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释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麝香,始载于《本经》。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 或原麝f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林麝分布较广,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及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均有。马麝分布于青藏高原、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原麝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野生或人工养殖。现有人工合成品。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
采制
活麝取香:选3岁以上的壮年雄麝,缚在取麝台上,腹部向上。取香者以左手固定麝香囊(香腺囊),并分开囊口,右手持经过消毒的取香匙,徐徐插入,深度视麝香囊大小而定,防止损伤香囊。插入后,轻轻转动取香匙,并向外掏取麝香,用盘盛取。取香后,用消炎药涂搽囊口,然后将麝放回。一般每年冬、春取香1次,也有每年3、4月和7、8月取香2次。
过去多猎麝取香,在冬、春季猎取雄麝,连腹皮割下麝香囊,阴干。将毛剪短,即为"整麝香",又称"毛香"。挖取囊中的麝香颗粒,称为"麝香仁",又称"散香"。
炮制:用温水浸润香囊,割开后除去皮毛内膜杂质,用时取麝香仁研细。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麝香,用当门子尤妙,微研用,不必苦细也。"
②《本草蒙筌》:"勿近火、日,磁钵细擂。"
③《本草述》:"如欲细甚,入醇酒少许,不损香气。"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开窍,辟秽,通络,散瘀。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癥瘕癖积,跌打损伤,痈疽肿毒。
1.麝香辛温芳香之气最为浓烈,走窜之力极强,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筋骨,无所不达,力能开窍通闭,醒神回苏,为治窍闭神昏之要药。其性温,属于温开药,宜用治寒闭之证;然而,藉其开窍通闭之功,配伍清热药,组成凉开之剂,亦常用治热闭。故对于热病神昏,小儿惊痫,或中风、中恶,痰壅气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急之闭证,无问证情寒热,均可配伍应用。所以,麝香实为开窍醒神之首选药。
治温热病热入心包,以致神昏痉厥;小儿急惊或大人中风、中暑;痰热蒙闭心窍而致神志昏迷等证,以麝香配合牛黄、冰片、朱砂等药,可制成凉开的中成药,例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的至宝丹与《温病条辨•卷一》的安宫牛黄丸等。如证兼惊厥痉搐,则可与羚羊角、朱砂等同用,例如《千金翼方•卷十八》的紫雪。上述三个方剂,即著名的“温病三宝。”在小儿科方面,常以麝香配伍雄黄、天竺黄、朱砂等,如《医学入门•卷五》牛黄抱龙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儿科》小儿回春丹。
治卒然昏仆,中暑痧胀,暴怒气厥等属于痰湿内盛的寒闭证候。每以本品与苏合香、檀香、安息香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苏合香丸。
2.麝香之性辛温香窜。其气特为浓烈,入心肝而走血分,故善于行血分之滞,开血分之结,具有通经活络,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效。麝香治肿毒恶疮,无论内服外用,均有良效,为外科要药。治疮疡肿毒,常与解毒、活血药相配伍,如《外科全生集 •卷四》之醒消丸、牛黄醒消丸等,均与乳香、没药同用;治咽喉肿痛及疮疡肿毒,与牛黄、蟾酥等同用,如《中药制剂手册》六神丸;治痰核流注、恶疮乳岩,配伍牛黄、乳香、没药同用,如《外科全生集•卷四》小金丹。麝香善活血散结,常用治癥瘕、经闭证,多与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同用。若将麝香与活血祛瘀药配伍,可增强活血之功,故治疟母、癥瘕 、经闭的化癥回生丹《温病条辨•卷一》中即有麝香。
3. “不通则痛”,麝香具有开通走窜之性,又兼活血散结之功,故可开经络之壅滞以止痛。不论内服、外用,均有良效。常可用治心腹暴痛,跌打损伤以及关节、肌肉的痹痛等。如《圣济总录•卷五十五•厥心痛》的麝香汤,即配伍木香、桃仁等行气活血药物以治厥心痛。现代,仿其意而用之于冠心病心绞痛。此外,在中医骨伤科方面,麝香最属要药。不论内服、外用,对跌打损伤、骨折扭挫均有良效,不但止痛、消肿,而且能促进伤处组织与功能的恢复。著名的伤科成药,如《良方集腋•卷七》的七厘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卷八十八》的八厘散等,均系麝香与乳香、没药、红花等同用。用于痹痛,如《本事方•卷五》麝香丸,即以本品配伍川乌、全蝎、地龙等同用,治白虎历节,诸风疼痛,游走不定、状若虫噬,至夜尤甚者。
4.麝香走窜开通,其力达于妇女的胞宫,故对妊娠者有催生、下胎的作用。当然,一般的催生较少用麝香,只在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时用之。如《普济本事方•卷十•妇人诸疾》下死胎方,即与肉桂配伍而成。又如《河北医药集锦》即配伍猪牙皂、天花粉,葱汁为丸外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0.03~0.1g,大量可用至1g。只入丸散,不入煎剂。据《本草纲目•卷五十一 •麝》所集之古代用麝香的内服方,多用 “清水调服”、“醋半盏调服”或 “水研服”法。现代应用麝香,多数制成丸散类中成药服,如至宝丹、六神丸等。因其主含芳香成分,故又可舌下用药,如治冠心病心绞痛,用人工麝香以乳糖压片含在舌下,其疗效较硝酸甘油既快且长。
外用:适量,调涂或放膏药(布膏)上敷贴,又可吹喉、搐鼻、点眼用,一般用于皮肉未破溃时。
注意:
1.本品辛温香窜,易于耗气伤阳,夺血伤阴,所以虚证者须当慎用,脱证自属禁用。
2.本品走窜开通,具有较强的活血通经、催产下胎之功。又据《本草品汇精要•卷二十三•麝香》云“妊娠不可服。”误服,恐致小产或增加月经量。故妇女在月经期及妊娠期均忌用。
各家论述
1.《本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痓,去三虫。"
2.《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难产,堕胎,去面鼠,目中肤翳。"
3.陶弘景:"疗蛇毒。"
4.《药性论》:"除心痛,小儿惊痫、客忤,镇心安神。以当门子一粒,细研,熟水灌下,止小便利。能蚀一切痈疮脓。"
5.《日华子本草》:"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
6.《仁斋直指方》:"能化阳通腠理。""能引药透达。"
7.李杲:"麝香,凡风病在骨髓者宜用之,使风邪得出,若邪在肌肉用之,反引风入骨。"
8.《济生方》:"中风不省者,以麝香清油灌之,先通其关,则后免语蹇瘫痪之证,而他药亦有效也。"
9.朱震亨:"五脏之风,不可用麝香以泻卫气。口鼻出血,乃阳盛阴虚,有升无降,当补阴抑阳,不可用脑、麝轻扬飞窜之剂。妇人以血为主,凡血海虚而寒热盗汗者。宜补养之,不可用麝香之散,琥珀之燥。"
10.王好古:"疗鼻窒不闻香臭。"
11.《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
12.《纲目》:"严氏言风病必先用麝香,而丹溪谓风病、血病必不可用,皆非通论。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若诸风、诸气、诸血,诸痛、惊痫、癥瘕诸病,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之通之耶?非不可用也,但不可过耳。《济生方》治食瓜果成积作胀者用之,治饮酒成消渴者用之,云果得麝则坏,酒得麝则败,此得用麝之理者也。"
13.《本草正》:"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肉,面酐斑疹。凡气滞为病者,俱宜用之。若鼠咬、虫咬成疮,以麝香封之。"
15.《医学入门》:"麝香,通关透窍,上达肌肤,内入骨髓,与龙脑相同,而香窜又过之。伤寒阴毒,内伤积聚,及妇人子宫冷带疾,亦用以为使,俾关节通而冷气散,阳气自回也。"
16.《本草经疏》:"麝香,其香芳烈,为通关利窍之上药,凡邪气着人,淹伏不起,则关窍闭塞,辛香走窜,自内达外,则毫毛骨节俱开,邪从此而出,故主辟恶气、温疟、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诸证也。其主痫痉者,借其气以达于病所也。苦辛能杀虫,故主去三虫。辛温主散,故能去面黤及目中肤翳。性能开窍,故主难产堕胎也。今人又用以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猝仆,兼入膏药敷药,皆取其通窍开经络,透肌竹之功耳。"
17.《本草述》:"麝香之用,其要在能通诸窍一语。盖凡病于为壅、为结、为闭者,当责其本以疗之。然不开其壅、散其结、通其闭,则何处着手?如风中藏昏冒,投以至宝丹、活命金丹,其用之为使者,实用之为开关夺路,其功更在龙脑、牛黄之先也。即此推之,则知所谓治诸证,用之开经络、透肌骨者,俱当本诸此意。即虚而病于壅结闭者,亦必借之为先导,但贵中节而投,适可而止耳。"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301

0


求道
畅读VIP

831

0


求道
畅读VIP

695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