时大旱,有敕选洛阳德行僧徒数千百人于天宫寺,讲人王经以祈雨泽。有二人在众中,须眉皓白,讲僧昙林遣人谓二老人曰:罢后可过小院。既至,问其所来,二老人曰:某伊洛二水龙也,闻至言,当得改化。林曰:讲经祈雨,二圣知之乎?答曰:安得不知?然雨者须天符乃能致之,居常何敢自施也?林曰:为之奈何?二老曰:有修道人以章疏闻天,因而滂沱,某可力为之。林乃入启,则天发使嵩阳召思邈,内殿飞章,其夕天雨大降。思邈亦不自明,退诣讲席,语林曰:吾修心五十年,不为天知,何也?因请问二老。二老答曰:非利济生,人岂得升仙!于是思邈归蜀青城山,撰千金方三十卷,既成而白日冲天。
按《酉阳杂俎》: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律和尚相接,每来往互参宗旨,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凡七日,缩水数尺,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久非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脑,将为药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宣公辞曰: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孙谓曰:我知昆明龙宫,有仙方三千首,尔传与予,予将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急矣。固无所。有顷,捧方而至。孙曰:尔特还,无虑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涨,数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孙复著《千金方》三千卷,每卷入一方,人不得晓。
按《谭宾录》:唐邓王元裕,高祖第十八子也。好学,善谈名理,与典签卢照邻为布衣之交,常称曰:寡人之相如也。照邻,范阳人,为新都尉,因染恶疾,居于阳翟之具茨山著释疾文及五悲,雅有骚人之风,竟自沈于颍水而死。照邻寓居于京城鄱阳公主之废府,显庆三年,诏徵太白山隐士孙思邈,亦居此府。思邈,华原人,年九十馀而视听不衰。照邻自伤年才彊仕,沈疾困惫,乃作蒺藜树赋以伤其禀受之不同,词甚美丽。思邈既有推步导养之术,照邻与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皆执师资之礼。照邻问养性之道其要何也?思邈曰:天道有盈缺,人事多屯厄,苟不自慎而能济于厄者,未之有也。故养性之士,先知自慎。自慎者,恒以忧畏为本。经曰:人不畏威天威至矣。忧畏者,死生之门,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源,故士无忧畏则仁义不立,农无忧畏则稼穑不滋,工无忧畏则规矩不设,商无忧畏则货殖不盈,子无忧畏则孝敬不笃,父无忧畏则慈爱不著,臣无忧畏则勋庸不建,君无忧畏则社稷不安。故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理,形躁而不宁,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存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夫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人无忧畏,子弟为勍敌,妻妾为寇雠。是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惧于远,能知此者,水行蛟龙不能害,陆行虎兕不能伤,五兵不能及,疫疠不能染,谗贼不能谤,毒螫不加害,知此则人事毕矣。思邈寻授承务郎,直尚药局,以永淳初卒,遗令薄葬,不设冥器,祭祀无牲牢,死经月馀,颜色不变,举尸就木,如空衣焉。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


求道

93

0


求道

488

0


求道

403

0


求道

418

0


求道

482

0


白术
签约讲师

614

0

四君人参

1543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