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内容

中药学名词。即辛、酸、甘、苦、咸。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酸味的多含有机酸,甘味的多含醣类,味苦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


  • 史欣德:以味选方
    1、以味选方五味与脏腑有对应关系古人通过大量的人体观察,发现了五味与脏腑存在对应关系,即酸味对应肝,苦味对应心,甘味对应脾,辛味对应肺,咸味对应肾。如《灵枢·五味》曰: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

    求道

    畅读VIP

    109

    0

  • 五味不辨案(陶明斗)
    白xX,男,64岁。1981年12月7日初诊。十多天来,五味不辨,食糖不知甜,食醋不知酸,食盐不知咸,纳少,时流口涎,疲乏无力。脉弦滑重按无力,舌淡体胖,苔中根白厚腻。脾开窍于口,脾气虚弱,不能上养其...

    求道

    畅读VIP

    212

    0

  • 五味过量伤五脏
    中医认为,咸、甜、酸、苦、辣各有其特殊的作用。五味适量,对五脏有补益作用,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但是如果五味过量,就会打乱人体平衡,损伤脏器,招致疾病。《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五...

    四君人参

    畅读VIP

    265

    1

  • 味有所藏,气和而生———方和谦论“四气五味”
    方和谦教授的案头总有一本《黄帝内经》,他闲时便顺手拿来翻一翻,而且每读必有心得。有一次,他读到《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

    白术

    签约讲师

    414

    0

  • 叶天士临证应用薄味
    薄味是中药学理论之一。笔者阅读《临证指南医案》,发现叶天士常以气味学说辨识中药,善用薄味理论治疗疾病。梳理薄味理论的源流,并探析叶氏医案中的应用,以期指导临床。薄味理论溯源气味是中药属性的核心概念,薄...

    四君人参

    240

    0

  • 药性琐谈:辨酸与涩
    我们经常把酸涩连称,好象这两种味的作用差不多,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但杨时泰曾把酸与涩做过一个对比,他认为“酸者,阴中之阳未能大畅以和其阳也;涩者,阳中之阴未能大畅以达其阳也”。初看起来,好像毫无根据的两...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258

    0

  • 药性琐谈:析酸
    提到酸味,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收敛作用,这是中医界的通识。但也不能因此束缚了思想,应该看到酸和收之间并不是绝对的一对一的关系,即有一些酸味除了收,还能发。首先就五行的归属来说,酸属木,于季节对应于春,...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252

    0

  • 色彩和味道
     中医对于疾病的认知,采取“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进行辨证论治。所以说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但并不是高深莫测,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红色、黄色、绿色...

    白术

    签约讲师

    296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