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Dà Suàn

别名

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别录》),独蒜(《普济方》),独头蒜(《补缺肘后方》)。

来源及植物形态

大蒜,首载于《名医别录》,原名葫。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全国各地均产。


大蒜Allium sativum L.

采制

6月叶枯时采挖,除去泥沙,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有毒。"

②《医林纂要》:"辛甘,热。"

③《随息居饮食谱》:"生辛,热;熟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纲目》:"入太阴、阳明。"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

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本品无论外用还是内服,均有良好的解毒杀虫消肿作用,临证可用于多种疾患:①痈疖疮肿、皮肤癣痒。单品外用即效。如《食物本草会纂》方,以独头蒜3~4颗,捣烂,入麻油和研,厚贴肿处,干即易之,治一切肿毒。《外科精要•论隔蒜灸得效第五》载,治疮将初发,用独头蒜切片3分厚,贴肿处,有解毒消肿之效;再以艾火灸之,每3壮易蒜,痛者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能增强消肿作用。治皮肤或头癣瘙痒,民间常用蒜切片外擦或捣烂外敷,均有效。②肺痨、顿咳、痢疾、泄泻,多作内服,有一定疗效。如治肺痨,验方用紫皮蒜30g去皮,放入沸水中煮1~1.5分钟捞出,将粳米30g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将蒜放入粥中;另用白及粉3g和入蒜粥同吃;以上为一次量,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3 个月。若再配以西药抗带药和其他中药,则疗效更佳。治顿咳(即百日咳),验方以紫皮蒜30g,捣烂,加2倍凉开水,泡12小时,滤汁,服时加白糖适量,每服一汤匙(5岁以下减半),日3次,连服10~15天。治痢疾、泄泻,可以食生蒜,也可煎汤服;或用10%大蒜浸液100ml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6日。③钩虫、蛲虫病等症。内服可配伍槟榔苦楝皮鹤虱等驱虫药,以增强疗效。对钩虫药,本品还可作预防用,在下田劳动前,将大蒜捣烂涂于四肢;对蛲虫病,本品又可外用,将大蒜捣烂,加入菜油少许,临睡前涂于肛门周围。还可用于妇女因滴虫或阿米巴原虫所致的阴道炎。④防治流感、流脑乙脑等流行性传染性疾患,以10%大蒜液滴鼻,或进餐时食用大蒜5~10g均有一定效果。


此外,以之煮汁服,可解食蟹中毒;以之切片,摩患处,治娱蚣咬伤痛。古人还认为其有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之功,用治心腹冷痛、食积水肿胀满等症。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内服:煎汤,3~5枚;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或制成糖浆服。亦可取汁制成大蒜液灌肠。


注意:

1.本品辛温,阴虚火旺及有目疾或舌、喉、口齿诸疾者均忌服。

2.本品外敷能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泡,故不可敷之过久。

3.灌肠法孕妇不宜用。

4.本品生食后,口中常有特异的蒜臭味,取少许茶叶或当归片放口中咀嚼即可

除去。

各家论述

1.《别录》:"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

2.《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3.《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4.《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5.《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6.《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7.《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8.《本草衍义补遗》:大蒜,性热善散,善化肉,敌人喜食,多用于暑月。其伤脾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化肉之功,不足言也。

9.《纲目》:葫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故王祯称之云: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酰酱,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盖不知其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昏神、伐性之害,荏苒受之而不悟也。久食伤肝损眼。

10.《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11.《本草经疏》:葫,大蒜也。辛温能辟恶散邪,故主除风邪,杀毒气,及外治散痈肿?疮也。辛温走窜,无处不到,故主归五脏。脾胃之气最喜芳香,熏臭损神耗气,故久食则伤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辛温太过,则血耗而目损矣。总之,其功长于通达走窍,去寒湿,辟邪恶,散痈肿,化积聚,暖脾胃,行诸气。

12.《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按语备注

大蒜,原名葫。据《本草纲目•卷二十六•葫》云:“按孙愐〈唐韵〉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胡荽,则小蒜乃中土旧有,而大蒜出胡地,故有葫名。”本品既是药物,又是食品,从目前的研究看,其具有一定的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及肿瘤等病的作用,所以适当经常地食用大蒜,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但过多食用,对视力等有一定影响,需加注意。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