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用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将息如前法。
备注
各家论述
圣人之用方,如匠者之用规矩,分毫轻重,不敢违越。且伤寒之方一百一十有三,其中用桂枝、麻黄者大半,非日繁复,在乎分两之增减也。如桂枝汤加胶饴增芍药,又日小建中汤;加葛根、麻黄,又曰葛根汤。如麻黄汤加石膏,又曰大青龙汤。若此者,不可尽纪,在乎智者之能精鉴也。今此一证,乃是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其形如疟,日再发者,是原发汗不尽,余邪在经所致也。为其先发汗后,是以少与麻黄汤,多与桂枝汤,再和其荣卫,取微汗则解也。
柯韵伯《伤寒附翼》:
服桂枝汤后,而恶寒发热如疟者,是本当用麻黄发汗,而用桂枝则汗不彻故也。凡太阳发汗太过,则转属阳明,不及则转属少阳。此虽寒热往来,而头项强痛未罢,是太阳之表尚在,故仍在太阳。夫疟因暑邪久留而内着于膜原,故发作有时,日不再作。此因风邪泊于营卫,动静无常,故一日再发,或三度发耳。邪气稽留于皮毛肌肉之间,固非桂枝汤可解,已经汗过,又不宜麻黄汤之峻攻。故取桂枝汤三分之二,麻黄汤三分之一,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审发汗于不发之中,此又用桂枝后更用麻黄法也。
桂枝铢两多,麻黄铢数少,即啜粥助汗之变法。桂枝汤减用四分之二,麻黄汤减用四分之一,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卫分作微汗耳,第十六铢麻黄,不能胜一两十七铢桂枝、一两六铢白芍,则发汗之力太微,故又先煮麻黄为之向导,而以桂芍袭其后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病不解,脉洪大,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已人阳明,是白虎汤证。今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当更与桂枝汤如前法。服汤不解,若形似疟,日再发者,虽属轻邪,始终是风寒所持,非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服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营卫之汗,其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者,盖因大汗已出也。
服桂枝汤宜令微似汗,若大汗出脉洪大,为汗之太骤,表解而肌未解也,仍宜与桂枝汤以啜粥法助之。若形似疟,日再发者,是肌邪表邪俱未净,宜桂枝二以解肌邪,麻黄一以解表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