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Fù Zǐ

别名

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明附片、刁附、川附子。

来源及植物形态

附子,始载于《本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1ii Debx. 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


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1ii Debx.

采制

夏至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泥土,称为泥附子,按大小分别加工:


①盐附子

选取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


②黑顺片

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液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冼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


③白附片

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


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净,置锅内与甘草、黑豆加水同煮透,至切开后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去甘草、黑豆,刮去皮,切为两瓣,置锅内加水煮约2小时,取出,晒晾,反复闷润数次,润透后切片,晒干。(每盐附子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炮附片:取盐附子洗净,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脐,切片,再加水泡至口尝稍有麻竦感为度,取出,用姜汤浸1~3天,然后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锅内用武火急炒至烟起,微鼓裂为度,取出放凉。


①《雷公炮炙论》:"凡修事(附子),子文武火中炮令皴坼,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微细,劈破,于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于中一宿,至明取出焙干用。夫欲炮者,灰火勿用杂木火,只用柳木最妙。若阴制使,即生去尖皮底了,薄切,用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然后漉出,于日中晒干用。……每十两,用生乌豆五两,东流水六升。"


②《纲目》:"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者,须如阴制之法,去皮脐入药;熟用者,以水浸过,炮令发坼,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黄,去火毒入药。又法:每一个用甘草二钱,盐水、姜汁、童尿各半盏,同煮热,出火毒一夜,用之则毒去也。"


③《本草备要》:"水浸面裹煨令发坼,乘热切片炒黄,去火毒。"

性味归经

性味:辛甘,热,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温。"

③《别录》:"甘,大热,有大毒。"

④《本草正》:"腌者大咸,性大热,有毒。"


归经:入心、脾、肾经。

《汤液本草》:"入三焦命门。"

②《本草经疏》:"入手厥阴、命门、手少阳,兼入足少阴、太阴经,亦可入足太阳。"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

④《本草再新》:"入心、肝、肾三经。"

功能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附子辛热纯阳,上能助心阳以通脉,下能温肾阳以益火,力能挽回散失之元阳,为治疗亡阳证之主药。凡症见汗出清冷,呼吸气微,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之亡阳重症,可用之以回阳救逆。临床常与干姜甘草配伍,即《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四逆汤。前人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非谓附子药性不热,实指姜、附相伍,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且附子干姜甘草同煎,又可降低附子的毒性。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须与大补元气之人参同用,以回阳益气固脱,即《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九》参附汤。现代研究证实,本品具有强心作用,故用于休克心力衰竭,有较好疗效。有的以附子为主制成注射剂,便于急救应用。


2.附子善能补火助阳,广泛用于各种慢性病阳衰之证,无论肾阳脾阳、心阳诸虚证,均可随证应用。肾阳不足,见肢冷畏寒腰痠脚弱,阳痿尿频,咳喘等,均可以附子为主药,配伍肉桂熟地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右归丸脾阳不振,见脘腹冷痛,呕吐下利,附子可温脾阳,散阴寒,常与人参干姜白术等益气健脾温中之品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附子理中丸


若阳虚寒盛,水气不化,形成水肿附子能温脾、肾之阳,助气化而行水湿,常与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之品配伍,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真武汤。若心阳衰弱,见心悸气短,胸痹心痛,用附子以温心阳,常配人参桂枝。此外,卫阳虚易自汗者,配黄芪桂枝;阳虚之体,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身倦欲卧,舌苔水滑,脉沉者,可与麻黄细辛同用。总之,附子能通行十二经,温一身之阳,凡阳虚之证,均可适用。


3.附子辛热温通,能温经散寒,除湿止痛,善于治疗寒湿侵于经络,周身骨节疼痛之痹证。张元素云:“附子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甘草附子汤,治疗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可屈伸,即附子白术同用,并配伍桂枝甘草


4.附子逐阴寒,通经络,散寒结,可用于寒性阴疽,漫肿不溃,或溃久不敛。用之可消可溃,溃久不敛者可温阳敛疮。常与党参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药配伍。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3-9g(炮制品),回阳救逆可用18-30g;或入丸、散。入汤剂应先煎30 ~60分钟。


关于附子的用量,有的主张用大剂量,重用至100g以上,有的主张用小剂量,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对此,个体差异是应该注意的,由于人的禀赋不同,有的即使用小剂量,也可引起中毒;有的人耐受力较强,剂量稍大,亦无不良反应。又,地域不同,地理气候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应用附子的剂量也不同。如川、广一带有以附子煨肉作菜肴的习惯,附子的用量就偏大。所以附子用量的大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应片面强调大剂量或小剂量。附子经过久煎,其毒性成分乌头碱水解为乌头胺等,乌头胺等的毒性仅有原生物碱的1/4000 ~ 1/2000,毒性大减,而强心作用不变。故应用附子,尤其是应用大剂量时,应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切成薄片盖在患处或穴位上,用艾炷炙之。外用多用生品。


注意:

1.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忌用。《本草汇言》云:“若病阴虚内热或阳极似阴之证,误用之祸不旋踵”。对于热深厥深,阳极似阴之证,若误为寒证,用大热之附子,必致助火伤阴,产生不良后果。

附子辛热有毒,《名医别录》谓其 “堕胎为百药长”。故孕妇忌用,历来为医家所重视。然而《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治妇人怀孕六七月,腹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冷如风吹的感觉),用附子汤治之。古今医家运用此法治愈怀孕后子脏虚寒而致腹胀、腹痛腹冷者并非鲜见,《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亦有验案介绍。张锡纯云:“附子原有殒胎之说,此证服附子如此之多,而胎固然无恙,诚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当 然,必须辨证正确,确属虚寒者方可用之。

2.附子因使用不当而引起中毒者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剂量过大、煎煮时间过短及机体对药物敏感等有关。中毒症状,见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干,四肢及全身发麻,脉搏减缓,呼吸困难,手足搐搦,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紊乱,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或窦性心律伴以多源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和窦房停搏。临床应用大量阿托品可减轻症状,使心电图恢复正常。利多卡因可显著降低动物乌头碱中毒的死亡率。中药甘草干姜绿豆可减低附子毒性。

各家论述

1.《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2.《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3.《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4.《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5.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6.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7.《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8.《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9.《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10.张元素:"附子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是也。"


11.《汤液本草》:"附子,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味辛太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


12.朱震亨:"气虚热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衍义》论附子有五等,同为一物,以其形命名而为用,至哉言矣,然犹未明也。仲景八味丸附子为少阴向导,其补自是地黄为主,后世因以附子为补药误矣。附子之性走而不守,但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可致远尔。"


13.《伤寒蕴要》:"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14.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15.《本草蒙筌》:"天雄,其气亲上,补上焦阳虚;附子,其气亲下,补下焦阳虚;乌头,守而不移,居乎中者也;侧子,其气轻扬,宜其发四肢、充皮毛,为治风疹之神妙也;乌喙,共气锋锐,宜共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也。"


16.《纲目》:"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用川乌头。一云,凡人中风,不可先用风药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也。又凡用乌、附药,并宜冷服者,热因寒用也。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饮,下咽之后,冷体既消,挑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共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张仲景治寒疝内结,用蜜煎乌头;《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之,咽汁;朱丹溪疝气,用乌头、栀子,并热团寒用也。""乌、附毒药,非危病不可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沦也。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


17.《本草正》:"附子,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18.《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侯,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19.《本草经读》:"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着于下焦筋骨也。癥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滞于中也。考《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意也。""误药大汗不止为亡阳,仲景用四逆汤真武汤等法以迎之。吐利厥冷为亡阳,仲景用通脉四逆汤、姜附汤以救之。且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阴而热已;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合苦甘之芍、草而补虚,合苦淡之苓、芍而温固。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辛燥以祛除风湿也;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辛润以温补水脏也;若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加入尿猪胆汁,则取西方秋收之气,保复元阳,则有大封大固之妙矣。"


20.《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但生者尤烈,如其群阴用事,汩没真阳,地加于天;仓猝暴症之肢冷肤清,脉微欲绝,或上吐下泻,澄澈不臭者,非生用不为功。而其他寒症之尚可缓缓图功者,则皆宜熟用较为驯良。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是盐制之药,而又浸之水中,去净咸味,实则辛温气味,既一制于盐之咸,复再制于水之浸,久久炮制,真性几于尽失,故用明附片者,必以干姜、吴萸等相助为现,方有功用,独以钱许,其力甚缓。寿颐尝于临症之余,实地体验,附片二钱,尚不如桂枝三、五分之易于桴应,盖真性久已淘汰,所存者寡矣。是以苟遇大症,非用至一、二钱,不能有效,甚者必三、五钱,非敢孟浪从事,实缘物理之真,自有非此不可之势。若用生附,或兼用乌头、草乌,终嫌毒气太烈,非敢操必胜之券矣。"


21.《本草衍义》:乌头、乌喙、天雄、附子侧子凡五等,皆一物也,止以大小、长短、似象而名之。后世补虚寒,则须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圆大及半两以上者,其力全,不僭。风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热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此用乌头、附子之大略如此。余三等则量其材而用之。

按语备注

附子,辛热雄烈,温阳散寒之功颇著,为治疗阳虚诸证及痛证属寒盛者之要药,尤能救治亡阳重症,拯生命于垂危。应用附子,以脉象微细或沉迟,舌质淡胖、苔白滑腻,口淡不渴,肢冷畏寒,腰膝痠冷,大便清泄,小便清长为指征。只要辨证确切,用之每获良效。


附子的配伍应用,除常与肉桂干姜甘草白术人参黄芪等温阳益气药配伍外,亦可与寒凉药配伍。如与大黄配伍,为温下之剂,适用于虚寒便秘;与苦降之黄连配伍,适用于脘痞而见阳虚者;与退黄之茵陈配伍,适用于寒湿阴黄;与清肝之龙胆草配伍,适用于肝胆湿热虽盛而脾阳已虚之证;与养血止血之地黄配伍,适用于阳虚失血。再如温热病邪热虽盛而心阳已衰者,可在清热养阴剂中加用附子,可防虚脱之虞。可见附子之用,贵在知常达变,病有寒热错杂者,可寒热相配,扩大其用途。


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上略有差异,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皆有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经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肤破损者则不宜应用。

  • 从姜春华用附子之经验再谈对火神派的思考(李寅)
    自火神派倡行以来,民间(互联网上)争论多,专业期刊上质疑少,尤其是众多名家赞赏有加,如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2月17日所登何绍奇先生《火神郑钦安》。大有火神派一统江湖之势。缺少了最基本的讨论、争论、质...

    求道

    畅读VIP

    62

    0

  • 张伯臾教授以附子巧伍他药救治疑难病证
    (一)附子伍人参、大黄、瓜蒌为主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重症、危症,按其病状,有痛梗死属真心痛,无痛梗死属厥脱证。张老从详察本病发现:不论有无心痛,大凡见症皆有神倦、肢冷、汗出。由此认定,本...

    求道

    畅读VIP

    70

    0

  • 刘炳凡巧用附子治失音
    刘炳凡研究员,行医六十余年,学识俱富,临床辨证丝丝入扣,处方用药圆机活法。对附子一味,运用甚多,颇有心得。寒客会厌致失音者,也多以附子治之,每获良效,介绍如下:一、病因病机此类失音,多因风寒外袭,内客...

    求道

    畅读VIP

    64

    0

  • 金希聪《危症难病倚附子十二咏》
    其一当今论附问谁公,噩噩陈言袭旧风。献可一家言肾气,长沙双向寓天功。欲除上下千年弊,须识阴阳两极通。无限春光红杏圃,几时更看九州同。其二附子泻心四逆汤,一寒一热有文章。不同场合不同效,相反关键相反方。...

    求道

    畅读VIP

    64

    0

  • 围“炉”夜话之温潜法(邝继盛)
    张某,男,42岁,湛江市徐闻县人,笔者时于徐闻县中医院帮扶,患者经朋友介绍于2022年10月17日前来求诊。刻下症见:双目黧黑、乏神,自诉腰部酸胀,觉腿脚乏力(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长期失眠(因工...

    求道

    畅读VIP

    112

    0

  • 龚士澄:张景岳的人参、熟地、附子和大黄
    张景岳《本草正》对三百多味常用中药,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作了筛选和阐发,各审其阴阳寒热温平及升降浮沉之性味,并举例推崇四味具有代表性的药物。即:人参为补气药之纲维,熟地黄为补精血药之纲维,附子为温里回阳...

    求道

    畅读VIP

    105

    0

  • 张云鹏教授临床应用附子举隅(孙丹萍)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味辛甘,大热,有毒,性燥刚烈,入心脾肾经,具有温阳补火,散寒除湿之功。“《本草正义》云:“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

    求道

    畅读VIP

    115

    0

  • 张琪运用附子经验(孙元莹 志超编)
    附 子 ,是 临 床 治 疗 各 种 急 慢 性 病 的 良药 , 明 代 杰 出医药学 家张 景 岳 谓 “夫 人 参 ,熟 地 , 附 子 ,大 黄 实 乃 药中之 四维 ,人 参 ,熟 地者 治...

    求道

    畅读VIP

    127

    0

  • 附子亲试记 后续
    ​吃完以后长了一嘴的口腔溃疡​上面(嘴唇)两个 下面一个​舌下一个​为什么会这样呢​满则溢 盈则亏​水性向下 水满了就会向下面流​火性炎上 火满了就会往上面冒​所以起口腔溃疡​而且 如果下焦阴寒堵塞经...

    云苓

    原创投稿

    畅读VIP

    114

    0

  • 附子亲试记
    倪师指出 生附子去里寒 炮附子主表寒 可是很少有人敢用生附子​肉桂气味俱厚而附子味厚气薄​我尝过了肉桂 还没试过附子​生附子入煎剂 还久煎 那不就成熟附子了嘛 为什么会避之如虎狼?​下午2:50起 口...

    云苓

    原创投稿

    畅读VIP

    158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