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Wǔ Wèi Zǐ

别名

菋、荎蕏(《尔雄》),玄及(《吴普本草》),会及(《别录》),五梅子(《辽宁主要药材》)。

释名

新修本草》云:“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本经》但云味酸,当以木为五行之先也。”

来源及植物形态

五味子,始载于《本经》。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北五味子为传统使用的正品。主产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

采制

霜降后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摘,拣去果枝及杂质,晒干;贮藏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虫蛀。


五味子:筛净灰屑,除去杂质,置蒸笼内蒸透,取出晒干。


五味子:取拣净的五味子,加黄酒拌匀,置罐内,密闭,隔水蒸之,待酒吸尽,取出,晒干。此外尚有用蜜蒸、醋蒸者,方法与酒蒸同(五味子每100斤用黄酒20斤,或用蜂蜜30斤,或用米醋15斤)。


雷公炮炙论》:"凡用(五味子)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巳至申,却以浆浸二宿,焙干用。"

性味归经

性味:酸,温。

①《本经》:"味酸,温。"

②《别录》:"无毒。"

③《唐本草》:"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

《长沙药解》:"味酸微苦咸,气涩。"


归经:入肺、肾经,

《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②《纲目》:"入肝、心。"

功能主治

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


1.本品味酸收敛,温润滋阴,入肺肾二经,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以止嗽定喘,故适用于肺虚久咳及肺肾两虚的虚喘久嗽。如《本草纲目•卷十八•五味子》引 《卫生家宝方》五味子丸,即以本品与罂粟壳并用治肺虚咳嗽日久不已;《医宗己任编》都气丸,以之与六味地黄丸配伍治肾虚喘促;现代临证每以本品配伍人参蛤蚧治肺肾不足之虚喘久嗽。若治肺寒咳嗽,可用本品同宣肺散寒的麻黄细辛配合,一散一收,有相反相成,定喘止嗽之效,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小青龙汤


2.本品味酸,既可生津止渴,又能收敛止汗,兼有一定的补气作用。故适用于津伤口渴、自汗盗汗诸症。《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生脉散,治热伤气阴,心悸脉虚,口渴多汗之证,即以本品与人参、麦门冬并用;《普济本事方•卷五》黄芪汤方,即以之与黄芪生地、麦门冬、天花粉等益气生津之品配伍,治气虚不能生津所致的消渴证。以本品配伍麻黄根牡蛎、霜桑叶内服或为粉扑之,治自汗盗汗有效。


3.五味子还有涩精补肾,涩肠止泻功效,可用于肾虚遗精滑泄及大肠气虚久泻久痢不止者。《本草纲目•卷十八•五味子》引刘松石《保寿堂方》方,治肾虚遗精,即以本品同蜜熬膏服之;再加桑螵蛸金樱子山茱萸尤良。《校注妇人良方•卷八》四神丸以之与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合用,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


4.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每致心悸失眠多梦。本品又能养心阴而宁心安神,故主治之。与补气补血滋阴安神的人参当归生地麦冬酸枣仁等同用,治心肾阴虚血亏的失眠多梦心悸不宁之证更能增强药力,如《摄生秘剖•卷一》天王补心丹


此外,眼科用本品于肾虚瞳散者,有敛瞳明目作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2~6g,研末服每次1~3g。 


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注意:本品酸涩收敛,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发均不宜用。

①《本草经集注》:"苁蓉为之使。恶萎蕤。胜乌头。"

②《本草经疏》:"痧疹初发及一叨停饮,肝家有动气,肺家有实热,应用黄芩泻热者,皆禁用。"

③《本草正》:"感寒初嗽当忌,恐其敛束不散。肝旺吞酸当忌,恐其助木伤土。"

各家论述

1.《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2.《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

3.孙思邈: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檗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生用。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

4.《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5.李杲:"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

6.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

7.《本草蒙筌》:"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昧最妙。"

8.《本草通玄》:"固精,敛汗。"

9.《本草衍义》:五味子,《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主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

10.《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11.《用药心法》:(五味子)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以此药与干姜同用治之。

12.《本草衍义补遗》:五味子,今谓五味,实所未晓,以其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食之多致虚热,盖收肾之骤也,何惑之有?火热嗽必用之。

13.《丹溪心法》: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

14.《本草会编》:五味治喘嗽,须分南北。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

15.《纲目》:五味子,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16.《本草经疏》:五味子主益气者,肺主诸气,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益气也。其主咳逆上气者,气虚则上壅而不归元,酸以收之,摄气归元,则咳逆上气自除矣。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者,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肾藏精,精盛则阴强,收摄则真气归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则精自生,精生则阴长,故主如上诸疾也。

17.《本草汇言》: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故《唐本草》主收敛肺虚久嗽耗散之气。凡气虚喘急,咳逆劳损,精神不足,脉势空虚,或劳伤阳气,肢体赢瘦,或虚气上乘,自汗频来,或精元耗竭,阴虚火炎,或亡阴亡阳,神散脉脱,以五味子治之,咸用其酸敛生津,保固元气而无遗泄也。然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益,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

18.《药品化义》:五味子五味咸备,而酸独胜,能收敛肺气,主治虚劳久嗽。盖肺性欲收,若久嗽则肺焦叶举,津液不生,虚劳则肺因气乏,烦渴不止,以此敛之、润之,遂其脏性,使咳嗽宁,精神自旺。但嗽未久不可骤用,恐肺火郁遏,邪气闭束,必至血散火清,用之收功耳。

19.《本经疏证》:五味子所治之证,《伤寒》仅言咳逆,《金匮要略》则兼言上气,如射干麻黄汤之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小青龙加石膏汤肺胀咳逆上气,烦躁而喘也。夫伤寒伤寒之关键,无论其为太阳、少阳、少阴,凡咳者均可加入五味子干姜;杂证自有杂证之体裁,即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一语,已通概全书大旨,试观《金匮要略》中有脉沉而用五味子者否?盖五味子原只能收阳中之阴气,余则皆非所宜。

20.《本草求原》:五味子,为咳嗽要药,凡风寒咳嗽,伤暑咳嗽,伤燥咳嗽,劳伤咳嗽,肾水虚嗽,肾火虚嗽,久嗽喘促,脉浮虚,按之弱如葱叶者,天水不交也,皆用之。先贤多疑外感用早,恐其收气太骤,不知仲景伤寒咳喘,小青龙汤亦用之,然必合细辛干姜以升发风寒,用此以敛之,则升降灵而咳嗽自止,从无舍干姜而单取五味以治咳嗽者。丹溪又谓其收肺气之耗散,即能除热;潜江亦谓其滋肺以除热,补肾以暖水,而联属心肾;凡嗽在黄昏,是虚火浮入肺中,忌用寒凉,止宜重用五味以敛降,此则不合干姜,而合炒麦冬者也。总之,肺气随阴以下降,则气化精而精盈,肾水从阳以上布,则精化气而气盛,阴阳二气,实一气之变动,以肝为关捩子,五味专精于肝,而交合肺肾,故其效如此,有不同于他味之酸敛者。肺气阳中有阴,故能降,治肺气以阴降为主。然元气之降,先本于升,五味升降咸备,所以阳邪伤阴,固宜清阳,以之收阳;阴邪伤阳,亦宜此辛温畅阳,而寓收阴。东垣谓寒喘热喘,不能舍五味者此也,惟外邪杂病不关肺气者忌。

21.《本草正义》:阴火上冲激肺之嗽,阳虚火浮,故当黄昏阴盛之时,虚焰发动,乃始作嗽,宜以收摄肺肾为治。然惟脉虚、舌红、无痰者乃合,若舌腻有痰,亦当知所顾忌。

按语备注

近年来本品应用范围有所发展,临床上常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等症;对于肝炎恢复期血清转氨酶超过正常数值而久不恢复者,应用本品有降低作用。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