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味有所藏,气和而生———方和谦论“四气五味”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420

时间:2020-09-15

方和谦教授的案头总有一本《黄帝内经》,他闲时便顺手拿来翻一翻,而且每读必有心得。有一次,他读到《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一句,立即联想到药物的药性与气味,写成一篇名为((论四气五味》的小文,其中不乏闪光之处。

    

方老指出,四气包括寒,热,温,凉(平),五味包括辛,甘(淡),酸,苦,咸,天地生长离不开气味,人体生命的运转也离不开气味,中药就是利用药物不同气味的作用,来调节人体各个器官功能 的平衡,产生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  每一种药物都有气、味两方面,一般气味相同的药物作用相近,但它们又各有特性;气味不同者,作用功能则不同。  “辛甘淡者为阳,酸苦成为阴,而温热者治寒,寒凉者治热。”日常临证处方用药,都是以药性的一性之偏,以补人体的一气一味之不足。

    

俗话说“药食同源”,既然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那么食物也同样有四气五味之别。方老认为,饮食的四气五味不能太偏,否则就会生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因不懂四气五味而偏食致病者。如过食生冷,导致脾阳损伤,使寒湿内生,发生腹泻腹痛等;过食肥甘辛辣厚味,致温热痰浊、气滞血壅,症见痔疮、痈疽;过食酸的东西,会使肝气太旺、脾胃虚弱,症见胃脘胀满、两肋隐痛等;过食成的东西,会伤肾气,症见肌肉萎缩、腰膝酸软。事实上,不论是平时的饮食,还是体弱进行食补,都要用四气五味理论来指导。如体质偏热,病属热证者,宜吃凉性食物;若体质偏寒,病属寒证者,宜吃温热性食物,如吃寒性食物,则会出现腹泻,腹痛等,使病情加重.

    

在治病时,根据四气五味配合食疗,则疗效显著。例如老人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致头昏目眩者,宜多食贝类海产品;肺热咳嗽、吐痰黄稠、口千思饮、便干者,宜多食雪梨、百合、豆腐等清热化痰之品;肝火上亢而致目赤眩晕等,宜吃荸荠、海蜇皮等清热泻火;心脾血虚而致心慌心悸面色萎黄失眠者,宜多吃桂圆、红枣等温补气血。

    

方老还指出,人体五味的需要,不是恒定不变的,要根据身体内的五味盛衰来调整。如成味的食盐,乃五味中不可缺少之物,尤其夏天或运动后出汗多、有病时用利尿药小便多等,都会使体内的盐消耗过多。如不及时补充,则人体感到无力,如及时补充,无力感即可消失,故有“咸能壮力”之说。然而,饮食过成,又会促使身体贮存大量水分,易发高血压或加重肝肾疾病之病情,因此有此类病患者当少吃成食。


总之,日常饮食中不要偏食,否则会使四气五味偏盛偏衰,致使人体阴阳也偏盛偏衰而生疾病。应当根据四气五味理论来调整日常饮食,以保健延年。


东汉名医张仲景对食物的四气五味颇有研究,制定出了四季饮食养生法。


    1.春季:主食选用甘凉性味的小麦加工成的各种面食.再配用一些米粥;副食主要选用辛甘之品,如葱、芜荽(香菜)、韭菜、胡萝卜、花生、圆白菜、鸡肉、猪肉等。因春天气候温和.人体阳气开始升发,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起来,多食用辛甘食品.以助阳气,利于代谢。配用甘凉主食,可防阳气太过。

    2.夏季:主食用甘寒性味的小米.配用面食、绿豆粥:副食主选甘酸清润之品.如青菜、西红柿、冬瓜、丝瓜之类,以及鸡蛋、鸭肉、牛肉等。夏天热,阳气盛,选用性味寒凉、甘酸、清润之品.可清热祛暑.甘酸又可化阴而保护阴气;切忌辛辣之品.免伤阳气;常吃大蒜.防伤脾胃之阳。

    3.秋季:主食、副食均用甘润之品,主食以大米、糯米等谷物为主.配以面食、白薯等,稀粥中常放些芝麻、核桃仁。副食除各种蔬菜外,要多吃各种水果,肉类可食猪肉、兔肉、河鱼等。秋季气候凉燥,多吃甘润之品可生津润煤。忌辛辣(生葱、辣椒之类),少用苦瓜、芫荽、黄瓜等苦寒、甘寒与发散之品。烹调味道以清淡为主。

    4.冬季:主食用甘温性味之品,如玉米、高梁米,搭配些米面,稀粥中放些芸豆、赤小豆。副食应具有滋阳或潜阳、理气功效的蔬菜(大白菜、青萝卜、白萝卜、豆芽菜、木耳等),肉类品选用甘温助阳之品(羊肉、狗肉、鸡肉等),可以温补阳气,又能避免化火而阴阳失调。烹制的食品.味道应五味相配,略浓些,禁忌偏食或多食。


关联词条:

  • # 方和谦
  • # 五味
  • # 四气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