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内容

①病因学名词。指一种病邪。湿和热相结合的病邪。致病可分别引致脾胃、肝胆及下焦大肠、膀胱等脏腑或皮肤筋脉的病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②病证名。吴坤安于《伤寒指掌》卷四中描述此证:“脉濡细而数,发热身痛,小水短涩;或身目俱黄,属湿热。宜五苓散加生栀、黄柏茵陈秦艽。”

  • 张伯臾湿热病验案三则
    暑天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汤x×女29岁住院号:68/5574一诊1968年7月19日T40.1℃壮热无汗二天,微恶寒,头痛口干,胸闷,脉浮数,苔薄白而干。寒暑湿错杂之邪,蕴蒸气分,拟黄连香薷饮加味解表...

    求道

    畅读VIP

    405

    0

  • 李伯华:取类比象在皮肤病湿邪与除湿治法教学中的应用
    湿邪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导致皮肤病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相应的针对湿邪的治疗方法,也是中医皮肤病学教学和临床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现代中医皮肤病学的创立者赵炳南先生曾说过:“善治湿者,当可谓善治皮...

    求道

    518

    0

  • 滋肾清膀胱治愈产后膀胱显热(黄绳武)
    左某,女,30岁。初诊∶1983 年6月28日。主诉及病史;今年 4 月正常分娩后并发泌尿道感染,开始腰酸胀,随即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有灼热感,小便黄。产后月余月经来潮,每于经期上述症状加重。月经...

    求道

    畅读VIP

    762

    0

  • 王锡章宣化湿热方
    【组成及用法】栀子10克,黄连5克,法半夏10克,橘红9克,杏仁10克,白蔻壳6克,枳实9克,薏苡仁12克,竹茹9克,芦根15克,滑石15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主治】 湿热中阻,发热...

    求道

    畅读VIP

    440

    0

  • 时振声与赵绍琴的湿热治法及经方与时方治法对比
    一、经方治湿热之法摘要:《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有关湿热证治,《伤寒...

    求道

    畅读VIP

    469

    0

  • 时振声:仲景的治“湿热”六法(肖相如)
    《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有关湿热证治,《伤寒论》中内容虽较简略,但其...

    求道

    畅读VIP

    514

    0

  • 常用湿热方鉴别比较(孟繁甦 )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是水、火、气机的通道。若三焦功能失调,则气、血、水运行失调。肺居上焦,主气,主宣发肃降,气行则湿散,故开宣肺气,通调水道则可去水湿之...

    求道

    畅读VIP

    713

    0

  • 脾胃湿热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脾胃湿热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它是脾湿脏与胃燥腑相济共营烂谷运化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失调,导致脾湿与胃热交蒸的病理变化随着地球气候的转暖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药物的滥用,本病证已呈上升趋势,不仅东...

    求道

    畅读VIP

    552

    0

  • 脾胃湿热证治思路及用药经验
    脾胃湿热证为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随着地球气候的转暖、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药物的滥用,本病证已呈上升趋势,它可出现于各个系统的许多疾病,而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由于其病邪的特殊性,所以给临...

    求道

    畅读VIP

    690

    0

  • 湿热发烧
    冯某某。 女52岁。2004年4月4日就诊。 主诉发烧10天,经大医院输液,吃药6天还是每天中午后就发烧。 现在症见:畏寒发热,一身痛,胁胃涨,头痛,有胆囊切除史,大便干,厌油,舌苔厚腻黄,脉弦滑。 ...

    白术

    签约讲师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64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