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各家论述
1.《本经》:"治百毒,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
2.《本草经集注》):"解莨菪毒。"
4.《药性论》:"辟中恶毒气,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能治发背、痈疽、疮肿,化脓作水。主疗时疾热如火,烦闷,毒入心中,狂言妄语。"
5.《食疗本草》:"治赤痢,研为末,和水服之;又主卒中恶心痛,诸饮食中毒及药毒、热毒,筋骨中风,心风烦闷。又以水磨取汁与小儿服,治惊热。"
6.《日华子本草》:"治心烦,止惊,退热泪痰,解山瘴溪毒,镇肝明目。治中风失音,热毒风,时气发狂。"
7.《纲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痘疮稠密,内热里陷或不结痂。泻肝凉心,清胃解毒。"
8.《纲目》:"犀角,足阳明药也。胃为水谷之海,饮食药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诸毒。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风邪热毒,必先干之,故犀角能疗诸血及惊狂斑痘之证。"
9.《本草经疏》:"犀角,今人用治吐血、衄血、下血,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疮疽稠密热极黑陷等证,皆取其入胃入心、散邪清热、凉血解毒之功耳。"
10.《本草正》:"犀角,性升而善散,故治伤寒热毒闭表,烦热昏闷而汗不得解者。磨尖搀入药中,取汗速如响应。仲景云: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者,正以此两物俱入阳明,功皆升散,今人莫得其解。每致疑词,是但知犀角之解心热,而不知犀角之能升散,尤峻速于升麻也。倘中气虚弱,脉细无神,及痘疮血虚,真阴不足等证;凡畏汗,畏寒,畏散者,乃所当忌。或必不得已,宜兼补剂用之。"
11.《本经逢原》:"犀角,治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犀角地黄汤为专药。若患久气虚,又为切禁,以其能耗散血气也。痘疮之血热毒盛者,尤为必需;然在六、七日灌浆之时,又为切禁,以其能化脓为水也;而结痂后余毒痈肿,则又不忌;惟气虚毒盛之痘,切不可犯。"
按语备注
1.犀角是一味清营血、解热毒的药物,配以牛黄或羚羊角,则清心定惊;配鲜生地、赤芍、丹皮,则凉血止血、配大青叶、玄参、升麻等,则凉血化斑;配连翘、竹叶卷心等,则清心解毒;配生石膏、知母、玄参等,则凉血清热。
2.犀角、鲜生地都能清热凉血,鲜生地长于养阴生津,犀角则偏于解毒定惊。犀角主要用于清血分实热,与生石膏的清气分实热,也有所不同;但犀角与石膏相同,以治气血两燔,则功效甚好。
3.阅读前人方书,在方剂中用犀角的颇多,这说明当时犀牛较多。现在世界上犀牛已成稀有动物,犀角一药,货源日少。因此,为了保障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应以发展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即必须积极的寻找代用的药物。
4.目前临床上采用水牛角(即水牛的双角)作为犀角的代用品。按《别录》记载,水牛角能“治时气寒热头痛”,又《大明本草》说:「煎汁,治热毒风及壮热」。据上所述,则水牛角的功效与犀牛角相似。《中药志》引用天津市药政局的调查报告说,天津市某市民用水牛角治疗小儿热症十数年,有较好效果,也建议临床试用。
5.水牛角的一般用量为15至30g,大剂量可用60至120g,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3至10g。


求道
畅读VIP

881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23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91

0

茯苓
四君严选
畅读VIP

625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