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泻水饮,破积聚。通二便。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痢痫,噎膈,癥瘕积聚,二便不通。
1.甘遂为逐水峻药,服后可峻泻,使体内水饮得以排除。《本草衍义•卷十一》云其“专于利水,攻决为用”。凡身面浮肿,大腹水肿及胸胁停饮正气未衰者可酌情使用,尤以大腹水肿为多用。可单味研末应用,复方每配伍逐水、行气、扶正之品。如《圣济总录•卷七十九》二气散,以本品配牵牛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十枣汤,以其配大戟、芫花为末,用补脾胃之大枣煎汤送服。若胸胁停饮,可与大戟、白芥子配伍,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控涎丹。若水饮与热邪互结而致的结胸证,可配伍大黄、芒硝,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大陷胸汤。
现代治疗肠梗阻而肠腔积液多者,以甘遂配大黄、厚朴、桃仁等,既逐肠腔积液,又增强泻下通积之力,如天津南开医院方甘遂通结汤(《中西医治疗急腹症》)。
2.甘遂尚能逐痰,治疗癫痫、癫狂之顽痰凝结者。张锡纯云:“痰亦水也,故其行痰之力倍于他药。”其所制定的荡痰加甘遂汤,治癫狂失心,顽痰凝结较甚者,以其配大黄、代赭石、半夏等(《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 《本草纲目•卷二十六•甘遂》转引《济生方》遂心丹,治风痰癫痫,用甘遂末入猪心内煨过,与朱砂为丸服。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入丸、散,0.5-1g。临床虽有用生甘遂者,但生品毒性较大,应用制甘遂为宜。
甘遂有效成分为一种醇溶性的树脂样物质,不溶于水,水煎泻水作用差,故人丸散为宜。古方大陷胸汤用大黄、芒硝汤送服甘遂末,十枣汤用枣汤送服甘遂、大戟、芫花粉末,控涎丹制丸服等,可见前人已认识到甘遂用粉末或入丸剂为好。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
1.甘遂等逐水药,药力峻猛,宜于腹水实证。凡病程较短,正气尚未过度消耗,饮食未减,而腹胀殊甚,腹水持续增长,尿少便秘,脉象有力者,可暂用攻逐,以缓其急,减轻病人痛苦,缩短病程。但必须衰其大半而止,切不可过剂,以免伤败元气,而致出现昏迷、出血之变。
2 . 腹水证不宜连续攻下。为了避免损伤正气,可运用补脾扶正药物交替服用。
3 .甘遂对消化道有较强的刺激性,服后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用枣汤送服或研末装胶囊吞服,可减轻反应。
4 . 对于正气虚弱,饮食甚少,脉象细弱,或有出血倾向,或曾并发过上消化道出血,有溃疡病、严重心脏病及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孕妇均忌用。本品与甘草相反。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
2.《别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
3.《药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
4.《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5.《本草衍义》:甘遂,今惟用连珠者,然《经》中不言。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入药须斟酌。
8.《本草经疏》:甘遂,其味苦,其气寒而有毒,善逐水。其主大腹者,即世所谓水蛊也。又主疝瘕腹满、面目浮肿及留饮,利水道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气肿满者,谓诸病皆从湿水所生,水去饮消湿除,是拔其本也。甘遂性阴毒,虽善下水除湿,然能耗损真气,亏竭津液。元气虚人,除伤寒水结胸不得不用外,其余水肿鼓胀,类多脾阴不足,土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泛滥,即刘河间云诸湿肿满属脾土,法应补脾实土,兼利小便。不此之图,而反用甘遂下之,是重虚其虚也。水既暂去,复肿必死矣。必察病属湿热,有饮有水,而元气尚壮之人,乃可一施耳,不然祸不旋踵矣。
9.《本草崇原》:土气不和则大腹,隧道不利则疝瘕。大腹则腹满,由于土不胜水,外则面目浮肿,内则留饮宿食,甘遂治之,泄土气也。为疝为瘕,则症坚积聚,甘遂破之,行隧道也。水道利则水气散,谷道利则宿积除,甘遂行水气而通宿积,故利水谷道。
10.《本草新编》:甘遂,破症坚积聚如神,退面目浮肿,祛胃中水结,尤能利水。此物逐水湿而功缓,牵牛逐水湿而功速,二味相配,则缓者不缓,而速者不速矣。然而甘遂亦不可轻用也,甘遂止能利真湿之病,不能利假湿之症。水自下而侵上者,湿之真者也,水自上而侵下者,湿之假者也。真湿可用甘遂以开其水道,假湿不可用甘遂以决其上游。真湿为水邪之实,假湿乃元气之虚,虚症而用实治之法,不犯虚虚之戒乎,故一决而旋亡也。
11.张寿颐:甘遂苦寒。攻水破血,力量颇与大戟相类。故《本经》、《别录》,主治腹满浮肿,下水、留饮,破症坚积聚,亦与大戟主治大同小异,但兼能消食,通利谷道,稍与大戟不同,则攻坚之力,殆尤为过之。所主疝瘕,盖以湿热壅结者言之,而寒气凝滞之症,非其所宜。《别录》又申之以热气肿满一句,则此之能泄水肿,皆以湿热实症言,而脾肾虚寒,以致水道不利诸症,误用此药,实为鸩毒,从可知矣。五水者,盖言五藏经脉中停留饮水气耳。


求道
畅读VIP

831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382

0

张庆军
原创投稿
畅读VIP

515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05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1202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612

0

茯苓
畅读VIP

417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