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原文

桂枝 (去皮) 一两十七铢,芍药 一两六铢,麻黄 (去节) 十六铢,生姜 (切) 一两六铢,杏仁 (去皮尖) 十六个,甘草 (炙) 一两二铢,大枣 (擘) 五枚。

拆算现代剂量

桂枝(去皮)25.6g,芍药18.8g,麻黄(去节)10g,生姜(切)18.8g,杏仁(去皮尖)6.4g,甘草(炙)16.3g,大枣(擘)5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将息如前法。

备注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相关条文

伤寒(1条):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各家论述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

圣人之用方,如匠者之用规矩,分毫轻重,不敢违越。且伤寒之方一百一十有三,其中用桂枝麻黄者大半,非日繁复,在乎分两之增减也。如桂枝汤加胶饴增芍药,又日小建中汤;加葛根麻黄,又曰葛根汤。如麻黄汤石膏,又曰大青龙汤。若此者,不可尽纪,在乎智者之能精鉴也。今此一证,乃是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其形如疟,日再发者,是原发汗不尽,余邪在经所致也。为其先发汗后,是以少与麻黄汤,多与桂枝汤,再和其荣卫,取微汗则解也。


柯韵伯《伤寒附翼》:

桂枝汤后,而恶寒发热如疟者,是本当用麻黄发汗,而用桂枝则汗不彻故也。凡太阳发汗太过,则转属阳明,不及则转属少阳。此虽寒热往来,而头项强痛未罢,是太阳之表尚在,故仍在太阳。夫疟因暑邪久留而内着于膜原,故发作有时,日不再作。此因风邪泊于营卫,动静无常,故一日再发,或三度发耳。邪气稽留于皮毛肌肉之间,固非桂枝汤可解,已经汗过,又不宜麻黄汤之峻攻。故取桂枝汤三分之二,麻黄汤三分之一,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审发汗于不发之中,此又用桂枝后更用麻黄法也。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

桂枝铢两多,麻黄铢数少,即啜粥助汗之变法。桂枝汤减用四分之二,麻黄汤减用四分之一,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卫分作微汗耳,第十六铢麻黄,不能胜一两十七铢桂枝、一两六铢白芍,则发汗之力太微,故又先煮麻黄为之向导,而以桂芍袭其后也。


吴谦《医宗金鉴》

桂枝汤,大汗出,病不解,脉洪大,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已人阳明,是白虎汤证。今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当更与桂枝汤如前法。服汤不解,若形似疟,日再发者,虽属轻邪,始终是风寒所持,非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服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营卫之汗,其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者,盖因大汗已出也。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桂枝汤宜令微似汗,若大汗出脉洪大,为汗之太骤,表解而肌未解也,仍宜与桂枝汤以啜粥法助之。若形似疟,日再发者,是肌邪表邪俱未净,宜桂枝二以解肌邪,麻黄一以解表邪


徐大椿伤寒类方》:

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