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琐谈:辨酸与涩
我们经常把酸涩连称,好象这两种味的作用差不多,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但杨时泰曾把酸与涩做过一个对比,他认为“酸者,阴中之阳未能大畅以和其阳也;涩者,阳中之阴未能大畅以达其阳也”。初看起来,好像毫无根据的两句话,如果联系自然现象思考一下,就不能不佩服古人的高明了。
我们知道有的果实在夏天成熟,有的在深秋成熟。在夏天成熟的比如苹果,是先酸后甜;在深秋成熟的比如柿子,是先涩后甜。苹果在春天生长,春天为阴中之阳,阳气正在壮大,总体来说阴的力量大于阳,所以“阳未能大畅以达其阴也”,这时苹果会很酸,随着阳气增长,到了夏天,阴阳双方的力量比较平衡了,果实才表现为甘味,甘为土味,是阴阳平衡,比较冲和的表现。柿子刚好相反,生长的大部分时间在夏天,阳气旺于阴气,到了初秋阴气开始生长,但力量较弱,“阳中之阴未能大畅以和其阳也”,所以这是柿子很涩,到了深秋,阴气足以匹配阳气了,柿子才能变甜。
既然酸与涩正好对称,那么酸应该有“滑”的性质,由“望梅止渴”这个词我们知道酸能生津,万物有水就能滑,所以阴盛于阳就会“滑”。而生柿子不仅不能生津,咬一口会让人觉得舌头都转不动,就是因为它阳气太多,阴气不足以平衡的缘故,阴气不足自然津液也少,当然会觉得涩。其实万物一理,在微观世界也是阴气盛就“滑”,阳气盛就“涩”。我们知道金属都有电阻,其阻力大小是和温度正相关的,温度越高(阳气盛)其电阻就增大,表现为“涩”;如果温度降低,电阻就变小,表现为“滑”。如果降到绝对零度附近,会变成超导体,表现为绝对的“滑”。
我们中医虽然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但是用我们的理论也能得出与科学一致的结论,“科学”对电阻现象的解释是温度越高,原子振动的频率越快,电子就越难通过;中医的解释是,温度越高,阳气越盛,“阴气未能大畅以和其阳”,表现为“干涩”,电子当然不容易通过了。有点异曲同工吧。以前曾讨论过酸,分为“春酸”与“秋酸”,无疑本文说的与涩相对立的酸是指“春酸”,这种酸以生发为主,而“秋酸”以收敛为主,是不是与涩接近了呢?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涩味虽然能固涩,表现出“收”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机理是因为干燥,不润滑了,避免了物质的流失,并没有象酸敛一样具有向内收的气机,因为前面说了,初秋果实还没有成熟,怎么能向里收呢。中医有个术语叫“酸甘化阴”,不知道出处是哪里,这个酸甘化阴的酸应该也是指的“春酸”,如果是“秋酸”,很难想象能够化阴。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江海涛,来源论坛原创文稿,由四君摘选编辑。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