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述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古代又称为“湿证”、“湿病”、“伤湿”。


湿阻之病,在江南、沿海等潮湿地区,尤其是在夏令梅雨季节较为常见,因其身困食少,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药对湿阻病的治疗有较强优势,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许多篇章对湿病的病因、临床特征都有所讨论,指出外湿“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困阻中焦等。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专门讨论了内、外湿病,尤其是外湿致病的种种表现以及治疗大法。并提出了治湿病的三项禁忌。宋《重订严氏济生方·诸湿门》指出治湿病“唯当利其小便”。明《景岳全书·杂证谟,湿证》对湿证的病因有出于天气者、有出于地气者、有由于饮食者进行了论述,提出“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清代温病学派对湿邪致病的病因、病理、治法、方药都有较大的发展和补充。如《临证指南医案·湿》中,从外湿、内湿两方面阐述湿邪致病的机理,以及由于感邪和体质不同,其病理属性的转归亦有区别。又如《温病条辨·中焦》重点叙述湿邪与中焦脾胃的发病关系及湿病的病理转化。


湿阻为病,可见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之中,由于湿邪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的病理反应亦不一致,如有湿阻经络湿阻三焦湿阻募原湿阻气分、湿阻脾胃等,本节湿阻讨论仅涉及湿阻中焦脾胃,其他各种病证,均不属本节的讨论范围。西医学中的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

1.感受湿邪

长期阴雨,空气潮湿,或久居卑湿之地,或涉水作业,或工作于潮湿之处,或冒雨露雾湿,湿邪则易袭人而病。我国长江流域,沿海等地,每到夏令梅雨季节,雨量集中、空气潮湿,持续时间亦较长,这段时期稍有不慎,即可感湿而病。


2.脾虚生湿

生活不节,如嗜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饥饱不匀,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津液不得运化转输,停聚而生湿。


因此,病因有外湿与内湿之分,湿邪侵人人体的途径,就外感而言,是从体表、肌肤而人。“其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此论外感之湿邪,著于肌躯者也”(《临证指南医案·湿》)。至于内生湿邪,是因脾胃功能失职,运化失常而生。外湿与内湿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湿阻的病位在脾,因脾为湿土,不论外湿、内湿伤人,必同气相求,故湿必归脾而害脾。湿阻的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运化障碍。脾为湿土,其性喜燥恶湿,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重浊,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则脾为湿困,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运化失职。水谷既不能运化,则脘痞纳呆,腹胀,大便不爽等;水津亦不能转输,脾主肌肉,湿困肌肤则头身困重。湿性粘腻,故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不论外湿、内湿,在疾病的过程中,有湿邪从寒而化,亦有从热而化的病理变化趋向。形成湿邪寒化和热化的不同病理变化的主要条件:

(1)感邪性质或环境。如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或天暑地蒸,或嗜食酒酪所致,湿邪多从热化;或居于阴冷卑湿之地,或嗜食生冷所致,湿邪多从寒化。

(2)体质差异。凡面白阳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湿易从寒化,成为寒湿之证;面赤阴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易从热化,成为湿热证。

(3)脾胃状态。素体脾胃虚弱者,感湿易从寒而化;平素胃中积热火盛者,感受湿邪易于热化。

(4)治疗用药。若过用寒凉之品,湿邪易于寒化;妄用燥热之剂,湿邪易于热化。湿从寒化,多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多易损伤胃阴,这又是湿邪寒化或热化后的病理发展趋势。但湿为阴邪,性粘滞重浊,湿胜则阳微,湿从寒化,乃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故湿阻在临床表现上,寒化者多于热化。

症状

湿阻病起病缓慢,迁延时间较长。一般人夏发病,至秋渐缓。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重、闷、呆、腻、濡。重为肢体困重,闷为脘腹痞闷,呆指纳食乏味呆滞,腻指口粘苔腻。自觉口中粘腻不适,口淡无味,或口中有甜味,一般不渴,亦有口干口苦者,但必渴不欲饮,或但欲漱水而不欲咽。总见苔腻,或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而腻。濡为脉象濡。

诊断

1.发病于江南、沿海等潮湿地区,发病于夏令梅雨季节。

2.起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

3.以肢体困重,脘腹满闷,饮食呆滞,舌苔腻浊,脉濡等为主症。

4.实验室理化检查,各项指标数据大致在正常范围内,多无器质性改变依据。

治疗

辨证要点


湿阻的辨证要点在于分清寒热,即寒湿证与湿热证。两者的共同表现有脘闷,身重,纳呆,苔腻,脉濡等,两者的鉴别则可从体温、口味、舌苔、脉象等方面进行比较。寒湿证身重恶寒,脘腹痞闷,喜揉按,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身重而有热,脘痞似痛,不喜揉按,口中苦而粘腻,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一是祛湿,一是运脾。祛湿即是祛邪,祛除困阻脾胃之因,运脾即是恢复被困之脾胃功能。祛湿有助于运脾,运脾也有助于祛湿。


1.祛湿

《本草纲目·十剂》有“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燥之。”的记载。可见其主张用风药、燥药、利药以祛湿。临床根据湿是否寒化、热化,最常采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苦寒燥湿治法,不论寒化、热化,均须佐以淡渗之品,有时亦佐以风药以胜湿。


2.运脾

运脾泛指运脾、健脾、醒脾等法以健运脾胃,恢复脾之运化水湿之功能,故《证治汇补·湿症》说:“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脾虚生湿为主者,治以健脾,佐以化湿;湿困而脾运呆顿者,治以醒脾、运脾为治,兼以化湿。湿从寒化,伤及脾阳者,除苦温燥湿外,还应配合温运脾阳之法。湿从热化,伤及脾阴者,又当化湿养阴并治,清热化湿而不伤阴,生津养阴而不助湿。


总之,治疗湿阻,方药应以轻疏灵动为贵,轻指剂量宜轻,轻可去实;疏指应疏利气机,顺其脾胃升降;·灵指方药有效,结构灵活;动指方药不宜呆滞,忌用腻滞之晶。轻疏灵动,一则可使湿邪得以透达,再则可使脾运得以健旺。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湿》说:“总以苦辛寒治湿热,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


分证论治


湿困脾胃

症状: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腻无味,便溏,或有

形寒,舌苔白腻,脉搏濡滑。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

本证主要指湿从寒化的寒湿证,代表方为藿香正气散,具有很好的化湿功效。方中以藿香、紫苏、陈皮白芷芳香化湿厚朴、法夏、白术温燥湿;大腹皮茯苓淡渗利湿。集芳香、苦温、淡渗于一方,并配合桔梗宣通肺气,甘草甘缓和中,共奏温化寒湿之效。若口有甜味者,加佩兰以加强芳香化浊之力。若兼见食滞嗳腐吞酸者,加用山楂神曲鸡内金消食化滞。若腹胀便溏者,合用平胃散,以增强健脾燥湿的作用。若兼有表证寒热者,加荆芥防风辛散表邪


湿热中阻

症状:脘痞闷似痛,纳呆,大便不爽,口中苦而粘腻,渴不欲饮,四肢困重,或有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王氏连朴饮

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热燥湿;法夏、厚朴运脾化湿除满;石菖蒲芦根、香豉和中清热,醒脾除湿。亦可加滑石、鲜荷叶薏苡仁清利渗湿。脘连腹胀,加陈皮大腹皮理气宽满。身重痛者,加木防己除湿通络止痛。本证又可吞服甘露消毒丹,每服5-10g,日服2次,以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脾虚湿滞

症状: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胖淡。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本方以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法半夏陈皮理气化湿木香砂仁和胃醒脾。可加葛根藿香升清化湿。如面浮肢肿者,加黄芪扁豆、苡仁益气利湿消肿。


湿阻病中,尚有部分患者,在盛夏季节,出现心烦口渴,无汗或出汗较少,发热不退,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舌苔腻,脉数,此乃暑湿外袭,又名“疰夏”,可用鲜藿香、鲜荷叶羌活薄荷板蓝根六一散等清化暑湿,每能获效。

转归预后

本病病情变化较少,患者预后良好,多能痊愈。初起湿困脾胃,正气未伤,及时治疗,湿邪易去,脾胃功能易于恢复,若治疗不力,其转归或因湿伤阳而脾阳受损,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而成肿胀;或因湿郁化热而成湿热中阻证。湿热交阻,若误用苦温燥湿而助热,或过用化湿利湿而伤阴,则转化为湿热夹阴虚证化湿则伤阴,养阴则碍湿,治疗虽难,精心调治下亦能治愈。若病势迁延失治,脾气虚弱,湿邪留恋,脾不运化水湿,祛湿更难,易致病势缠绵,稍感外湿或饮食不当,又可发作或加重。

结语

湿阻是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功能运化障碍的病证。病因以感受外湿为主,受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影响,也与饮食不节有关,病机特点为中焦脾胃为湿所困,临床表现为肢体困重,脘腹满闷,纳食呆顿等为特征。湿邪因体质、治疗等因素有寒化、热化之分,临床寒化者多见。治疗总不离祛湿、运脾为原则,如芳香化湿、苦寒燥湿、淡渗利湿等使湿去脾健,在病情发展出现脾虚之象时,则当以健脾与化湿之剂配合使用,慎用汗下之法,忌用滋腻之晶。本病虽预后良好,但病情多缠绵,亦有人反复发病。

文献摘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景岳全书·传忠录》:“湿证之辨,当辨表里。……若道路冲风冒雨,或动作辛苦之人,汗湿粘衣,此皆湿从外人者也。如嗜好酒浆生冷,以致泄泻、黄疸、肿胀之类,此湿从内出者也。在上在外者宜微从汗解,在下在里者宜分利之。湿热者宜清宜利,寒湿者宜补脾益肾。”


《临证指南医案·湿》:“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湿气蒸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虽云雾露雨湿,上先受之,地中潮湿,下先受之。……其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此论外感之湿邪,著于肌躯者也。此虽未必即人于脏腑,治法原宜于表散,但不可大汗耳。”


温病条辨·中焦》:“湿之人中焦,有寒湿,有湿热,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窍,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 曾庆明:柴平汤、藿香正气散、五苓散治疗亚健康案
    严某,男,时年46岁,30岁后,长年伏案,用脑多,熬夜多,运动少,几未生病,无“三高”。初诊:2015年3月6日。  【发病过程】  全身乏力,头脑昏沉,诸事索然无味,“四力”(精力、体力、记忆力、性...

    求道

    畅读VIP

    457

    0

  • 李伯华:取类比象在皮肤病湿邪与除湿治法教学中的应用
    湿邪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导致皮肤病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相应的针对湿邪的治疗方法,也是中医皮肤病学教学和临床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现代中医皮肤病学的创立者赵炳南先生曾说过:“善治湿者,当可谓善治皮...

    求道

    518

    0

  • 湿困案
    08--4--7 赵xx 女 36岁 本县辛南村人。 初诊:身困重乏,舌苔厚腻,体肥逾常,湿困无疑。脉沉弦滑.(血压100/70mmhg)  黄芪15克 荷叶6克 苡米15克 白蔻...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78

    0

  • 脾虚湿阻肠痈案
    患者冷某,女,38岁,农民。2001年8月26日初诊。患者以腹痛剧烈、呕吐半天就诊。患者突然感觉整个腹部疼痛,并逐渐加重,呕吐胃内容物,前来就诊。诊见:发热(体温38.0℃),腹痛,麦氏点轻微按压痛、...

    茯苓

    畅读VIP

    527

    0

  • 许叔微:用苍术自治湿阻胃
    “许学士”是人们对宋代医术高明的大医学家许叔微的尊称。相传青年时代的许叔微异常勤奋,每天攻读至深夜才上床入睡,养成了睡前饮酒的习惯。几年后,他时时感到胃中漉漉作响,胁下疼痛,饮食减少。每过十天半月还会...

    茯苓

    畅读VIP

    483

    0

  • 茵陈五苓散治湿郁
    叶天士医案:某,59岁。舌白目黄,口渴溺赤,脉象呆钝,此属湿郁。绵茵陈9克,生白术3克,寒水石9克,飞滑石9克,桂枝木3克,茯苓皮9克,木猪苓9克,泽泻3克。(《临证指南医案》)  ...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03

    0

  • 水湿为病(李玉泽)
    水湿为病,所见甚广。通常分为外湿,内湿两大类。外湿为外感淫湿之邪,病见伤湿、风湿、寒湿,暑湿、湿热,湿温等;内湿因脏腑失职,脾失健运,使水液蓄积而成。湿滞上焦头胀头重、口中粘腻;湿阻中焦,脘腹胀满,不...

    白术

    签约讲师

    633

    0

  • 李时昌老师中医传承讲座:湿病
    老师:上次正好是热天,讲了暑。我们讲呢,以临床实践为主,临床实战为主。每次根据这个月或这个阶段的气候来讲。强调一下暑的时限,这个暑的时限一定是夏至日后。内经讲:夏至日前为病温,夏至日后为病暑,这段时间...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1028

    0

  • 痰湿郁闭的临证感悟
    (一)郁证向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一般理解为肝气郁积。广义的包括范围就广了,甚至有位老先生晚年的时候说,所有的病从中医的角度看都可以理解为郁证。而丹溪的气血痰火食湿六郁是比较折中的,理论上好理解,...

    白术

    签约讲师

    四君严选

    畅读VIP

    1515

    1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