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黄疸又称黄瘅,是以目睛、皮肤黄染,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可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劳倦而生。其病邪以湿为主,外感者湿从外受,内伤者湿由内生,所谓“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即是此义。黄疸直接与肝胆功能失调有关,肝失疏泄,胆汁溢泄,是黄疸主要病机。而肝胆功能必有赖于脾胃升降纳化,所以黄疸常由湿困脾胃或脾虚湿蕴而成,故升降失司、清浊相干是黄疸形成的又一关键。

一般而言,黄疸在临床上以阳、阴分证。阳黄以湿、热、毒为主,其病程短、发病急,黄色鲜明,身热、口苦胁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阴黄以湿、寒、虚为主,其病程长、发病缓,黄色晦黯,疲乏、纳少、腹胀,舌质淡胖,脉象沉细。若疫毒外侵,入于营血,则成急黄,身黄如金,发热昏迷,吐衄斑疹,属阳黄范畴。如脾虚血亏,病程日久,则成虚黄,面色萎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属阴黄范畴。

阳黄以实证为主,治宜清利湿热,通利二便,又需疏肝利胆。阴黄以虚为主,治宜温化寒湿,健脾和胃。若有气滞血瘀之象,又应理气活血。

黄疸应和萎黄相鉴别。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而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阳黄

(一)湿重于热
1.临床表现:身目俱黄,黄色较为鲜明,小便短黄,头重身困,胸闷脘痞,食欲不振,厌食油腻,恶心呕吐,腹胀便溏,口粘不渴,无发热或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而黄白相兼,脉濡缓或濡数。
2.病因病机: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而溢泄肌肤,致生黄疸
3.治法:利湿化浊,清热退黄。
药物:茵陈蒿30g,藿香10g,薏苡仁15〜30g,白蔻仁3〜6g,石菖蒲10g,连翘10g,黄芩10〜15g,滑石15〜30g(包),甘草6g。
方义: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浊,茵陈蒿、连翘黄芩滑石甘草利湿清热退黄,薏苡仁健脾利湿。
加减:脘痞腹胀,苔腻湿盛者,加苍术厚朴陈皮,即合平胃散(《局方》),用以燥湿。呕吐恶心者,加半夏竹茹茯苓和胃止呕。口粘不渴,加佩兰芳香醒脾。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利小便而退黄疸
5.变通法:黄疸渐退,热清湿留时,可用三仁汤《温病条辨》)加茵陈蒿等,宣通三焦,利湿分泄,药用杏仁薏苡仁、白蔻仁、滑石厚朴竹叶半夏通草茵陈蒿,而不用苦寒清热之品,祛湿务尽,以免复发。如邪郁肌表,寒热头痛,可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疏表清热、利湿退黄,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皮等,其利湿化浊力量不足,加入藿香滑石茵陈蒿等为宜。湿重于热,亦可用茵陈四苓散(《医学传灯》)利小便而退黄,药用茵陈蒿、猪苓茯苓泽泻白术,但总嫌其宣泄化浊、利湿清热药力不足,故主张用甘露消毒丹三仁汤等。

(二)热重于湿
1.临床表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子,发热口渴,心烦胸闷,口干苦,胁痛腹胀,纳呆,厌油腻,恶心呕吐,小便短少色深黄,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2.病因病机湿热薰蒸,蕴结肝胆,困遏脾胃,胆汁溢泄肌肤而成。
3.治法:清热利湿,通利二便。
4.方剂茵陈蒿汤(《伤寒论》)合栀子柏皮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茵陈蒿30〜90g(煎汤代水),山栀10g,大黄10g,黄柏10g,车前子10〜15g(包),滑石10〜15g(包),甘草 6g。
方义:茵陈蒿为清热利湿退黄的主药,山栀、黄柏清热,大黄通便泄热,车前子滑石甘草利小便。
加减:胁痛发热口苦者,可加柴胡黄芩疏利肝胆、和解少阳。恶心呕吐,加半夏茯苓陈皮竹茹和胃止呕。热盛心烦口渴,苔黄脉数者,加黄连连翘龙胆草清热解毒。如腹胀、便秘,加厚朴枳实,合大黄小承气汤(《伤寒论》),通腑攻下作用更佳。上方必用大黄,以使湿热从大便而泄。药后大便不清者,可加重大黄用量;即使大便溏,仍需继用大黄,除邪务尽。
5.变通法:黄疸胁痛发热口苦、面红、目赤、舌红苔黄,小便黄,大便秘结,可用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后方用龙胆草、黄芩、山栀、柴胡泽泻木通车前子甘草等,清利肝胆湿热。若用上方热势渐退,黄疸未尽,可改用甘露消毒丹利湿清热之品,切不可过早停止治疗,以防湿邪滞留、热邪复炽。

(三)胆腑郁热
1.临床表现:发热不退或寒热往来,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右上腹牵引胁背胀痛,口苦咽干呕吐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病因病机:热邪蕴郁胆腑,胆失通降,肝失疏泄,胆汁溢泄肌肤而成黄疸
3.治法:利胆清热,疏肝退黄。
4.方剂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柴胡15g,黄芩15g,法半夏10g,赤白芍各15g,大黄10g,枳实10g,茵陈蒿15〜30g,甘草6g。
方义:茵陈蒿、大黄利胆清热,柴胡半夏黄芩和解退热,柴胡枳实、赤白芍甘草疏肝理气。
加减:若胁痛牵引肩背,甚而拒按者,加郁金、片姜黄延胡索川楝子理气利胆止痛。恶心呕吐明显,加陈皮竹茹茯苓和胃止呕。大便秘结,腹胀,加玄明粉、厚朴,合大黄枳实即为大承气汤(《伤寒论》),是通腑泻热之剂。六腑以通为用,本证胆腑郁热、胆失通降,故通腑之药不可少。若发热经久不退,加黄连、山栀、黄芩黄柏,即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以清热解毒。
5.变通法:本证黄疸发热退后,经常胁胀、脘痞、厌食油腻、腹满,舌苔腻,为肝胆湿热蕴郁未尽,可用小柴胡汤(《伤寒论》)合平胃散(《局方》),疏肝利胆、燥湿健脾,以之加减,常有良效。

(四)热毒炽盛
1.临床表现: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口气臭秽,呕吐腹胀,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甚而不通,烦躁不安,甚而神昏谵语,吐衄斑疹或大便下血,四肢抽搐,舌质红绛。舌苔黄糙秽浊,脉弦数或疾数。
2.病因病机:热毒疫邪入侵,深入营血,内陷心包。
3.治法:清热解毒,清营凉血。
4.方剂:千金犀角散(《千金要方》)合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水牛角30g,黄连10g,山栀10g,大黄10g,银花15g,连翘15g,生地15g,玄参15g,丹皮10g,赤芍10g,茵陈蒿30g。
方义:水牛角以代犀角清营凉血,黄连、山栀、大黄、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生地玄参丹皮赤芍凉血养阴清热,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
加减: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醒脑开窍,高热烦躁石膏知母清泄热邪。
5.变通法:若无神昏谵语、吐衄斑疹、四肢抽搐等热入营血之证,仅热毒炽盛于气分,而见黄疸、高热、腹痛、胁胀者,可用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合方,药用茵陈蒿、大黄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清热解毒退黄。

阴黄

(一)寒湿困脾
1.临床表现:身目俱黄,黄色晦黯,或如烟熏,脘痞腹胀,纳少便溏,肢体困倦,神疲乏力,形寒身冷,口淡不渴。舌质淡胖,苔白腻或水滑,脉沉迟或濡缓。
2.病因病机:寒湿中阻,脾阳不振,升降失司,清浊相干,肝胆失于疏泄。
3.治法:温阳健脾,散寒除湿。
4.方剂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合茵陈四苓散(《医学传灯》)加减。
药物:茵陈蒿15〜20g,白术15g,淡附子10g,干姜6g,肉桂3〜6g,党参10〜15g,甘草6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
方义:附子肉桂干姜温阳散寒,茯苓白术党参甘草健脾益气,茵陈蒿、泽泻猪苓茯苓利湿退黄。
加减:脘腹胀满,纳呆呕恶,苔腻、水滑,湿困中焦甚者,加苍术厚朴半夏陈皮,燥湿健脾,理气和胃。胁痛胀闷者,加泽兰郁金赤芍柴胡,疏肝理气、活血止痛。若见胁下癥积,肤色苍黄、黧黑,舌质黯紫,瘀血阻络者,加丹参泽兰水红花子等活血化瘀。若脾虚及肾,脾肾阳虚,除上述表现之外,又见面色黧黑,下肢浮肿,阳痿,月经不调或闭经,腰腹冷痛,四肢不温等症,可加仙灵脾、巴戟天补骨脂温肾助阳,并加大附子肉桂用量。
5.变通法:用上方阳虚表现改善后,仍需用四君子汤、理中汤等益气健脾、温阳散寒,并酌配茵陈蒿退黄。寒湿之证轻者,见黄疸口不渴,神困体软,乏力,无发热,纳呆泛恶,苔白腻或水滑,脉沉迟或濡缓。也可用《医醇賸义》和中茵陈汤加减,温燥祛湿,药用茵陈蒿、白术苍术萆薢薏苡仁砂仁木香当归厚朴茯苓车前子等,寒加附子便秘大黄

(二)脾虚血亏
1.临床表现:面目肌肤淡黄,甚而晦黯不泽,肢体疲倦,精神萎靡,气短懒言,脘痞腹胀,纳少便汤。舌淡苔薄,脉象虚细。
2.病因病机黄疸日久,脾气不足,气血亏损,不能上荣于面,故面目肌肤淡黄,晦黯不泽。
3.治法:健脾益气养血。
4.方剂:归芍六君子汤(经验方)加减。
药物:党参10〜15g,黄芪10〜15g,茯苓15g,白术10〜15g,陈皮6g,法半夏10g,白芍10g,当归10g。
方义:方用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和血,半夏陈皮和胃调中。
加减:气虚肢倦乏力重者,加重参、芪用量。大便溏薄,肢体浮肿者,去当归以免滑肠,加扁豆薏苡仁车前子渗湿利水。若形寒肢冷,见阳虚证者,加附子肉桂温阳散寒。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健忘,加枣仁、首乌、旱莲草、女贞子养血安神。若小便短少色黄,加茵陈蒿利湿退黄。
5.变通法:可用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代之,此乃治虚黄正剂,有调和营卫、益气养血的作用。

(三)气滞血瘀
1.临床表现:黄疸日久,黄色晦黯,面色黧黑,胁下癥积胀痛,肌肤干枯无泽,但饮漱水不欲咽,皮下有红丝赤缕(蟹爪纹)。舌质黯紫有瘀点(斑),脉弦、涩。
2.病因病机:久病入络,肝气郁滞故胁痛,肝血瘀阻而致癥积。
3.治法:活血化瘀,理气疏肝。
药物:柴胡10g,赤白芍各10〜15g,枳壳6〜10g,甘草6g,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15g,川芎6〜10g,丹参15g,郁金10g,川楝子10〜15g,泽兰10〜15g,水红花子10g,茵陈蒿15〜20g。
方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白芍丹参泽兰水红花子活血化瘀,柴胡枳壳川楝子郁金理气疏肝,茵陈蒿退黄,甘草和中。
加减:若见鼻衄、齿衄、皮下出血时,应去桃仁红花泽兰水红花子川芎等,加丹皮生地、茅根、玄参凉血止血。若有气虚神疲乏力之象,加黄芪党参益气。
5.变通法:需长期治疗时,可在辨证汤药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消癥化积的丸散缓调,如《金匮要略》大黄䗪虫丸鳖甲煎丸等。本证也可用下瘀血汤《金匮要略》)加减,即用大黄桃仁、地鳖虫等化瘀消癥。

【简易方药】

1.生大黄50g,每日1剂,水煎成200ml,1次服下。连服6天,停药1天,为1个疗程。适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2.夏枯草60g,白糖30g,大枣30g,每日1剂。先将夏枯草大枣水煎去渣,再放入白糖,加水至500〜600m l,文火煎取250〜300m l,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适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3.赤芍60g,葛根30g,生地15g,丹参15g,丹皮15g,每日1剂,水煎服。便秘加生大黄(后下)10g,玄明粉4g(冲服)。适于胆汁淤积性肝炎。

文献与评述

上述内容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辨证施治。

在临床上,应当指出有时并不能仅凭黄色之鲜晦来判断阴黄和阳黄。如肝癌肝硬化和胆道慢性实质性病变,颜色多晦黯,但若出现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尿黄如茶、舌苔黄腻、脉弦滑等阳明热证,即使黄色晦黯也是阳黄证。相反,如黄疸型肝炎,面目身黄大多鲜明如橘子色,很少出现晦黯,但若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迟等,则是阴黄而不是阳黄。所以,俞长荣氏曾称“灿灿橘子黄,并非尽阳黄”,确有见地,不可不辨。

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阳黄治疗不当,病情发展,症状急剧加重,热势鸱张,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如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如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病情较为复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认为黄疸“间有始即寒湿,从太阳寒水之化”发为阴黄者;若“其人阳气尚未十分衰败,得燥热药数帖,阳明转燥金之化而为阳证者,即从阳黄例治之"。可知阴黄转阳黄,一与病人阳气尚未十分衰败有关,一与治疗用药燥热有关。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都说明病邪从化与患者体质阴阳盛衰有关,与患者的精神状态、起居劳逸、饮食嗜好和发病季节等有关。从临床实践出发,指出黄疸患者在阳气未衰的前提下,通过温阳燥湿,寒湿阻黄可转化为湿热阳黄,后者可从阳黄例治之。

有人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阴黄与阳黄患者不仅在症状、体征方面有明显区别,其实验室指标也有显著差异。初步认为阴黄是黄疸后期肝细胞处理胆红素功能降低,胆红素来源偏多,肝脏微循环异常,肝脏纤维化,机体代谢低下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征”。其病理特点为邪衰、正伤、胆郁与血瘀。故治宜扶正为主,并以利胆解郁、活血化瘀。

黄疸的预后转归方面,一般说来,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阳黄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转为阴黄。急黄为阳黄的重症,湿热疫毒炽盛,病情事笃,常可危及生命,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倘若湿浊瘀阻肝胆脉络,黄疸可能数月或经年不退,须耐心调治。总之黄疸以速退为顺,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若久病不愈,气血瘀滞,伤及肝脾,则有酿成癥积、鼓胀之可能。黄疸与多种疾病有关,要针对不同病因予以预防。在饮食方面,要讲究卫生,避免不洁食物,注意饮食节制,勿过嗜辛热甘肥食物,应戒酒类饮料。对有传染性的病人,从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30〜45天,并注意餐具消毒,防止传染他人。

关于本病的调护,在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患者须绝对卧床,恢复期和转为慢性久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保持心情愉快舒畅,肝气条达,有助于病情康复。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以补脾益肝;禁食辛热、油腻、酒辣之品,防止助湿生热,碍脾运化。密切观察脉证变化,若出现黄疸加深,或出现斑疹吐衄,神昏痉厥,应考虑热毒耗阴动血,邪犯心肝,属病情恶化之兆;如出现脉象微弱欲绝,或散乱无根,神志恍惚,烦躁不安,为正气欲脱之征象,均须及时救治。
  • 颜亦鲁健脾利湿、理气活血法治愈黄疸一例
    周某,男,26岁。初诊∶1976年8月8日。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968年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经治疗缓解。1976年4月发现脾大,6月初自感腿酸乏力,腹胀纳差,尿少色黄,经服清热通腑剂数十天,证情未减,反...

    求道

    畅读VIP

    55

    0

  • 池晓玲:参合运气辨证及五行体质辨证辨治黄疸
    张某,男,时年24岁,因“身目尿黄3月余”于2010年10月27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2010年7月中下旬患者自觉纳差、乏力,并出现身目尿黄。2010年8月5...

    求道

    畅读VIP

    45

    0

  • 裴永清 论“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体会 综观《伤寒论》中的发黄证,按其病因而分,大体可归纳为四类:即湿热发黄,火逆发黄,瘀血发黄,寒湿发黄。这四类发黄中,除寒湿发黄之外,它们同具有瘀热在里之机和邪...

    求道

    畅读VIP

    64

    0

  • 池晓玲:结合运气学说辨证治疗黄疸
    林某,女,时年23岁,因“乏力、纳差伴身目尿黄5月余”于2014年5月12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幼年发现乙肝,其母有同样病史。2013年12月因劳累过度出现身目尿黄,乏力,纳差,查肝功能示:...

    求道

    畅读VIP

    78

    0

  • 池晓玲:茵陈术附汤联合情志疗法治疗黄疸
    吴某,男,时年39岁,患者因“乏力身目黄染1月”于2007年5月8日入院。  【发病过程】  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未行系统诊治,平素性情急躁易怒。2000年曾在当地医院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1年...

    求道

    畅读VIP

    75

    0

  • 池晓玲:茵陈五苓散退“介黄”
    李某,女,时年52岁,于2006年12月22日入院。【发病过程】患者因“乏力、身目黄染半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月”入院,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平常无规则诊治,半年前,患者自觉乏力、身目尿黄,在外院住...

    求道

    畅读VIP

    78

    0

  • 池晓玲:茵陈蒿汤联合大剂量赤芍退黄疸
    邓某,男,时年23岁,2005年3月12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因“身目尿黄2周,乏力纳差1周”入院,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平常无定期检查及治疗。2周前,家人发现患者皮肤、目睛发黄,患者自觉小便...

    求道

    畅读VIP

    93

    0

  • 李济仁治黄疸验方——灵茵退黄汤
    组成:茵陈30~60g,威灵仙15~30g,大黄(后下)9g,龙胆草9g。功效:利胆退黄,解毒分消。主治:(黄疸)肝胆湿热。湿从热化,熏蒸肝胆,致胆汁不循常道、熏染肌肤而发为黄疸。急慢性肝炎可在本方基...

    求道

    畅读VIP

    129

    0

  • 江尔逊医案系列:治疗痰热伤津危证经典医案
    刘明坤,女,38岁,住五通桥财税局。1976年3月14日入院,住院号10143。患者1970年曾在我院行胆囊手术,术后右上腹疼痛仍反复发作,时而放射至右肩部,1976年3月8日食肉后疼痛加剧,伴畏寒高...

    求道

    畅读VIP

    234

    0

  • 聂惠民治疗黄疸( 急性黄疸性肝炎)案一例
    初    诊:患者, 何某 女 21岁就诊时间:1979年2月1日 主    诉: 身有寒热,周身发黄1个月。现病史: 黄疸鲜明,右胁疼痛,腹部胀满,时时欲呕,...

    求道

    畅读VIP

    163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