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Fēnɡ Mì

别名

石蜜、石始(《本经》),食蜜(《伤寒论》),蜜(《金匮要略》),白蜜(《药性论》),白沙蜜(《本草衍义》),蜜糖(《本草蒙筌》),沙蜜、蜂糖(《纲目》)。

释名

《本草纲目•卷三十九•蜂蜜》云:“蜜,以密而成,故谓之蜜。《本经》原作石蜜,盖以生岩石者为良耳。而诸家反至疑辩,今直题曰蜂蜜,正名也。”又,《名医别录》曰:“色白如膏者良,”故又名白蜜;或如《本草衍义•卷十七•石蜜》曰:“今人尚言白沙蜜,盖经久则陈白而沙,新收者惟稀而黄。”再,其为蜂酿作而成,味甘美过饴糖,故俗称蜂糖。

来源及植物形态

蜂蜜,始载于《本经》,原名石蜜。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所酿的蜜。我国各地都产,主产于湖北、四川、云南、河南、江西、广东、江苏、浙江等地。

采制

取纯净的蜂蜜,用文火熬炼,过滤去沫。

①《雷公炮炙论》:"凡炼蜜一斤,只得十二两半是数,若火少,火过,并用不得。"

②《本草经集注》:"凡蜜,皆先火上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黄,则丸经久不坏。"

③《纲目》:"凡炼沙蜜,每斤入水四两,银石器内,以桑柴火慢炼,掠去浮沫,至滴水成珠不散,乃用,谓之水火炼法。又法:以器盛置重汤中煮一日,候滴水不散,取用亦佳,且不伤火也。"

性味归经

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纲目》:"生凉,熟温。"

③《本草汇言》:"味甘,气寒,无毒。"


归经:入肺、牌、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③《要药分剂》:"入心、脾二经。"

功能主治

补中,润燥,止痛,解毒。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疼痛,鼻渊,口疮,汤火烫伤,解乌头毒。


1 .脾胃虚寒,或肝气乘脾,可致体虚倦怠食少、脘腹作痛等症。蜂蜜味甘质润入脾,既补虚,又缓急止痛,可治上证。如《补品补药与补益良方•蜂蜜与蜂乳》单服本品治体虚;《食医心镜》单用蜂蜜内服,治胃虚噫气不食。若治中虚脘腹作痛,多入复方应用,如《药性本草》单用蜂蜜,或配生姜汁合用,治卒心痛;临床多与白芍甘草桂枝干姜等同用。若治寒疝腹痛手足厥冷,又常与乌头同用,有散寒缓急止痛之妙,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大乌头煎


蜂蜜甘平滋润补虚,又可用于血虚津亏之证,如《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卷二十•石蜜》引《产书》方,单用蜂蜜炼服,治产后体虚口渴;《医学正传•卷二》琼脂膏,以之配生地鹿角胶、酥油、生姜汁为膏,治血虚皮肤枯燥及消渴等,证属阴阳两虚者。


2 .咳喘日久,必耗气伤阴,导致肺虚。蜂蜜味甘,既润肺止咳,又兼补虚,且药性平和,故可治上症。如《药品化义》单用老蜜,日服两许,治虚弱咳嗽不止;《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治咳嗽三十年,以白蜜与生姜汁煎炼为丸服;治上气咳喘唾血,以蜂蜜杏仁、姜汁、糖、猪膏合煎为丸服;苏子煎治上气咳嗽,以白蜜与苏子、姜汁、地黄汁、杏仁同用为膏服。若治虚劳干咳咯血,可与人参生地茯苓等同用,如《洪氏集验方•卷一》引申铁瓮方琼玉膏。


3 .燥邪伤肺,常致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甚或痰中带血,以及喉痒咽干口燥等症。蜂蜜甘平质润,善润肺止咳而兼补虚,多与杏仁阿胶桑叶沙参等养阴清燥、润肺止咳之品同用,治上述诸症。如 《类证治裁•卷二》杏仁膏,以之辅杏仁,并伍阿胶苏子、真酥、生姜汁为膏,治咳喘咽燥咯血。


4 . 大肠津液亏虚,可致便干秘结难排等症。蜂蜜味甘质润而能滑肠通便,故善治肠燥津亏便秘之证。因兼能补虚,故尤宜体虚津亏之便秘。单用本品30~60g冲服即效,亦可制成栓剂用,如《伤寒论蜜煎导法。亦可入复方用,若为血虚者,当与当归、黑脂麻等同用;若为阴虚,当与玄参知母生地同用;若兼阳虚者,可与锁阳肉苁蓉同用;兼内热者,可与决明子瓜蒌仁、熟大黄同用;兼气滞者,可与枳壳杏仁沉香等同用。


5 . 蜂蜜有解毒作用,可治疮疡汤火伤等症,外用即可,单用或入复方均效。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二十•石蜜》引《药性本草》以蜂蜜大青叶含之,治口疮;引《济急仙方》以生蜜与隔年葱研膏外敷,治疮肿恶毒;引《肘后方》以蜜煎甘草末外涂,治男子阴疮;引《外台秘要》以蜜煎升麻外涂,治天行赤斑发疮;引《梅师集验方》单用白蜜外涂,治热油烧痛;引《肘后方》用蜜涂、并以竹中白膜贴之,日换3次,治汤火烧伤成疮;以生蜜点目中,治目生珠管。此外,还治多种皮肤疾患。


6 . 蜂蜜甘甜味美,质润而黏,故制取蜜丸和膏剂时,常将其作为赋形或矫味剂用,除能黏合赋形、矫味矫臭外,又能缓和药性。若所制蜜丸与膏剂为补益类或化痰止咳类,还能加强补益或润肺止咳之力,提高疗效。


其次在炮制中药时,蜂蜜亦是常用的液体辅料,除了矫味矫臭作用外,也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如以蜜炙黄芪甘草等,则可增强补益之力;炙款冬花百部、紫苑、枇杷叶等,则能增加润肺止咳之力。


此外,本品能解乌头类药毒,治因服生乌头、生草乌而致中毒之症,单味水冲服即效。《补缺肘后方•卷六》以白蜜和茯苓末,涂面上,治面䵟。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冲调,15~30g;或入丸剂、膏剂。


外用:涂局部。


注意:

1.《本草经疏》云:蜂蜜,“呕家”、“酒家”、“中满蛊胀”、“脚气不宜用。”本品味甘质滋腻,确能助湿滞气,令人中满,故痰湿内蕴所致中满痞胀、呕吐纳呆及痰浊咳喘等症均忌服。

2.蜂蜜质润,《本草经疏》云其 “性寒滑,能作泄”故便溏或肠滑泄泻者忌服。

3.《本草衍义•卷十七》云:蜂蜜,“虽无毒,多食亦生诸风。”《本草纲目•卷三十九•蜂蜜》转引刘完素语曰:“多食亦生湿热虫䘌”引朱震亨语曰:“东南卑湿,多食则害生于脾。”故不宜恣意过食;夏日潮湿或居住湿地,以及内有实热者均不宜食,以免损伤脾胃,蕴热助火,变生它疾。

4.若服用本品引起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予对症治疗。又据报道,1例对蜂蜜过敏的患者,因烫伤外敷蜂蜜而致过敏性休克 。故对蜂蜜过敏者也不能外用蜂蜜

5.《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云:“食生葱即啖蜜,变作下利;食烧葱并啖蜜,壅气而死。”《本草纲目•卷二》云:“蜜反生葱。" 20世纪80年代,也曾有因服食葱拌蜜而中毒致死的报道。

然,近年有人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者将不同剂量的葱汁与蜂蜜配伍给小鼠灌胃,结果却是不会引起急性中毒反应,更不会死亡。故蜂蜜与葱相反之说,值得进一步研究。

6.近报,有4 例患者因服隔年陈蜜而致中毒,其中2 例死亡,故隔年陈蜜不宜服用。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百药。"


2.《别录》:"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


3.《本草拾遗》:"主牙齿疳匿,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


4.《本草衍义》:"汤火伤涂之痛止,仍捣薤白相和。"


5.《纲目》:"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


6.《纲目》:"蜂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张仲景治阳明结燥,大便不通,蜜煎导法,诚千古神方也。"


7.《本草经疏》:"石蜜,其气清和,其味纯甘,施之精神气血,虚实寒热,阴阳内外诸病,罔不相宜。《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同芦根汁、梨汁、人乳、牛羊乳、童便,治噎膈大便燥结,用此润之,有痰加竹沥。炼熟和诸丸药及膏子,主润五脏,益血脉,调脾,胃,通三焦。涂火灼疮能缓痛。"


8.《药品化工》;"蜂蜜采百花之精,味甘主补,滋养五脏,体滑主利,润泽三焦。如怯弱咳嗽不止,精血枯槁,肺焦叶举,致成肺燥之症,寒热均非,诸药鲜效,用老蜜日服两许,约月未有不应者,是燥者润之之义也。生用通利大肠,老年便结,更宜服之。"

按语备注

古今中外,关于毒蜜和误食毒蜜而至中毒的记载与报道甚多,但对蜂蜜有毒的真正原因却知之不多。现经研究,已知蜂蜜有毒与植物花蜜中含的毒物有关。如采自钩吻属植物的蜂蜜含有钩吻碱,采自山踟躅的蜂蜜含有山踟躅苷等,这些都是剧毒物质。又如来源于茄科颠茄属和曼陀罗属植物的蜂蜜,含有颠茄生物碱和东莨菪碱,亦可引起中毒。此外,从撒布有剧毒农药的植物上采酿的蜂蜜,也含有一定量的农药,对人体亦有毒性。人食了这些有毒的蜂蜜,轻则引起种种中毒症状,重则致死。近年我国南方诸省屡有食蜂蜜中毒的报道。事后调查发现,该地区有大量博落回和少数雷公藤花丛,检验其所食蜂蜜,内含大量的博落回生物碱和少量的雷公藤生物碱,这两种生物碱均有剧毒。又如海南三亚市3 例男孩因食枯树洞内的野生蜂蜜而致中毒,后从中检出内含颠茄碱。


又,毒蜜多产生在农历6 ~7月间。这是因为此时无毒植物花期已过,花源大为减少,而多数有毒植物正在开花,蜜蜂往往饥不择食,将这些有毒植物花蜜采酿成对人体有毒的蜂蜜。若食之必会中毒,特别是干旱天气尤宜引起,且发病甚快。故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中告诫人们:“七月勿食生蜜,”食之则“令人暴下霍乱。”目前对蜂蜜中毒尚缺少特效疗法,食用此时生产的蜂蜜,特别是野生蜂蜜,尤当细审,谨防中毒。毒蜜都带有苦、麻、涩等异味,在食用未经严格检验和加工处理的蜂蜜(尤其是夏蜜)时,可先以少量放口中品尝,若见上述异味,切勿口服。


此外,来源不同的蜂蜜,因所含化学成分不同,性味功效似亦有别。如黄连蜜,《本草图经》云其“味小苦,主目热,”似性偏寒,以清热解毒见长。对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