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为山茶科植物茶的嫩叶或嫩芽。


拼音

Chá Yè

别名

苦茶、槚(《尔雅》),荼、茗、荈(《尔雅》郭璞注),苦梌(《唐本草》),蔎(《茶经》)),腊茶(《圣济总录》),茶芽(《本草别说》),芽茶(《简便单方》),细茶(《万氏家抄方》),酪奴(《纲目》)。

来源及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有时呈乔木状,高1~6米。多分枝,嫩枝有细毛,老则脱落。单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彤,或倒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有时稍钝,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质厚,老则带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平滑无毛,下面淡绿色,羽状网脉,幼叶下面具短柔毛;叶柄短,略扁。花腋生,1~3朵,具有花柄,微垂;总苞2;萼片5,宿存,深绿色;花瓣5,白色,稍有香气,近圆形或广倒卵形;雄蕊多数,排列成多轮;雌蕊居于中央,子房上位。蒴果,木质化,扁圆三角形。暗褐色。花期10~11月。果实越年成熟。


采制

茶树通常种植三年以上即可采叶。以清明前后枝端初发嫩叶时,采摘其嫩芽最佳(清明前采摘者称"明前",谷雨前采摘者称"雨前")。此后约一个月,第二次采收其成长之嫩叶,再一月第三次采收。亦有在立秋后第四次采收者,惟采摘时间愈迟,品质愈次。鲜叶采集后,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精制等加工过程,则为成品"绿茶"。若鲜叶经过萎雕、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加工过程,则为成品"红茶"。本品宜密藏于干燥处,以防发霉变质。

性味归经

归经 入心、肺、胃经。

《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肾五经。"


③《本草求真》:"入胃、肾。"


性味 苦甘,凉。

①《千金·食治》:"味苦咸酸,冷,无毒。"


②《唐本草》:"味甘苦,微寒,无毒。"

功能主治

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治头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疟,痢。

①《本草经集注》:"(主)好眠。"


②《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③《唐本草》:"主瘘疮,利小便,去淡(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④《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


⑤《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


⑥《本草别说》:"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⑦张洁古:"清头目。"


《汤液本草》:"治中风昏愤,多睡不醒。"


⑨《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


⑩《纲目》:"浓煎,吐风热痰涎。"


⑾《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


⑿《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1~3钱;泡茶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失眠者忌服。

①《本草拾遗》:"食之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使不睡。"

②《纲目》:"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

各家论述

《汤液本草》:"茗,苦茶、腊茶是也。治阴证汤药内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茶苦,《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

杨士瀛:"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


③《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为酪奴,亦贱之也。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④《本草经疏》:"茗,《本经》味甘,气微寒,无毒,藏器言舌,然亦有不苦者。太阴为清肃之脏,喜凉而恶热,热则生痰而津液竭,故作渴也;瘘疮者,大肠积热也;小便不利者,小肠热结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热,则津液生,痰热解,脏气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令人少睡者,盖心藏神,神昏则多睡,清心经之热,则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下气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气下火降,而兼涤除肠胃,则食自消矣。""凡茶之种类极多,方宜大异,要皆以味甘不涩,气芬如兰,摘于夏前者为良。夫茶…能涤肠胃一切垢腻,宁非木中清贵之品哉?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品类最下者言之耳。"


⑤《本经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故《本经》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之患,然过饮令人少寐,以其气清也。消食止渴,无出其右,……兼香豉、葱白生姜,治时疫气发热头痛。……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蒙山者世所罕有,近世采石苔代充,误人殊甚。其余杂茶,皆苦寒伐胃,胃虚血弱之人,有嗜茶成癖者,久而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呕逆洞泄,种种皆伤茶之害。而侵晨啜茗,每伤肾气。酒后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饮之,令人声音不清,以其能郁遏火邪也。至于精气寒滑,触之易泄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点汤代之。"


⑥《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法,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经蒸盒,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也。"


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无论急、慢性菌痢均有效果。据数十例至上百例的观察,急性菌痢的治愈率一般在95%以上;慢性菌痢的近期治愈率在85%以上,虽症状消失较慢,但对肠粘膜病变的愈合及大便细菌的转阴尚较满意。亦有报告168例急、慢性蓖痢的治愈率仅40.6%。用法:100%茶叶煎液日服3~4次,每次2毫升或5~10毫升;10%煎液日服4次,每次20~40毫升,或每次15毫升同时并用2%煎剂灌肠;或5%煎剂单独灌肠,每次100~300毫升,每日3次;丸剂内服,每次2克,每日4次。据临床观察,茶叶的不同品种和等级以及茶液的不同浓度,其疗效似无明显差异。煎液灌肠较口服效果满意,特别对肠粘膜糜烂的减轻、消失,溃疡的愈合,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茶叶获效的原因主要是:㈠抗菌作用;㈡通过改变机体调节机能,加强吞噬作用及抗体之产生而使疾病痊愈;㈢茶汁中含鞣酸颇多,与细菌中的蛋白质相遇,即被吸收结合而使细菌停止生活。副作用:部分病例服药后有兴奋失眠、头晕、心跳、恶心呕吐多尿便秘等反应,平素饮茶少或治疗时所用茶液的浓度高者尤易发生,服澳剂后能使兴奋失眠等反应减轻或消失;少数病例舌边缘出现炎症或溃疡改变,个别病例发生过敏性皮疹,甚或引起中毒性精神障碍。另有文献指出,煎剂口服副作用较大,病员往往因此而不愿服用,改用丸剂可显著减轻;采用灌肠法则很少发生不良反应。


②治疗阿米巴痢疾


口服100%煎剂,每次5~10毫升,或10%煎剂每次15~20毫升,均每日4次。据12例的观察,服药后临床症状均于1~7天消失,大便镜检3~7天转为正常。部分病例经1~5个月追踪观察,未见复发。


③治疗急性胃肠炎


成人用50%煎液每次10毫升,日服4次;小儿用10%煎液,1~5岁15~20毫升,5~10岁20~90毫升,10~15岁30~40毫升。观察20例,服药后症状于1~2天内消失。对少数严重脱水病例,同时补充液体。茶叶治疗本病的作用在于:对肠粘膜起收敛及保护作用,减轻发炎和肠蠕动;其次是通过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其活动,以抑制和消灭来自局部的恶性刺激,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④治疗急、慢性肠炎


观察急性肠炎87例,治愈率达90%以上,平均治愈日数为2天;慢性肠炎12例,服药4~21天后,10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恢复正常;2例接近正常。用法:100%茶叶煎剂,每次2毫升或5毫升,日服3~4次。


⑤治疗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


观察2岁以下中毒性消化不良婴儿21例,除服茶叶煎剂外(参见③治疗急性胃肠炎剂量),同时配合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失调,3例加用抗菌素,结果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6天。


⑥治疗伤寒


以100%茶叶煎剂10毫升口服,每日3次,试治伤寒及副伤寒各1例。1例伤寒患者于服药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另1例副伤寒则于服药9天后体温完全正常,其它症状亦随之好转。


⑦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内服绿茶丸每日3~4次,每次3克,连服2~3周。根据30例观察,治疗后各种症状体征消失所需平均时间为1.4~14.5天不等,肝功能恢复所需平均时间为14.5~26天。与辨证施治组对照,疗效大致相仿。所治病例均系黄疸型,中医分型属于"阳黄"范围。


⑧治疗羊水过多症


对已确定羊水过多的产妇,在临产前数周即酌饮红茶,早晚各1次。曾以此法治疗12例羊水在3000毫升以上的产妇,疗程7~20天,用茶约3两,即安全渡过产期。


⑨防治稻田皮炎


取老茶叶2两,明矾2两,加水500毫升浸泡煎煮。在下水田前后将手脚各浸泡1次,听其自行干燥,忌用肥皂洗涤。既能预防,亦可治疗。


⑩治疗牙本质过敏症


次级红茶1两,水煎。先用煎液含漱,然后饮服。每日至少2次,直至痊愈,不可中断。不宜服用二煎。用于治疗全口性及局部性牙本质过敏症20例,治愈12例,好转6例,不明2例。认为次级红茶含氟量较高,而牙齿的组织成分主要是氢氮磷灰石,与氟接触后,变成氟磷灰石,具有较高的抗酸能力,且能减弱牙质内神经纤维束的传导性,故对牙本质过敏症具有脱敏作用。


此外,据报道用0.4%的茶叶浸液作皮肤划痕试验诊断钩虫病,其阳性率与粪检及钩虫成虫抗原皮肤划痕试验的阳性率基本相符。



按语备注

茶叶的药理作用主要由其所含的黄嘌呤衍化物(咖啡因及茶碱)所产生;另外尚含大量鞣酸,故有收敛、抑菌及维生素P样作用。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咖啡因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精神兴奋,思想活跃,消除疲劳;过量则引起失眠心悸头痛、耳鸣、眼花等不适症状。它能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其最有效剂量与神经类型有关。


②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咖啡因、茶碱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状血管。对末梢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但咖啡因对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中枢也有兴奋作用,因而影响比较复杂。


③对平滑肌、横纹肌的作用


茶碱(通常使用氨茶碱)能松弛平滑肌,故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胆绞痛等。咖啡因还能加强横纹肌的收缩能力。


④利尿及其他作用


咖啡因,特别是茶碱能抑制肾小管的再吸收,因而有利尿作用。咖啡因能增强胃分泌,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人不宜多饮茶。对代谢有兴奋作用。


⑤抑菌作用


茶叶浸剂或煎剂在试管中,对各型痢疾杆菌皆具有抗菌作用,其抑菌效价与黄连不相上下。一般而言,花茶、绿茶的抗菌效能大于红茶,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的作用强于其他三型(福氏、施氏、宋内氏)。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亦有抑菌作用;血液及肉汤能减弱其抑菌作用,茶的浓度过高相反也会降低其作用。在试管中茶叶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的作用略逊于黄连而优于磺胺噻唑。对霍乱弧菌在试管中也有明显的杀灭作用,且在低于体温的温度(27℃)下即有效力。痢疾杆菌在茶叶肉汤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后,能产生明显的抗药性。茶叶抗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认为即系鞣质。对豚鼠(眼)的痢疾杆菌实验性感染,茶叶煎剂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⑥收敛及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茶叶中的鞣质,有收敛肠胃的作用。此鞣质乃儿茶素与没食子酸酯的混合物,有高度维生素P的活性。它能保持或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抵抗力。实验证明,它能抑制大鼠无菌性炎症的发展;在慢性试验中,连续用药可降低兔的收缩压,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


茶叶中含咖啡因一般在2~3%,故一杯浓茶含咖啡因在0.1克左右。快速浸泡之茶,咖啡因几全可浸出,但其中所含鞣质则仅可浸出一部分(鞣质可妨碍消化),因此,短时浸泡似很合理。发酵后之红茶,挥发性成分(茶之香味)损失一部分,鞣质也被破坏一部分(大致含量为5~6%),较绿茶(鞣质含量12~15%)为少。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