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风寒表实无汗:全身无汗,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喉痒咳嗽,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表寒里热无汗:全身无汗,发热恶寒,肢体烦疼,鼻塞声重,烦躁口渴咽痛,咳嗽痰黄,溲赤便秘,苔白或薄黄,脉象浮数。
寒湿束表无汗:全身无汗,头胀如裹,肢体沉重,骨节烦疼,畏寒微热,尤以日晡为甚,舌苔白腻,脉浮紧或迟。
鉴别分析
风寒表实无汗与表寒里热无汗:二者同为风寒表实无汗证,然风寒表实无汗纯是风寒所致,而表寒里热无汗兼有里热证候。风寒表实无汗,由于风寒侵袭,束于肌表,寒为阴邪,其性凝闭,最易伤阳,卫阳被郁,故全身无汗。 《伤寒明理论》:“寒邪中经,腠理致密,津液内渗,则无汗。”其辨证要点是,除无汗症外,尚有其他风寒束表(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的临床表现。治宜辛温解表发汗,方选麻黄汤。表寒里热无汗,由于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复感风寒,内热为外寒所遏,则形成外寒里热证,俗称 “寒包火”。如 《重订通俗伤寒论》:“凡温病伏暑将发,适受风寒搏束者,此为外寒束内热,一名客寒包火。”亦有伤寒表邪未解,外邪已有入里化热之势者,如 《伤塞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其辨证要点是:除了风寒束表(无汗、恶寒发热、身疼)的症状以外,还兼有里热(身烦、口渴、咽痛、苔薄黄)等征象。治宜疏散风寒,兼清里热,方选葱豉桔梗汤,如风寒偏重者,可用大青龙汤。
寒湿束表无汗:恙由汗出当风,或久居潮湿阴冷之地,或伤于雾露之气,寒湿郁于肌表。寒主收引,湿性粘滞,阳气被郁,腠理闭塞,故汗不得出。《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其辨证要点:无汗,兼有寒湿郁表(头胀如裹、肢体沉重、畏寒、发热日晡加剧)的症状。治疗以散寒祛湿为大法,方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羌活胜湿汤。
无汗一症,表证、里证皆可出现,宜从寒热虚实中辨析,不可徒用发汗,致正气妄泄,误犯虚虚之戒。


求道
畅读VIP

734

0


求道
畅读VIP

426

0


求道
畅读VIP

600

0


求道
畅读VIP

504

0


求道
畅读VIP

629

0


求道
畅读VIP

645

0

经方尤阳春
原创投稿
畅读VIP

628

0


白术
签约讲师

1666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