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夏、秋分批采摘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1.赤小豆性下行,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腹水及脚气等。可单味煮服或配伍其他利水药。《圣济总录•卷八十三》赤小豆汤,治疗脚气气急,大小便秘,遍身水肿,以其与桑白皮、紫苏同用。本品亦为食疗佳品,治疗上述之证,亦可煮食代饭。《食疗本草》有赤小豆与鲤鱼煮食方,尤为临床和民间所习用。目前用此法治疗肾炎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及肝硬化腹水,均有一定疗效。此外,亦可外用以消水肿。如《本草纲目•卷二十四•赤小豆》引《韦宙独行方》治脚气水肿,用赤小豆煎水温渍脚膝以下。
2.赤小豆尚能利湿退黄疸。《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瘀热发黄,即本品与麻黄、连轺等同用。《药性本草》亦有赤小豆“主小儿急黄”之语。
3.赤小豆具解毒排脓之功,对热毒痈肿,丹毒,热疮等均可取其外用。痈肿未溃者,取赤小豆末,用鸡蛋清,或蜂蜜、醋等调敷患处,干则换药。如配以苎麻根,则可避免赤小豆黏着难揭之弊。本品外敷,亦可治疗外伤血肿及扭伤。
此外,本品尚可治热毒下血。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2.《名医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胀满。
3.《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4.《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5.《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6.《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7.《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8.《本草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9.《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10.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11.《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僻,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
12.《本草经疏》: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肿胀满,止泄,利小便也。《十剂》云,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矣。陶弘景云,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枯燥。凡水肿胀满,总属脾虚,当杂补脾胃药中用之,病己即去,勿过剂也。其治消渴,亦借其能逐胃中热从小便利去,若用之过多,则津液竭而渴愈甚,不可不戒也。
13.《本草新编》:赤小豆,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14.《本经疏证》:痈肿脓血,是血分病,水肿是气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盖气血皆源于脾,以是知血与水同源而异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顺者矣。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痈肿脓血为火之有余,水肿则火之不足,赤小豆两者兼治,既损其盛,又补其衰。
按语备注
《本草纲目•卷二十四•赤小豆》李时珍云:“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以上所云“紧小而赤黯者”,即今之赤小豆;“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即今之赤豆。现在两种均作赤小豆入药,质量以前者为佳。
豆科藤本植物相思子的种子,半红半黑,有毒,与赤小豆同有 “红豆”之称。因此,个别地区曾将相思子误作赤小豆应用,发生中毒事故,应予引起重视。
本品所治脚气,即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病,此病多见于以米为主食的地区,有干、湿不同类型。干性者不肿,湿性者脚踝部浮肿,严重者全身浮肿,可影响心脏,甚至引起心力衰竭,俗称脚气冲心。赤小豆、薏苡仁是治疗脚气病的常用药。有的地区,民间将脚癣称为“脚气”,为了避免误解,特予说明如上。

刘军
原创投稿
畅读VIP

946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843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06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77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29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371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50

0

四君人参

638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1816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