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原文

桂枝 (去皮) 三两,芍药三两,甘草 (炙) 二两,生姜 (切) 三两,大枣 (擘) 十二枚。

拆算现代剂量

桂枝(去皮)45g,芍药45g,甘草(炙)30g,生姜(切)45g,大枣(擘)12枚。

用法

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备注

又名阳旦汤。

相关条文

伤寒(21条):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金匮(3条):
【17.36】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20.1】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1.8】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

各家论述

成无己

“桂味辛热,用以为君,必谓桂犹圭也。宣道诸药,为之先聘,是犹辛甘发散为阳之意。盖发散风邪,必以辛为主,故桂枝所以为君也。芍药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为臣佐者,内经所谓: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药为臣,而甘草为佐也。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二物为使者,内经所谓:‘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姜枣为使者也。姜枣味辛甘,固能发散,而此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伤寒明理论·卷四》)


柯琴

“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桂枝赤色通心,温能扶阳散寒,甘能益气生血,辛能解散风邪,内辅君主,发心液而为汗,故麻、葛、青龙,凡发汗御寒咸赖之。惟桂枝汤不用麻黄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本方皆辛甘发散,惟芍药之酸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故能发汗而止汗。先辈言无汗不得服桂枝汤,正以中有芍药能止汗也。芍药之功本在止烦,烦止汗亦止,故反烦、更烦与心悸而烦者咸赖之。若倍加芍药,即建中之剂,非发汗之剂矣。是方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枣之甘,助芍以和里。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又在啜热稀粥。盖谷气内充,则外邪不复入,余邪不复留,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不至于亡阳;用之止汗,不至于贻患。今医凡遇发热,不论虚实,便禁谷食,是何知仲景之心法,而有七方之精义者哉”。(《伤寒来苏集·卷一·桂枝汤证上》)


吴昆

“风之伤人也,头先受之,故令头痛。风在表则表实,故令发热。风为阳,气亦为阳,同类相从,则伤卫外之气。卫伤则无以固卫津液,故令汗出。其恶风者,卫气不能卫也。其脉缓者,卫气不能鼓也。上件皆太阳证,故曰太阳中风。桂枝味辛甘,辛则能解肌,甘则能实表。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故用之以治风,然恐其走泄阴气,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姜大枣,此发表而兼和里之意。是方也,惟表邪可以用之,若阳邪去表入里,里作燥渴,二便秘结,此宜承气之时也,而误用之则反矣。论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盖谓阳邪去表入里故也。又曰:柱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盖以与之则表益实,而汗益难出耳。故申之以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医方考·卷之一》)


尤在泾

“风之为气,能动阳气而泄津液,所以发热汗自出,与伤寒发热无汗不同。此方用桂枝发散邪气,即以芍药摄养津气,炙甘草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药之酸,足以安内。生姜大枣,甘辛相合,补益荣卫,亦助正气去邪气之用也。盖以其汗出而邪不出,故不用麻黄之发表,而以桂枝助阳以为表。以其表病而里无热,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药敛阴以为里,此桂枝汤之所以异于麻黄、大青龙也。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余,所以助胃气,即所以助药力。盖药力必藉胃气以行也。温复令微汗,不使流漓如水者,所谓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也。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者,中病即止,不使过之以伤其正也。若不汗,后服小促,及服至二三剂者,期在必克。以汗出为和而止也。仲景示人以法中之法如此”。(《伤寒贯珠集卷一·太阳篇上》)


王子接

桂枝汤,和方之祖,故列于首。《太阳篇》云:桂枝本为解肌,明非发汗也。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助太阳融会肌气。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启少阴奠安营血。姜通神明,佐桂枝行阳。枣泄营气,佐芍药行阴。一表一里,一阴一阳,故谓之和。加热粥,内壮胃阳助药力,行卫解腠理郁热,故曰解肌。邪未入营,而用白芍者,和阳解肌,恐动营发汗,病反不除。观此足以贯通全部方法,变化生心,非仲圣其孰能之”?(《绛雪园古方选注·上卷》)


张锡纯

古用桂枝,但取新生枝之嫩尖,折视之皮骨不分,若见有皮骨可分者,去之不用,非去枝上之皮也。


陈古愚曰:桂枝辛温阳也,芍药苦平阴也。桂枝又得生姜之辛同气相求,可恃之以调周身之阳气;芍药而得大枣甘草之甘,则甘苦化合可恃之以滋周身之阴液,即取大补阴阳之品,养其汗源为胜邪之本,又啜粥以助之,取水谷之津以为汗,汗后毫不受伤,所谓立身有不败之地以图万全也。


人之营卫皆在太阳部位,卫主皮毛,皮毛之内有白膜一层名为腠理腠理之内遍布微丝血管即营也。其人若卫气充盛可为周身之外围,即受风不能深入(此受风,不可名为中风),其人恒多汗闭不出,迨其卫气流通其风自去,原可不药而愈也。至桂枝汤所主之证,乃卫气虚弱,不能护卫其营分,外感之风直透卫而入营,其营为风邪所伤,又乏卫之保护,是以易于出汗。其发热者,因营分中之微丝血管原有自心传来之热,而有风以扰之,则更激发其热也。其恶风者,因卫虚无御风之力,而病之起点又由于风也。推原其卫气不能卫护之故,实由于胸中大气之虚损。《灵枢》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由斯观之,营卫原与胸中大气息息相通,而大气实为营卫内部之大都会。愚临证实验以来,见有大气虚者,其营卫即不能护卫于外而汗出淋漓。夫大气原赖水谷之气时时培养,观服桂枝汤者当啜热粥以助药力,此不惟助其速于出汗,实兼欲助胸中大气以固营卫之本源也。


或问:桂枝汤提纲中,原谓阴弱者汗自出,未尝言阳弱者汗自出也。夫关后为阴主血,关前为阳主气,桂枝汤证,,其弱脉惟见于关后,至关前之脉则见有浮象,未见其弱,而先生竟谓桂枝汤证之出汗,实由于胸中大气之弱,不显与提纲中之言相背乎?答曰:凡受风之脉多见于关前,提纲中所谓阳浮者,其关前之脉因受风而浮也,所谓阴弱者,知其未病之先其脉原弱,至病后而仍不改其弱也。由斯而论,其未病之先,不但关后之脉弱,即关前之脉亦弱,既病之后,其关前脉之弱者转为浮脉所掩,而不见其弱耳。然其脉虽浮,必不任重按,是浮中仍有弱也,特古人立言尚简,未尝细细明言耳。孟子谓:“读古人之书,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至吾人之读古人医书,亦当遵斯道也。是以愚用桂枝汤时,恒加黄芪以补其胸中大气,加薄荷以助其速于出汗,不至若方后所云,恒服药多次始汗也。又宜加天花粉助芍药以退热(但用芍药退热之力恒不足),即以防黄芪服后能助热也(黄芪天花粉等分并用,其凉热之力相敌,若兼用之助芍药清热,分量又宜多用)。若遇干呕过甚者,又宜加半夏以治其呕,惟此时药房所之半夏,多制以矾(虽清半夏亦有矾),若用以止呕,必须用微温之水淘净矾味,用之方效。


或疑《伤寒论》方中未有用薄荷者,想薄荷之性或于伤寒有所不宜,是以仲景于治伤寒诸方中未尝一用。不知论古之方,当先知古人所处之世,当仲景时,论药之书惟有《神农本经》,是以仲景所用药品不外《神农本经》,而薄荷古名为苛,菜蔬中或有用者,而《本经》未载,是以仲景不用也。且薄荷之性凉而能散,能发出人之凉汗,桂枝汤证,原挟有外感之热,发出凉汗即愈矣。惟不宜过煎以存其辛凉之性,则用之必有效也。


愚治桂枝汤证,又有屡用屡效之便方,较用桂枝汤殊为省事,方用生怀山药细末两半或一两,凉水调和煮成稀粥一碗,加白糖令适口,以之送服西药阿斯必林一瓦(合中量二分六厘四毫),得汗即愈。


山药富有蛋白质,人皆知其为补肾润肺之品,而实具有人参性质,能培养全身气化,兼能固摄全身气化,服之能补助胸中大气,使卫气外护之力顿强。阿斯必林之原质,存于杨柳皮液中,而少加硫酸制之,为洞悉其原质及制法,故敢与中药并用。杨柳皮中之津液其性原清凉,且有以皮达皮之用,又少制以硫酸则其透表之力最速,少少用之即可发出周身凉汗,而外感之风热可因之而顿解矣。


男荫潮按:有服阿斯必林不能得汗者,必其人素有蕴寒,其脉之迟,阿斯必林之性原凉,故服之不能得汗,若煎生姜汤送服,其内蕴之寒得姜之辛温透表,与阿斯必林相济,必能得汗,屡用屡效,故附录之。


桂枝汤证之出汗,不过间有出汗之时,非时时皆出汗也,故必用药再发其汗,始能将外感之风邪逐出。然风邪去后,又虑其自汗之病不愈,故方中山药与阿斯必林并用,一发汗、一止汗也。至于发汗与止汗之药并用而药力两不相妨者,此中原有深义。盖药性之人人脏腑,其流行之迟速原迥异,阿斯必林之性其发汗最速,而山药止汗之力则奏效稍迟,是以二药虽一时并用,而其药力之行则一先一后,分毫不相妨碍也。


《医宗金鉴》

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敌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覆令时许,絷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故麻、葛、青龙发汗诸剂,咸用之也。若汗不出,麻黄证也。脉浮紧,麻黄脉也,固不可与桂枝汤。然初起无汗,已用麻黄发汗,汗解后复烦,脉浮数者;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者;及下后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经中皆用此以解外。诚以此时表虽未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且经汗下,津液已伤,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又谓专走肌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汤,倍芍药生姜,加人参,名桂枝新加汤,用以治荣表虚寒,肢体疼痛;倍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用以治里虚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用以治虚损虚热,自汗盗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适寒温服, 啜热稀粥以助药力,欲使谷气内充,易为酿汗也。温覆令一时许,微似有汗,不令如水流漓,谓不可过汗也。盖取汗,在不缓不急,不多不少。缓则邪必留连,急则邪反不尽。汗多则亡其阳,汗少则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谓病轻者,初服一升病即解也。停后服,不必尽剂,谓不可再服第二升,恐其过也。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谓初服不汗出未解,再服一升依前法也。又不汗后服,谓病仍不解,后服第三升也。小促其间,半日许,三服尽,谓服此第三升,当小促其服,亦不可太缓,以半日三时许为度,令三服尽,始适中其服之宜也。若病重者,初服一剂,三升尽,病不解,再服一剂,病犹不解,乃更服三剂,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时为度,务期汗出病解而后已。后凡有曰依服桂枝汤法者,即此之谓也。


李士懋

开宗明义,对桂枝汤,我们提出如下观点:

太阳篇两大证、两大方,即太阳表实证,主以麻黄汤类;太阳表虚证,主以桂枝汤类。实则虚人外感。不必拘于用伤寒或中风、伤卫或伤营来解。

桂枝汤应属补剂,双补阴阳,内伤者用之,补其阴阳;虚人外感用之,扶正以祛邪。

桂枝汤既可为狭义发汗剂,又可为广义发汗剂。

桂枝汤将息法提出辅汗三法。

桂枝汤将息法提出发汗法的最佳标准。

桂枝汤将息法提出正汗与邪汗的标准。

桂枝汤将息法提出最佳药效标准。

桂枝汤将息法提出外感病的最佳疗效标准。

桂枝汤将息法奠定了测汗法理论基础。

桂枝汤将息法提出外感热病的护理方法。


桂枝汤是《伤寒论》首方,也是群方之祖,《伤寒论》的113方,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都是桂枝汤法的衍生方。


桂枝汤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是调和阴阳之方,或曰轻补阴阳之方。所有的疾病,都是阴阳失调;所有的方子,都是调和阴阳,因此,从阴阳的角度来说,所有方子都可看成桂枝汤法的衍生方。


再者,中医将所有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而桂枝汤,既可治外感,又可治内伤,所有的方子,无非是治疗外感或内伤,所以从一定意义来讲,所有的方子都可看成桂枝汤法的衍生方。另外,所有疾病都是邪正相争,或纯虚无邪,而桂枝汤既可祛邪,又可扶正,所以从邪正角度来讲,所有的方子无非是祛邪或扶正,由此可以说,所有的方子都是桂枝汤法的衍生方。


据此,可以认为,桂枝汤不仅是《伤寒论》首方,也是所有方剂的祖方。


桂枝汤方义:

桂枝甘草,是一个基本方,或曰方根,辛甘化阳以补阳。

芍药、甘草,是一个基本方,或曰方根,酸甘化阴以补阴。


二方相合,调和营卫。营属阴,卫属阳,调和营卫,即调和阴阳,轻补阴阳生姜甘草大枣胃气,故外感内伤皆调之。


桂枝汤偶方,既补阳,又补阴。因桂枝汤证本身就是阴阳两虚、营卫不足之证,两个病机并存。两个病机虽有关联,但并无主次从属关系,故须两个病机并治。桂枝辛温通阳,芍药酸寒益阴,二者皆为君药,故称其为偶方生姜辛温发散,助桂枝之解肌发汗,为臣;大枣滋营阴,助芍药益阴和营,为臣;甘草和中,调和猪药,为佐使,此即君二臣二之偶方桂枝与芍药等量,一阴一阳,一开一合,一散一收,阴阳相济,营卫和合,阴阳双补。有外邪者,桂枝汤加辅汗三法,可扶正祛邪,安内攘外,可属汗剂、解表剂;若无外邪者,就是一个阴阳两虚、营卫不足的虚证桂枝汤则双补阴阳,调和营卫,故属补剂。

  • 桂枝汤加味治寒热案(徐守愚)
    剡东白坭坎  魏汉文  似疟非疟  治略(庚午九月十二)初诊,数月以来微寒微热,兼之胃阳式微,营卫不调可知。况六脉涩滞,显有明征。仿仲圣桂枝加味法,连服二剂再商。桂枝二 ...

    白术

    签约讲师

    特约撰稿

    畅读VIP

    67

    0

  • 过敏性鼻炎 --- 桂枝汤加味(来春茂)
    黄XX,女29岁,小学教师。1975年1月14日来诊。患者自述,阵发性鼻痒,喷嚏连声,流白色清涕,鼻塞,头痛,反复缠绵两年之久,冬季寒风刺激后尤重。曾经中西医多次治疗未效。处方:桂枝、白芍 各9g, ...

    求道

    畅读VIP

    65

    0

  • 论桂枝汤(裴永清)
    《伤寒论》向被中医界誉为方书之祖,而桂枝汤又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因此可以说桂枝汤是中医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的第一方。谈桂枝汤,常使人首先联想到的,便是桂枝汤所主治的太阳中风证...

    求道

    畅读VIP

    72

    0

  • 裴永清谈桂枝汤的理解及应用
    《伤寒论》向被中医界誉为方书之祖,而桂枝汤又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因此可以说桂枝汤是中医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的第一方。谈桂枝汤,常使人首先联想到的,便是桂枝汤所主治的太阳中风证...

    求道

    畅读VIP

    82

    0

  • 桂枝汤加减治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可经消化道、血液或体液而传播,临床上以食欲减退、疲劳、肝大、肝功能异常为常见,部分患者出现黄疸。【临床应用】1.何宏邦报道治疗病...

    求道

    畅读VIP

    93

    0

  • 李翰卿讲桂枝汤的使用法
    桂枝汤的使用法——太原市中医学会第二次学术讲座讲题一、桂枝汤方意此治汗腺的调节机能,不能适应和抵抗风寒的剌激,反被这种刺激所伤,致汗液不能得到适当的排泄,体温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散,因此在感觉方面也失掉了...

    求道

    畅读VIP

    203

    0

  • 解读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被后人称为众方之祖。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徐彬在《金匮要略论注》对桂枝汤亦有高度评价:“外证得之,解肌和营...

    求道

    畅读VIP

    229

    0

  • 食肥肉恶寒案(向方远)
    叶XX,男,32岁,农民。1979年7月就诊。自诉近二,三年来每次食肥肉(猪肉)后,隔一至二时许,即出现恶寒(全身颤抖,甚至不能支撑,需卧床休息,厚被盖之),微微汗出,并伴有头昏心慌,历时一小时左右,...

    求道

    畅读VIP

    168

    0

  • 该条短评为VIP内容,请开通VIP后查看...

    四君人参

    畅读VIP

    1

    0

  • 从柯琴对桂枝汤的运用谈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伤寒沦》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它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基础,提出了诊治疾病的原则和纲领,历代医家对此多有研究。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已被广大中...

    求道

    畅读VIP

    208

    0

  • 桂枝汤与银翘散(赖海标)
    桂枝汤与银翘散,似乎很难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桂枝汤为伤寒方,银翘散为温病方;桂枝汤辛温解表,治太阳中风证,银翘散辛凉解表,治风热犯卫证。《温病条辨》的第一方是桂枝汤,第二方是银翘散。两方证都可见发热、汗...

    求道

    畅读VIP

    966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