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Gāo Liánɡ Jiānɡ

别名

膏凉姜(《本草经集注》),良姜(《局方》),蛮姜、佛手根(《履巉岩本草》),小良姜(《中药志》),海良姜(《药材学》)。

来源及植物形态

高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台湾等地。


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采制

夏末、秋初挖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茎、叶、须根及鳞片,洗净,切成小段晒干。


炮制:拣净杂质,水洗,稍浸,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纲目》:"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药用者。"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①《别录》:"大温。"

②《本草拾遗》:"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⑦《本草新编》:"入心与膻中、脾、胃四经。"

功能主治

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嗝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高良姜功擅温散脾胃寒邪而止痛、止呕、止泻,治疗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之证,可单味应用或配伍干姜肉桂等辛热之品。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二姜丸,治脘腹冷痛,高良姜炮姜同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高良姜汤,治卒心腹绞痛如刺,本品与肉桂心、当归等同用。若寒凝而肝气郁滞者,可与香附配伍,即《良方集腋良附丸。本品亦可治疗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配伍。杨士瀛云:“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临床常用于反胃吐食,属胃中无火者。


《名医别录》高良姜“主霍乱”,《本草拾遗》云其“止痢”,凡饮食生冷,或中寒湿盛之泻痢,均可应用。若吐泻急剧,脾肾阳衰者,须与附子肉桂等温阳药同用。老年虚寒久泻,《本草汇言•卷二》以高良姜补骨脂入理中汤内用之。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注意:阴虚有热者禁服。

本草经疏•卷九》:“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法咸忌之。”

各家论述

1.《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2.《药性论》:"治腰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3.《本草拾遗》:"下气,益声。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


4.《日华子本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


5.《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6.《珍珠囊》:"温通脾胃。"


7.《滇南本草》:"治胃气疼,肚腹疼痛。"


8.《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癣,除瘴疟。"


9.杨土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


10.《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窟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叶正华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与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钱。热者,与黑山栀、川黄连白芍药同用五六分,于清火药中,取其辛温下气、止痛。若治脾胃虚寒之证,须与参、耆、半、术同行尤善,单用多用,辛热走散,必耗冲和之气也。"


11.《本草新编》:"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


12.《本经逢原》:"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须同茴香用之。产后下焦虚寒。瘀血不行,小腹结痛者加用之。"


13.《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14.《本草正义》:"良姜大辛大温,洁古谓辛热纯阳,故专主中宫真寒重症;《别录》独以治胃冷气逆,霍乱腹痛者,正以霍乱皆中气大寒,忽然暴仆,俄顷之间,胸腹绞痛,上吐下泻,即四肢冰冷,面唇舌色淡白如纸,脉伏不见,冷汗如油,大肉陡削。良由盛暑之时,乘凉饮冷,汩没真阳,致中气暴绝,见症如是之剧,甚者一、二时即已告毙,此非大剂温热,万不能挽回垂绝之元阳。姜、附、吴萸、良姜、荜茇之属,均为此症必须要药。惟近贤王孟英、陆九芝两家,所论霍乱,皆主湿热而言,且谓肢冷脉伏,即是热深厥深之候,万万不可用四逆法者,此则当时见症之不同,盖亦天时人事之变迁,固自有不可一概论者。此当以舌苔之魄白与黄腻辨之,而所泻所吐之物,一则清澈如水,一则秽气恶浊,亦必确乎有凭,固不患临症时之无所适从者也。""减器言止痢者,当以虚寒滑利言之,必非涅热积滞肠澼可知。甄权谓治腹内久冷气痛,大明谓治转筋、泻痢,则即真寒之霍乱转筋也。又谓治反胃,则胃中无火,食入反出之朝食暮吐,完谷清澈者也。苏颂谓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亦胃寒之症。濒湖谓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痹、除瘴疟,皆以阴霾填塞者言。而胃燥津枯之噎膈湿热秽蚀之瘴疟,非可一概论矣。"


15.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


16.《本草求原》:"治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


17.《广东中药》:"治寒疝湿痹。"

按语备注

红豆蔻:始见于唐《药性本草》,又名红蔻。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Willd.的果实,性味辛温,归脾、胃经,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用于寒湿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不欲饮食;亦可研末掺牙,治疗风寒牙痛。用量3~6g,入汤剂,生用。阴虚有热者忌用。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