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述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


腹痛为临床常见的病证,各地皆有,四季皆可发生。


《内经》已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并提出腹痛的发生与脾胃大小肠等脏腑有关。《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论述颇详,并提出了虚证和实证的辨证要点,如谓:“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前条还明确指出了攻下后“黄苔”消退与否是验证肠胃积滞是否清除的标志。同时还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方剂,如治疗“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附子粳米汤,治疗“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的大建中汤等。《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首次将腹痛作为单独证候进行论述,并有急慢腹痛之论。《医学发明·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篇,明确提出了“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上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的治疗大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内科腹痛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学的许多疾病当中,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当这些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

腹内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并是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凡外邪人侵,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损伤,以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均可发生腹痛


1.外邪入侵

六淫外邪,侵入腹中,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因寒性收引,故寒邪外袭,最易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若伤于暑热,外感湿热,或寒邪不解,郁久化热,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气机阻滞,也可发为腹痛


2.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致寒湿内停等,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气机阻滞,而发生腹痛。如《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均可引起脏腑经络气血郁滞,引起腹痛。如《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人腹。”若气滞日久,还可致血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腹痛


4.瘀血内阻

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手术,血络受损,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或腹部脏腑经络疾病迁延不愈,久病人络,皆可导致瘀血内阻,而成腹痛。《血证论·瘀血》云:“瘀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瘀血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色黑。”


5.阳气虚弱

素体脾阳不足,或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内寒自生,渐至脾阳虚衰,气血不足,或肾阳素虚,或久病伤及肾阳,而致肾阳虚衰,均可致脏腑经络失养,阴寒内生,寒阻气滞而生腹痛。正如《诸病源候论·久腹痛》所说:“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


综上所述,腹痛的病因病机,不外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等六个方面,但其间常常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因为病,或相兼为病,病变复杂。如寒邪客久,郁而化热,可致热邪内结腹痛;气滞日久,可成血瘀腹痛等。腹痛的部位在腹部,脏腑病位或在脾,或在肠,或在气在血,或在经脉,需视具体病情而定,所在不一。形成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

症状

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范围可以较广,也可局限在大腹、胁腹、少腹,或小腹。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胀痛、冷痛、灼痛、绞痛、刺痛等,腹部外无胀大之形,腹壁按之柔软,可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其痛可呈持续性,亦可时缓时急,时作时止,或反复发作。疼痛的发作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起病或缓或急,病程有长有短,常伴有腹胀,嗳气,矢气,以及饮食、大便异常等脾胃症状。

诊断

1.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腹壁按之柔软,可有压痛,但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2.常伴有腹胀,矢气,以及饮食、大便的异常等脾胃症状。

3.起病多缓慢,腹痛的发作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

4.腹部X线、B超、结肠镜、大便常规等有关实验室检查有腹部相关脏腑的异常。能排除外科、妇科腹痛,以及其他内科病证中出现的腹痛症状。

治疗

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

腹痛拘急冷痛,疼痛暴作,痛无间断,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则痛减者,为寒痛;腹痛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则痛增,得食痛减者,为虚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疼痛持续不减,得食则甚者,为实痛。


2.辨在气在血

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暖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为气滞痛;腹部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者,为血瘀痛。


3.辨急缓

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明显,因外邪入侵,饮食所伤而致者,属急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痛势不甚,多由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致者,属慢性腹痛


4.辨部位

诊断腹痛,辨其发生在哪一位置往往不难,辨证时主要应明确与脏腑的关系。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胁腹、少腹疼痛,多为厥阴肝经及大肠受病;小腹疼痛,多为肾、膀胱病变;绕脐疼痛,多属虫病。


治疗原则


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腹痛以“通”为治疗大法,系据腹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病理生理而制定的。肠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肠腑病变而用通利,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腑气得通,腹痛自止。但通常所说的治疗腹痛的通法,属广义的“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是在辨明寒热虚实而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辅以理气、活血、通阳等疏导之法,标本兼治。如《景岳全书·心腹痛》曰:“凡治心腹痛证,古云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此以闭结坚实者为言。若腹无坚满,痛无结聚,则此说不可用也。其有因虚而作痛者,则此说更如冰炭。”《医学真传·腹痛》谓:“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凋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分证论治


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方中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气上逆者,用附于粳米汤温中降逆;若腹中冷痛,周身疼痛,内外皆寒者,用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若少腹拘急冷痛,寒滞肝脉者,用暖肝煎暖肝散寒;若腹痛拘急,大便不通,寒实积聚者,用大黄附子汤以泻寒积;若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用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湿热积滞

症状: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得热痛增,遇冷则减,胸闷不舒,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

方中大黄苦寒泄热,攻下燥屎;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四味相合,有峻下热结之功。本方适宜热结肠中,或热偏盛者。若燥结不甚,大便溏滞不爽,苔黄腻,湿象较显者,可去芒硝,加栀子黄芩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若少阳阳明合病,两胁胀痛,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若兼食积者,可加莱菔子山楂以消食导滞;病程迁延者,可加桃仁赤芍以活血化瘀。


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胀痛,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多有伤食史。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

方中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白术茯苓健脾和胃。尚可加木香莱菔子槟榔以助消食理气之力。若食滞较轻,脘腹胀闷者,可用保和丸消食化滞。若食积较重,也可用枳实导滞丸保和丸化裁。


气机郁滞

症状:脘腹疼痛胀满不舒,痛引两胁,时聚时散,攻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若气滞较重,胁肋胀痛者,加川栋子、郁金以助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若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川栋子以理气散结止痛;若腹痛肠鸣,气滞腹泻者,可用痛泻要方以疏肝调脾,理气止痛;若少腹绞痛,阴囊寒疝者,可用天台乌药散以暖肝温经,理气止痛;肠胃气滞,腹胀肠鸣较著,矢气即减者,可甩四逆散合五磨饮子疏肝理气降气,调中止痛。


瘀血阻滞

症状:腹痛如锥如刺,痛势较剧,腹内或有结块,痛处固定而拒按,经久不愈,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等养血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小茴、肉桂干姜温经止痛。若瘀热互结者,可去肉桂干姜,加丹参赤芍丹皮等化瘀清热;若腹痛气滞明显者,加香附柴胡以行气解郁;若腹部术后作痛,可加泽兰红花三棱莪术,并合用四逆散以增破气化瘀之力;若跌仆损伤作痛,可加丹参王不留行,或吞服三七粉、云南白药以活血化瘀;若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色黑,属下焦蓄血者,可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腑泄热。


中虚脏寒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佳,大便溏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

方中桂枝饴糖生姜大枣温中补虚,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尚可加黄芪茯苓人参白术等助益气健脾之力,加吴茱萸、千姜、川椒、乌药等助散寒理气之功;若产后或失血后,证见血虚者,可加当归养血止痛;食少,饭后腹胀者,可加谷麦芽鸡内金健胃消食;大便溏薄者,可加芡实山药健脾止泻;若寒偏重,·症见形寒肢冷,肠鸣便稀,手足不温者,则用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止痛;腰酸膝软,夜尿增多者,加补骨脂肉桂温补肾阳;若腹中大寒痛,呕吐肢冷者可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

转归预后

腹痛的转归及预后决定于其所属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一般来说体质好,病程短,正气尚足者预后良好;体质较差,病程较长,正气不足者预后较差;身体日渐消瘦,正气日衰者难治。若腹痛急暴,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为虚脱之象,如不及时抢救则危殆立至。

结语

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腹痛病位在腹,诊断时应注意与胃痛,尤其是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等相鉴别。腹痛有大腹、胁腹、少腹、小腹之分,病变涉及脾、大小肠、肝胆、肾、膀胱等多脏腑,并涉及多经脉,在辨证时应综合考虑。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不得认为“通”即是单纯攻下。

文献摘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溜,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其后。”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寿世保元·腹痛》:“治之皆当辨其寒热虚实,随其所得之证施治。若外邪者散之,内积者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泄则调之,闭则通之,血则消之,气则顺之,虫则迫之,积则消之,加以健理脾胃,调养气血,斯治之要也。”


《景岳全书·心腹痛》:“痛有虚实,凡三焦痛证,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其有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都暴痛者,多有前三证;渐痛者,多由后四证。……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共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

  • 胡世平:泄责太阳太阴病,经时结合疗效显著
    张某,女,时年53岁,于2022年07月27日首诊。  【发病过程】  患者以“腹痛间作半年”就诊,平素易受凉感冒,受凉后出现怕风、汗出、鼻塞、流涕。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反复中下腹部阵发性腹...

    求道

    畅读VIP

    280

    0

  • 腹痛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气滞案(朱秉宜)
    刘某,女,16岁,学生。      初诊(2009年8月29日):便秘腹泻交替伴腹痛2年余。刻下:大便稀溏日3-4次,无脓血便,左小腹隐痛。舌淡苔薄,脉细弦。       预约钡灌肠检查(番泻叶20克...

    求道

    畅读VIP

    297

    0

  • 一针疗法治疗急腹痛
    胆囊【位置】在阳陵泉下1寸左右之压痛明显处取穴。【针法】毫针针刺法。穴位常规消毒,快速进针,针深1~1.5寸,得气后加大旋转幅度及频率。本穴针感以明显酸、麻、胀为常见,针感强烈者止痛效果非常明显。得气...

    求道

    畅读VIP

    313

    0

  • 一针疗法治疗腹痛
    门金【位置】在第2跖骨与第3跖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即在胃经之陷谷穴后骨前陷中。【针法】用毫针贴骨进针,直刺2寸左右,行雀啄提插手法,嘱患者深呼吸,并同时揉摩腹部,直至腹痛消失,再留针30分钟,每5分钟...

    求道

    畅读VIP

    306

    0

  • 腹痛案(史仁杰)
    患者张某,男,24岁,2023年8月24日初诊。  初诊(2023年8月24日):患者小腹及会阴部隐痛不适8月余,久坐及熬夜后易作。辅助检查:腹部超声示前列腺增大、前列腺囊肿。体格检查:舌淡略胖,苔薄...

    求道

    畅读VIP

    293

    0

  • 蔡柏:小建中汤治疗腹痛案
    陈某,女,时年16岁,2020年12月16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1年余前始觉上腹部隐隐作痛,曾服西药治疗缓解,但常反复发作,1月前因学习紧张自感压力大,难以入睡,焦虑,胃脘部疼痛加重,呈拘急...

    求道

    畅读VIP

    325

    0

  • 五位国医大师治腹痛的经验方
    肚子痛,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这种情况,有些人因为吃坏东西、受风寒等,也许过不了多久就恢复了,也有些患者可能是因为脏腑病变导致的,情况就会严重些,多半不会短时间内恢复,便要求医问药。现将刘志明等5位国医大师...

    求道

    畅读VIP

    378

    0

  • 周天寒:治疗急腹症经验
    医案一:急性胆囊炎案 蔡某某,女,时年42岁, 1975年4月16日初诊。素有上腹部疼痛史,多在夜间发作,劳累或吃油腻食物诱发。曾多次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建议手术治疗,因畏惧开刀,未同...

    求道

    畅读VIP

    380

    0

  • 幼女腹痛案(徐守愚)
    剡北沙园   张简斋(与名医重名)女 腹痛 治略二七幼女,伶俐非常,父母极其钟爱,自月前其母急病而亡,日夜啼哭,悲哀太过,不自知焉。近日忽尔腹中大痛,着于一处,手不停按。其痛虽甚,...

    白术

    签约讲师

    特约撰稿

    畅读VIP

    364

    0

  • 傅应昌:清胃热通腑实,白虎止痛获良效
    黄某,男,时年45岁,2021年9月15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上腹疼痛反复发作1月余,先后用过雷尼替丁、三九胃泰等治疗,近几日来疼痛加剧,用上述药物治疗无效而来门诊。  【首诊证候】  主诉...

    求道

    畅读VIP

    341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