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备注
相关条文
各家论述
青龙,东方甲乙木神也,应春而主肝,专发生之令,为敷荣之主。万物出甲开甲,则有两歧,肝有两叶,以应木叶。所以谓之青龙者,以发散荣卫两伤之邪,是应肝木之体耳。桂枝汤主中风,麻黄汤主伤寒,二者发散之纯者也,及乎大青龙汤则不然。虽为发汗之剂,而所主又不一。必也中风脉浮紧,为中风见寒脉,是风寒两伤也。伤寒脉浮缓,为伤寒见风脉,是风寒两伤也。风兼寒,寒兼风,乃大青龙汤专主之也。见兹脉证,虽欲与桂枝汤解肌以祛风,而不能已其寒,则病不去。或欲以麻黄汤发汗以散寒,而不能去其风,则病仍在。兹仲景所以特处大青龙汤,以两解之。麻黄味甘温,桂枝味辛热。寒则伤荣,必以甘缓之;风则伤卫,必以辛散之。此风寒两伤,荣卫俱病,故以甘辛相合,而为发散之剂。表虚肤缓者,则以桂枝为主。此以表实腠理密,则以麻黄为主。是以先麻黄后桂枝,兹麻黄为君,桂枝为臣也。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苦甘为助,佐麻黄以发表。大枣味甘温,生姜味辛温,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辛微寒,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则伤阳,寒则伤阴,荣卫阴阳,为风寒两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剂以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荣卫之气俱和,是以石膏为使。石膏为重剂,而又专达肌表者也。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经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瞩,此为逆也。又曰: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即此观之,剂之轻重可见矣。其用汤者,宜详审之。
温粉法,白术、叶本、白芷各十二两,末之,人英粉十二两,和匀用之,无英粉以蜂粉代之。
余昔读大青龙汤方,以证参之,尝涉疑焉。既是太阳中风见伤寒,脉浮紧是也,又何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若此证参之,皆是伤寒而加烦躁,又何得有中风之证在焉?故诸家皆无明载,只言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以此正经论之,终是涉疑。一日,请于先师伯荣黄公,曰:乃此一证中全在不汗出三字上藏机,且此不字,是微有汗而不能得出,因生烦躁也。无汗者,乃全无汗也,以此不字,方是中风。此乃古人智深识妙之处。今此中风证,复见脉浮紧,乃中风证见寒脉也。若与桂枝汤,则能治风而不能去寒,若与麻黄汤,则能治寒而不能祛风。以此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加石膏而治烦躁,名之曰大青龙者,以其能发越风寒而散邪气者也。故用麻黄为君,而散浮紧之脉;桂枝为臣,而治不汗之风;杏仁、甘草、生姜、大枣合而为使,石膏为佐,而解风寒之并于经而加烦躁者也。
大青龙汤证为其身中原有微汗,寒邪郁闭,不能透出肌表,由是而发烦躁,与麻黄汤证之无汗者迥异。
青龙之制,非但为风寒并感之大纲,直为温病治表之一大柱也。
熊曼琪《伤寒学》:
大青龙汤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另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方中麻黄用量较麻黄汤多一倍,为发汗峻剂,意在外散风寒,开郁闭之表;加石膏,清郁闭之里;重用炙甘草,加生姜、大枣,和中以滋汗源。麻黄、石膏相配,既相反相成,相互制约,又各行其道,为寒温并用、表里双解之剂。
关于温粉,所指何物,语焉不详。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稀疏绢包,缓缓扑于肌肤。《孝慈备览》扑身止汗法:麸皮、糯米粉二合,牡蛎、龙骨二两,共研极细末,以疏绢包裹,周身扑之,其汗自止。


求道
畅读VIP

168

0

林盛进
认证讲师
原创投稿
畅读VIP

427

0

林盛进
认证讲师
原创投稿
畅读VIP

481

0


求道
畅读VIP

331

0


求道
畅读VIP

350

0


求道
畅读VIP

488

0

林盛进
认证讲师
原创投稿
畅读VIP

1008

0


求道
畅读VIP

518

0

凤翅
签约讲师
原创投稿
畅读VIP

635

0


求道
畅读VIP

639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