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Yuán Huā

别名

芫(《山海经》),去水(《本经》),败花、赤芫、儿草(《吴普本草》),毒鱼、杜芫(《别录》),头痛花(《纲目》),闷头花、老鼠花(《东还纪程》),闹鱼花(《中国树木分类学》),棉花条、大米花(《江苏植药志》),芫条花、野丁香花(《山东中药》),九龙花、浮胀草、地棉花(《湖南药物志》),银腰带、小叶金腰带(《江西草药》)。

释名

《本草纲目•卷十七•芫花》:“毒鱼言其性,俗人因其性恶,呼为头痛花。”

来源及植物形态

芫花,始载于《本经》。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 et Zucc.的干燥花蕾,其根白皮(二层皮)也供药用。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等地。


芫花Daphne genkwa Sieb. et Zucc.

采制

芫花:拣净杂质,筛去泥土。


芫花:取净芫花,加醋拌匀,润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醋吸尽,呈微黄色,取出,晾干。(每芫花100斤,用醋25斤)


陶弘景:"芫花,用之微熬,不可近眼。"

②《纲目》:"芫花留数年陈久者良。用时以好醋煮十数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晒干用,则毒灭也,或以醋炒者次之。"

性味归经

性味:辛苦,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苦,微温,有小毒。"

③《药性论》:"有大毒。"


归经:入肺、脾经。

《长沙药解》:"入足太阳膀胱经。"

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③《本草求真》:"入脾,肺、肾。"

功能主治

逐水,涤痰。治痰饮癖积,喘咳,水肿胁痛,心腹症结胀满食物中毒,疟母,痈肿。


1.芫花的泻下逐水功效,与甘遂大戟相似,适用于身面浮肿、大腹水肿及胸胁停饮之证,三者常同用,如《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十枣汤。《圣济总录•卷八十》小消化丸,治水病通身浮肿,腹大,饮食不消,芫花甘遂大黄葶苈子巴豆共为末蜜丸,每服如小豆大三丸。《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四》枳壳丸,治蛊胀,以其配行气之枳壳


2. 芫花能祛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喘之证。在《本经》已有治“咳逆上气,喉鸣喘”的记载。《外台秘要•卷九》引张文仲《备急方》治卒咳有痰,以单味芫花煎水入白糖食之。凡肺气壅实,寒饮内停之咳嗽、有痰、气喘,用本品与桑白皮葶苈子同用;若咳久痰饮不化,则加干姜以温肺化饮。现用本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寒湿偏重者,疗效较好。


3. 芫花能杀虫,消痈肿,治疗头疮、白秃、顽癣等皮肤病及痈肿。治皮肤病均外用,单用研末,或配雄黄用猪脂调敷。治痈肿,《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用芫花研末,胶和如粥敷之。民间验方,以芫花煮鸡蛋,食蛋及汤治疗乳腺炎及深部脓肿,有一定疗效。


此外,芫花还能止痛。 《仁存堂经验方》治诸般气痛,以芫花配延胡为末食之;《魏氏家藏方芫花散,治牙痛,以芫花末擦痛处。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1.5-3g;研末服0.5-1g,每日1次。醋制以减低毒性。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含漱。


注意:

1.芫花为逐水药,药力峻猛,宜于腹水实证。凡病程较短,正气尚未过度消耗,饮食未减,而腹胀殊甚,腹水持续增长,尿少便秘脉象有力者,可暂用攻逐,以缓其急,减轻病人痛苦,缩短病程。但必须衰其大半而止,切不可过剂,以免伤败元气,而致出现昏迷、出血之变。

2.腹水证不宜连续攻下。为了避免损伤正气,可运用补脾扶正药物交替服用。

3.芫花对消化道有较强的刺激性,服后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用枣汤送服或研末装胶囊吞服,可减轻反应。

4.对于正气虚弱,饮食甚少,脉象细弱,或有出血倾向,或曾并发过上消化道出血,有溃疡病、严重心脏病及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孕妇均忌用。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鬼疟,疝瘕,痈肿。


2.《名医别录》: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


3.《药性论》: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主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能泻水肿胀满


4.《日华子本草》:疗嗽、瘴疟。


5.《本草纲目》:治水饮痰澼,胁下痛。


6.《本草原始》:煎汁渍丝线,系痔易落,(并能)系瘤。


7.《汤液本草》:胡洽治痰癖、饮癖,用芫花甘遂大戟,加以大黄甘草,五物同煎,以相反主之,欲其大吐也。治之大略,水者,肺、肾、胃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而头,中而四肢,下而腰齐,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内而筋骨,脉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异,不可轻泻,当知病在何经、何脏,误用则害深,然大意泄湿。


8.《本草纲目》张仲景伤寒太阳证,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或利者,小青龙汤主之;若表已解,有时头痛出汗恶寒,心下有水气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咳者,十枣汤主之。盖小青龙治未发散表邪,使水气自毛窍而出,乃《内经》所谓开鬼门法也;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乃《内经》所谓洁净府,去陈?法也。芫花甘遂大戟之性,逐水泄湿,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真元也。陈言《三因方》以十枣汤药为末,用枣肉和丸,以治水气喘急浮肿之证,盖善变通者也。杨士瀛《直指方》云,破癖须用芫花,行水后便养胃可也。


9.《本草述》:芫花所治,在《本经》首言其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是其用在上焦以及中焦也。观《本经》于甘遂大戟,俱云苦寒,而兹物独言辛温,唯其气温,故不独去水气,并治寒毒寒痰。(此味)与大戟仿佛以致其用,但苦寒、辛温,不惟上下区分,即恐决逐与开散,似犹未可一视。第举言其能虚人元气,以水乃气所化,而气布于上焦也,是亦不可不致慎矣。


10.《本经逢原》:芫花,消痰饮水肿,故《本经》治咳逆咽肿,疝瘕痈毒,皆是痰湿内壅之象。


11.《本草求真》:芫花主治颇与大戟甘遂(同),皆能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然此味苦而辛,苦则内泄,辛则外搜,故凡水饮痰癖,皮肤胀满,喘急痛引胸胁,咳嗽,瘴疟,里外水闭,危迫殆甚者,用此,毒性至紧,无不立应。不似甘遂苦寒,止泄经隧水湿;大戟苦寒,止泄脏腑水湿;荛花与此气味虽属相同,而性较此多寒之有异耳。


12.张寿颐芫花气味,《本经》虽称辛温,然所主诸病,皆湿热痰水为虐。功用专在破泄积水,而非可以治脾肾虚寒之水肿,则辛虽能散,必非温燥之药,故《别录》改作微温。据吴普谓神农、黄帝:有毒;扁鹊、歧伯:苦;李氏:大寒云云,似以李氏当之之说为允。《本经》主咳逆上气,喉鸣及喘而短气,皆水饮停积上焦,气壅逆行,闭塞不降之症;咽肿亦热毒实痰,窒滞清窍,此等苦泄攻通猛将,均为湿热实闭,斩关夺门,冲锋陷阵,一击必中之利器,非为虚人设法可知。鬼疟,实即古之所谓瘴疟,故治宜泄导热毒,亦非其他诸疟之所可混投者也。疝瘕亦指湿热蕴结之一症,不可以概一切之疝气瘕聚。痈肿,则固专指阳发实热之疡患矣。《别录》谓消痰水、水肿,及五种水气之在五脏者,固皆以实证立论,仍是《本经》之义。喜唾乃饮积胸中,水气上溢,而口多涎沫耳。皮肤腰痛,亦指水气泛滥之一症。惟寒毒二字,当有讹误,此乃寒泄之药,非其所主,岂浅者以《本经》气味有温之一说,而姑妄言之耶?总之,《名医别录》虽集成于贞白居士之手,然六朝以降,传写屡经,亦难保无妄人羼杂之句,是当衡之以理,而必不可一味盲从者。肉毒是肉食之毒,食物得毒,固必泄之而毒始解。

按语备注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黄芫花,为同科植物河朔芫花的干燥花蕾。与芜花相似而略小,长约0.3~1厘米。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白色细绒毛。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亦同等使用。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