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释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生津。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
1.中气即脾胃之气。脾气不足,常可导致身倦肢乏食少等症,党参味甘性平,不燥不腻,善补中气,治中气不足证每多选用。并常与白术配伍,以加强健脾益气之功。若再加炒枳实、炒山楂、炒麦芽、陈皮等药,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85年版)健脾丸,有健脾开胃之功,可治脾胃虚弱,食滞胀满,纳少便溏等症。亦可代人参与茯苓、炒白术、炙甘草同用,组成健脾益气的基本方,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85年版)四君子丸,加减应用,治疗中气亏虚所致诸症。若治气虚清阳下陷而见久泻脱肛或其他脏器脱垂者,又常以本品与黄芪、升麻、枳壳、白术等配用,有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2.肺主气司呼吸,喉为肺之门户而主发音,肺气亏虚则致咳喘气短、声音低微等症,且动则加重。本品甘平入肺而不燥,善补益肺气,故常代人参与黄芪、五味子、紫菀、桑白皮等同用,治肺气亏虚诸症,有补肺益气、止咳平喘之效。
3.久病或邪热均可导致气阴两伤,而见口渴气短等症。党参味甘性平,通过补气,又能生津,可代人参与麦冬、五味子等养阴益气生津之品同用,治上证属轻者有效。
4.气能生血,气足则血旺。党参通过补气还能养血,用治血虚常与当归、熟地、制何首乌等养血之品同用;用治气血双亏可与补气的白术、甘草,补血的当归、白芍等药同用,如八珍丸。
此外,因党参补气生津养血,药性平和,故临证遇有邪实正虚之证,又常以之与相应的祛邪药同用,有扶正祛邪之效。如与当归、大黄、芒硝等补益攻下药同用,可治里实正虚之证;与紫苏、前胡、制半夏、桔梗等解表化痰止咳药同用,如参苏丸,有疏风散寒、祛痰止咳之功,可治体弱感冒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等症。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清肺。"
2.《本草从新》:"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
3.《纲目拾遗》:"治肺虚,益肺气。"
4.《本经逢原》:"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
5.《得配本草》:"上党参,得黄耆实卫,配石莲止痢,君当归活血,佐枣仁补心。补肺蜜拌蒸熟;补脾恐其气滞,加桑皮效分,或加广皮亦可。"
6.《本草正义》:"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且较诸辽参之力量厚重,而少偏于阴柔,高丽参之气味雄壮,而微嫌于刚烈者,尤为得中和之正,宜乎五脏交受其养,而无往不宜也。特力量较为薄弱,不能持久,凡病后元虚,每服二、三钱,止足振动其一日之神气,则信乎和平中正之规模,亦有不耐悠久者。然补助中州而润泽四隅,故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参,无不可以潞党参当之,即凡百证治之应用人参者,亦无不可以潞党参投之。
按语备注
1.古时桔梗科党参与五加科人参名实相混,对此,近代医药学家争议颇大,一种意见认为,古代上党所产人参之正品是五加科人参,而假人参古已有之,此乃古上党五加科人参资源匮乏、历史条件的限制等多方面原因所致。在假人参中,以桔梗科植物为多,如荠苨、桔梗、沙参等,党参可能亦在其中,但未能辨识。迨至明清,由于上党地区五加科人参资源枯竭,桔梗科党参即大量冒充五加科人参流入市场,应用于临床,才使人们对其性能有了正确的认识。清代康熙年间《本经逢原》首云:“上党人参”与五加科人参功效相异,随后《本草从新》正式以党参之名与人参分条收入,并详述其性能主治。一则承袭张锡纯、曹炳章等“古所用之人参,皆出于上党,即今之党参”之说,或提出东汉人参即今之桔梗科党参,从南朝梁代始桔梗科党参与五加科人参混用,直至明清才逐渐将二者加以区分,清《本经逢原》在人参条文中首云“上党人参”,党参之名即从此简化而来,《本草从新》遂别立党参专条。或提出宋代以前之人参多半是桔梗科党参,而真人参(即五加科人参)始见于宋苏颂《图经本草》。由此可知,对桔梗科党参与五加科人参功效相异、非为一物的正确认识,成熟于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对此,《本经逢原》与《本草从新》等本草书中关于人参、党参的文献记载可证,并已被当代大多数医药学家所确认。桔梗科党参之所以能冒充人参,大概因其功能与人参相似有关。至于汉代上党产不产五加科人参,上党所产桔梗科党参究竟从何时起充作五加科人参,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2.《本草正义》云:“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参,无不可以潞党参当之,即凡百证治之应用人参者,亦无不可以潞党参投之。”但党参力缓,若治一般气血亏虚证,可代人参,并适当加大用量;若治气虚欲脱证,则不宜用党参代人参。


求道
畅读VIP

107

0


求道
畅读VIP

411

0

四君人参

841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2475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