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内容

伤寒论》全书10卷,22篇。六经病脉证并治是该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专门讨论急性外感热病——伤寒病的专著。张仲景吸取了《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分证法,以六经为纲,将病者的病状、脉候,根据其虚实表里寒热来划分为六个不同的病类。三阴三阳内连脏腑,外属经络,由于邪气强弱以及病人体质的不同,又有不传、直中、循经传、越经传以及合病、并病等不同情况,确立了伤寒病辩证的纲领。该书以条文的形式系统阐述了伤寒病不同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及立方用药规律,在诊断方面,强调四诊八纲的综合运用,对病者的病状脉候等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其疾病部位与病理。在治疗方面,依据其四诊八纲所得的资料以及病因病理认识,确定治疗大法,将汗下吐和温清补消八法灵活地运用于治疗过程之中,或单用,或同用,立法谨严,然后选方用药,用药80余种,其方剂多选药精当,配伍有度,主治明确,疗效显著,被后世为尊为“经方”。由于《伤寒论》的巨大成就,后世研究者很多,其注本约有成无已系(《注解伤寒论》),方、喻系(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钱塘二张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三大注本体系。历代包括日本等注释、发挥、方论、歌括、杂著等670余家,足见其影响之大。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 周岐隐与古本《伤寒论》
    浙江名医周利川(1897~1968年),字薇泉,号岐隐,鄞县(今宁波)人。家世业医,工诗善书,博学多通,勤于著述。精研仲景之学,多有建树,尤对古本伤寒用力颇深。问世有《伤寒六经分经表》、《伤寒汲古》等...

    求道

    畅读VIP

    50

    0

  • 《伤寒论》主要脉象主病归纳(刘德祝)
    在《伤寒论》中,仲景强调脉证并治,可见仲景对脉法的重视,现将仲景脉法及主病进行一些总结,由于时间及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很多,请大家多提意见,以期更一步完善。浮脉类(浮脉主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

    求道

    畅读VIP

    73

    0

  • 《伤寒论》中古方剂量换算
    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著。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近代用法,...

    求道

    畅读VIP

    158

    0

  • 高齐民论寒在骨髓与热在骨髓
    一、寒在骨髓《伤寒论》云:“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本条后后无方药治法。著名经方临床家吴棹仙先生立案治一病人:“病原酷暑出征,枕戈露卧,以致寒伤骨髓,热淫皮肤,法宜专煎附子以祛...

    求道

    畅读VIP

    169

    0

  • 关于《伤寒论》中的“日晡”
    关于《伤寒论》中的“日晡”,大多数医家及著作都笼统地解释为“下午申酉时分”,虽然时间上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概念却截然不同。    要了解“日晡”到底是哪一个时段,首先须了解各种不同的...

    求道

    畅读VIP

    332

    0

  • 娄绍昆——外感热病太阳病阶段表现复杂举例
    太阳病传不传入阳明,医生予先无法予料,也可能因许多无法予料的因素而陷入三阴,所以医生只能根据太阳病治疗,不然的话,更加被动。太阳病辛温解表时,医生予先予料到可能导致体温不降反而升高进入阳明病,病家就不...

    求道

    畅读VIP

    276

    0

  • 姜春华谈《伤寒论》的学习
    一、《傷寒論》的作者《傷寒論》一書,後漢張仲景著,仲景南陽人,比華佗稍晚,但《後漢書》、《三國志》有華佗傳而然仲景傳。《名醫傳》說張仲景曾官至長沙太守,但《後漢書》、《三國志》建安年間並沒有關於仲景當...

    求道

    畅读VIP

    348

    0

  • 裴永清:学好《伤寒论》的十三法
    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和应用,始自王叔和。自晋以降,继之者延至唐、宋、明、清及近代各大名家千余。其方法大抵包括整理、校勘、注释、驳谬、解惑、临床验证和发挥、方证研究等。 我吸取前人研究方法之经验,结合自...

    求道

    畅读VIP

    296

    0

  • 杜雨茂老先生谈《伤寒论》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应用范围《伤寒论》一书为中医学重要古典著作之一。该书问世以来,自西晋以迄近代,备受中外医界的推崇和重视,其不同时期流行的版本及注释阐发书计有四百余种之多,足证其影响之深远。该书虽以论述多种外感疾...

    求道

    畅读VIP

    820

    0

  • 仝小林:我们开的剂量和柯雪帆的研究差了5倍
    伤寒起病是研究伤寒的一大疑点,第二个疑点就是经方的剂量。伤寒方的特点就是药少而精,药专力宏。汪昂有一段解释非常有意思,他说“古人立方,分量多而药味寡,譬如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垒擒王矣。后世无前人之...

    求道

    畅读VIP

    836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