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Dà Zǎo

别名

干枣、美枣,良枣(《别录》),红枣(《医学入门》)。

来源及植物形态

大枣,始载于《本经》。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inermis (Bunge) Rehd. 的干燥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地。以色红、肉厚、饱满、核小、味甜者为佳。


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inermis (Bunge) Rehd.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拣净杂质,晒干。或烘至皮软,再行晒干。或先用水煮一滚,使果肉柔软而皮未皱缩时即捞起,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甘,温。

①《本经》:"味甘,平。’

②《千金·食治》:"味甘辛,热,无毒。"

孟诜:"温。"


归经:入脾、胃经。

①《纲目》:"脾经血分。"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脏躁


1.中气不足,脾胃虚弱,可致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症。大枣甘温,入脾胃而善补中益气,《补品补药与补益良方•补品》大枣粥,以之大量与小米或糯米、食糖熬粥食,即治上述诸症。若与人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则疗效更佳,如《醒园录》参枣丸,以之配人参为丸,治气虚乏力;《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益脾饼,以之与白术干姜鸡内金同用,治脾胃寒湿,食少泄泻。


2.血虚机体失养,可见面黄、唇淡、肌瘦,头晕眼花,爪甲苍白,以及妇女经少色淡,甚则闭经等症。大枣甘温,通过补气而能养血,可治血虚所致上述诸症。《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以之与葱白同用,治虚劳烦闷不得眠。今之临床多与熟地当归阿胶黄芪等同用,以加强药力。


3.脏躁一证,多由心虚肝郁所致,症见精神恍惚、睡眠不佳等神志失常症状。大枣味甘,通过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而能缓肝急并治心虚。故常辅甘草,并配小麦治上证,有甘缓滋补、柔肝缓急、宁心安神之效,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甘麦大枣汤。若在此基础上再加生龙骨、生牡蛎、炒枣仁、柏子仁等养心安神之品同用,则能提高疗效。


4.大枣味甘,甘能缓,故常与作用峻烈或有毒的药物同用,以缓和药性,保护脾胃之气。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以之伍葶苈子同用,能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不伤肺气;《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十枣汤,治悬饮水肿,以之辅甘遂大戟芫花等攻逐有毒之品同用,有泻水逐痰而不伤脾胃之妙。


此外,大枣生姜常配伍应用,其意义有二:若二药与解表药同用,生姜助卫发汗,大枣补益营血、防止汗多伤营,能共奏调和营卫之功,故《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大枣解》云:“若与生姜同用,为调和营卫之妙品。”又,生姜能和中调胃,大枣能补脾益气,合用则能调补脾胃、增加食欲,故《本草衍义•卷十八》“调和胃气”,以二药同用;若将二者与补虚药同用,则能促进药力吸收,提高滋补效能。


另,与浮小麦乌梅桑叶同用,可治体虚自汗不止。又可作为丸剂的矫味或赋形剂,如上述《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益脾饼。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3~12g,或10~30g。煎汤,或入丸散。

炮炙大法•用药凡例》云:“凡汤用完药,如干枣、莲子、……等,皆劈破研碎入煎,方得味出。”近年有人研究证明,“完枣入煎,煎出物仅约破开入煎的七分之一”。故入汤剂宜破开(或擘)用,入丸服当去皮核捣烂,入散服宜去核。


注意:

1.本品甘壅助湿滞气,令人中满;《医学入门•本草》云:“心下痞,中满呕吐者忌之”;《本草汇言》云:“胃痛气闭者……忌之。”故湿盛或气滞所致之疾,不宜单用或大量服。

2.本品味甘,能助湿生痰蕴热,《本草经疏》云:“患痰热者不宜食”,《随息居饮食普•果实类》云:“温热、暑湿诸病前后,黄疸、肿胀、疳积、痰滞,并忌之。”故一切实热、湿热、痰热所致诸疾,均不宜服。

3.《本草汇言》曰:“蛔结腹痛及一切诸虫为病者,咸忌之。”故患虫积者不宜服。

4.《本草纲目•卷二十九•枣》谓:“若无故频食,则损齿。”故龋齿作痛者忌服。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2.《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

3.《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澼。"

4.《药对》:"杀附子、天雄毒。"

5.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

6.《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癣气。"

7.《珍珠囊》:"温胃。"

8.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9.《注解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十枣汤,益土而胜水。

10.《纲目》:《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若无故频食,则损齿,贻害多矣。

11.《本草汇言》:沈氏曰,此药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无不宜之。如龙谭方治惊悸怔忡,健忘恍惚,志意昏迷,精神不守,或中气不和,饮食无味,百体懒重,肌肉瘦,此属心、脾二藏元神亏损之证,必用大枣治之。佐用陈皮,调畅中脘虚滞之痰。

12.《药品化义》:大黑枣,助阴补血,入肝走肾,主治虚劳,善滋二便,凡补肝肾药中,如滋阴降火汤、茯苓补心汤、产后芎归调血饮、保胎丸、养荣丸、四神丸,俱宜为佐使,因性味甘温,尤能扶脾养胃耳。

13.《本经逢原》古方中用大枣,皆是红枣,取生能散表也。入补脾药,宜用南枣,取甘能益津也。

14.《长沙药解》大枣,补太阴之精,化阳明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熄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其味浓而质厚,则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气。人参之补土,补气似生血也;大枣之补土,补血以化气也,是以偏补脾精而养肝血。凡内伤肝脾之病,土虚木燥,风动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于外感发表之际,盖汗血一也,桂枝汤经络而泄荣郁,不以大枣补其荣阴,则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内伤来矣。故仲景于中风桂枝诸方皆用之,补泻并行之法也。十枣汤、葶苈大枣数方悉是此意。惟伤寒荣闭卫郁,义在泄卫,不在泄荣,故麻黄汤不用也。

15.《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用枣者五十八方,其不与姜同用者,十一方而已,大率姜与枣联,为和营卫之主剂,姜以主卫,枣以主营,故四十七方中其受桂枝汤节制者二十四,受小柴胡汤节制者六,不受桂柴节制者十七,此盖有二焉,皆有涉于营卫,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外,欲开而出之,又恐其散之猛也,则麻黄剂中加用之以防其太过;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内,欲补而达之,又恐其补之壅也,则人参剂中加用之,以助其不及。防之于外者,欲其力匀称,故分数仍桂枝柴胡之法;助之于内者,欲其和里之力优,而后外达能锐,故枣重于姜,此实用姜枣之权舆,枣之功能,尤于是足见者也。《金匮要略》曰,病有贲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据《本经》大枣主大惊,宜无不可用矣,而不必悉用,何哉?夫《本经》固言之矣,曰身中不足大惊。不可截去'身中不足,,仅以'大惊'二字概之也。其有非身中本不足而用枣者,必缘误治。其义只在《伤寒论》曰,少阳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是故柴胡加尤骨牡蛎汤,下后证也;桂枝加桂汤,发汗及烧针后证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发汗后证也;贲豚汤证,则未经误治,故独不用枣,若夫《千金》风虚惊悸二十三方,用枣十一方,其方有用独后、细辛羌活、白藓皮、银屑、大黄石膏、蜀椒、菖蒲、防己、铁精、麻黄者,即不用枣,子此见枣之治惊,但治实中之虚、虚中之虚,而虚中有实者,则其所不能任,若实中之实,又所不待言矣。

16.《药品化义》:"养血补肝。"

17.《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18.《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高血压。"

按语备注

大枣因加工的不同,而有红枣、黑枣之分。入药一般以红枣为主。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