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恶心,是欲吐不吐,欲罢又不止的一种症状。《诸病源候论•恶心》谓:“心里淡淡然欲吐,名为恶心”。《景岳全书•杂证谟》云:“虽曰恶心,而实胃口之病,非心病也。”

 

恶心嗳气(噫)、干呕(哕)、呃逆呕吐等,均是脾胃病证的常见症状,临床应予鉴别,可参见有关各条论述。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胃寒恶心恶心或时兼胃痛,或不时泛恶清水、涎沫,得暖则感舒适,遇寒则诸症加重,且有食少,便溏,少气,困倦,舌淡,脉弱等症状。


胃热恶心恶心,或时兼胃脘灼痛,嘈杂吞酸口臭,且有溲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或滑。


胃阴虚恶心恶心,或兼剧烈呕吐,口渴欲饮,或饮水即吐,不能食,短气,困倦,舌红少苔,脉细数。


肝胃不和恶心恶心,或兼呕吐胸闷胁痛口苦咽干食欲不振,或妇女月经不调,舌苔薄黄,脉弦细。


伤食恶心恶心欲吐,嗳腐吞酸,恶闻食臭,胃脘胀满,不欲饮食,舌、脉往往正常。


鉴别分析


胃寒恶心与胃热恶心:二证一寒一热。胃寒者,或由素体中焦阳虚不足,或因过食寒凉而戕伤胃气,前者病程长而虚证明显,后者病程短而无明显虚象。恶心而常兼胃痛,胃阳不足,寒湿不化,故时泛清水、涎沫,遇寒则诸症加重,得暖则缓解。中阳不足者,则有食少,便溏,少气,困倦,舌淡,脉弱等中焦阳虚不足之症状。治当温中散寒降逆,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或吴茱萸汤加减。胃热恶心,或由素嗜膏粱厚味,里热内盛,或感冒暑热,外邪入里,以致胃热气逆恶心,遂有口臭吞酸,溲赤,便秘,苔黄,脉数等热证表现。治疗里热内盛恶心可用承气汤类加减,而暑热入里恶心可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胃阴虚恶心恶心常伴剧烈呕吐,或出现于剧烈呕吐之后,多由于热病后期,或经大手术后,胃阴严重不足,遂致剧烈恶心呕吐,不能饮食,甚至水入即吐,口渴、舌红、脉细数,一派胃阴不足之症状明显,治疗应养胃阴、降逆气,方用益胃汤橘皮竹茹汤加减。


肝胃不和恶心与伤食恶心:肝胃不和者,乃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所致,故必兼有胸闷胁痛口苦咽干,脉弦等肝气郁滞症状,治当疏肝和胃,方用柴平汤,或四逆散二陈汤加减。伤食恶心,乃暴食伤胃所致,致使胃气不降,上逆而为恶心,治当消食导滞,方用楂曲平胃散,或枳实导滞丸等方加减。


总之,”此证之因,则有寒、有食、有痰饮、有秽气、有火邪、有阴湿伤胃、或伤寒疟痢诸邪之在胃口者,皆得有之。若欲察之,但当察其虚实寒热,则尽之矣。盖实邪恶心者,邪去则止,其来速其去亦速。虚邪恶心者,必得胃气大复,其病方愈”(《景岳全书•杂证谟》)。

文献与评述

《丹溪心法•恶心》:“恶心有痰、有热、有虚,皆用生姜,随症佐药。……恶心,欲吐不吐,心中兀兀,如人畏舟船,宜大半夏汤,或小半夏茯苓汤,或理中汤加半夏亦可。又胃中有热恶心者,以二陈加生姜汁炒黄连、黄苓各一钱,最妙”。

 

《明医指掌》:“盖恶者,畏恶也,当作出声。恶心者,想见饮食即有畏恶之心也。若作善恶之恶,则词理不通矣”(引自《杂病广要》)。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