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Gān Jiānɡ

别名

白姜、均姜、干生姜(《纲目》)。

来源及植物形态

干姜,始载于《本经》。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


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采制

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干姜: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


炮姜: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辛,热。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大热,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本草经解》:"入肝、肺、肾经。"

②《得配本草》:"干姜,入手少阴、足太阴经气分;炮姜,入足太阴经血分。"

功能主治

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


1.干姜能散脾胃之寒,为温暖中焦之主药,凡脾胃寒证,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或是脾阳不足之虚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泻痢,均可应用。古方每单用一味干姜煎服或研末米饮冲服。复方中常配伍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如《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理中丸。若脾肾阳衰,下利不止者,更须配附子以温脾肾之阳。若下痢色白,干姜黄连同用;痢久伤阴,寒热错杂,便下脓血者,与黄连阿胶等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驻车丸。寒饮停胃,干呕或吐涎沫者,干姜半夏,以温胃降逆,即《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半夏干姜散


2.干姜能回阳通脉,治疗亡阳证。常辅佐附子以增强其回阳救逆作用,并可减低附子的毒性。《伤寒论》之四逆汤干姜附子汤,均是姜附并施。故戴元礼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语。现代研究证实,两者配伍,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3.干姜能温散肺寒而化痰饮,并可温脾燥湿,以杜生痰之源,治疗寒饮伏肺,见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者,常配麻黄细辛五味子等,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小青龙汤。又刘禹锡《传信方》治咳逆上气,以干姜皂荚、桂心为末蜜丸服。


4.干姜能温经止血,为治疗虚寒性出血的代表药。凡吐血便血崩漏等见血色暗淡,手足欠温,舌淡脉细等虚寒之象者,均可适用。《本草纲目•卷二十六•干姜》附方治吐血不止,单用干姜为末,童便调服。干姜止血,以炮黑用为佳,并可随证配伍止血、益气、健脾之品,如艾叶人参白术等。


此外,干姜尚能祛寒湿,治疗寒湿下侵之肾着病,见身重腰下冷痛,腰重,配茯苓白术甘草,即《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各家论述

1.《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2.《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3.《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4.《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5.《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6.《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7.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


8.《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9.《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


10.《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11.张元素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


12.李杲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用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之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温肺,同人参用以温胃也。


13.干姜,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肝经引血药生血,同补阴药亦能引血药入气分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用之。止唾血、痢血,须炒黑用之。有血脱色白而夭不泽,脉濡者,此大寒也,宜干姜之辛温以益血,大热以温经。


14.《纲目》: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15.《本草经疏》:炮姜,辛可散邪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故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下痢因于寒冷,止腹痛。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血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治肠僻,亦其义也。


16.《本草正》:下元虚冷,而为腹疼泻痢,专宜温补者,当以干姜炒黄用之。若产后虚热,虚火盛而唾血、痢血者,炒焦用之。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涩之性已耳。若阴盛格阳、火不归元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之要药。


17.《药品化义》:干姜干久,体质收束,气则走泄,味则含蓄,比生姜辛热过之,所以止而不行,专散里寒。如腹痛身凉作泻,完谷不化,配以甘草,取辛甘合化为阳之义。入五积散,助散标寒,治小腹冷痛;入理中汤定寒霍乱,止大便溏泻;助附子以通经寒,大有回阳之力;君参术以温中气,更有反本之功。生姜主散,干姜主守,一物大相迥别。......炮姜,退虚热。


18.《本草崇原》:《神农本经》止有生姜干姜,而无炮姜,后人以干姜炮黑,谓之炮姜《金匮要略》治肺痿用甘草干姜汤,其干姜亦炮:是炮姜之用,仲祖其先之矣。姜味本辛,炮过是辛味稍减,主治产后血虚身热,及里寒吐血、衄血、便血之证。若炮制太过,本质不存,谓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质轻浮不实,又不及炮姜之功能矣。即用炮姜,亦必须三衢开化之母姜,始为有力。


19.《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且同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嗽,同白术则能燥湿而补脾,同归芍则能入气而生血,......。

按语备注

1.姜,原为民间常用药物,亦作为佐餐之品。由于治疗上的需要,通过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为生姜、煨姜、干姜炮姜等数种。生姜干姜炮姜虽同属于姜,但由于加工炮制的不同,故其性味功效有所差异。生姜用鲜品,味辛性温,长于发散外寒,又能止呕,多用于风寒表证及呕吐之证;干姜为母姜的干燥品,味辛性热,走散之力已减,温中之功为强,为治疗脾胃寒证之要药,并能回阳、温肺化饮;炮姜经过火炮,辛味减弱,味转苦涩,温经止血是其所长,多用于虚寒性出血证。(现代研究证实炮姜和姜炭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故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2.干姜附子同,功能回阳;但干姜偏脾胃之阳,而附子偏温脾肾之阳。

  • 该条短评为VIP内容,请开通VIP后查看...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

    0

  • 夜读本草:浅谈姜与桂
    生姜与肉桂,都是我们日常普遍的食材佐料。“百姓日用而不知”。殊不知早在3000年前,药食同源,姜桂已位列《神农本草经》中上之品,乃治病养生的良药。从中药的角度,先厘清几个品名的概念。姜 ——立秋后采收...

    四君人参

    畅读VIP

    373

    0

  • 附子与姜的配伍(赖海标)
    附子为治疗阳虚阴寒证的主要药物,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用之不当祸患不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古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近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则大有人在,如祝味菊等,...

    求道

    畅读VIP

    1091

    0

  • 经方中的冰火交融:石膏配干姜(赖海标)
    石膏,味辛性寒,在《伤寒论》中用石膏共有7方,《金匮要略》中用石膏共有13方,除重复方外共计18方,其功效大略为:取其辛以散邪,寒以清热。干姜,味辛性热,在《伤寒论》中用干姜共有24方,《金匮要略》中...

    求道

    畅读VIP

    3783

    0

  • 暑天绿豆干姜管大用
    湿热所致皮肤红疹,可喝绿豆赤小豆汤,以解暑祛湿。湿热天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贪凉。一些人脾胃出了问题,都是贪凉所致。当因吹空调而腰痛时,最适合的方子就是张仲景的肾着汤。从江南一回到北京,就被迎面而来的...

    四君人参

    畅读VIP

    213

    0

  • 生姜、干姜和炮姜的应用区别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1、可发汗散寒,善于驱肺胃之风邪;2、温胃止呕为“呕家圣药”,寒热皆可应用,制为姜汁冲服疗效更佳;3、祛风止咳,必伍苏叶而效佳;4、解药食毒,可解半夏天南星附子之毒,...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230

    0

  • 蒲志孝先生——肉桂、干姜、附子保胎举隅
    肉桂、干姜、附子习惯被烈为孕妇慎用药。但在临床中,用之得当,不但不伤胎,不引起流产,反而起到安胎、助长胎儿发育的作用。兹举数例如下。阳虚中寒、逐寒安胎 刘某,女,28岁。1971年春,因患肾炎来诊。自...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43

    0

  • 叶天士“二姜”药对
    叶天士用药精妙,囫囵吞枣则难得其全,唯有从小处着手,精读细研,方能渐窥其学,研其药对为捷径之一。“二姜”药对即生姜、干姜同用之配伍经验,取二药之用,而功显效彰。诠药中药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中医学根据...

    茯苓

    畅读VIP

    201

    0

  • 药证新探之:干姜
    干姜证可表现为多涎唾、带下多、痰液多、多尿、腹泻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增多的病理状态。“多涎唾”为唾液腺分泌亢进;“带下多”则是宫颈或阴道的腺体分泌亢进;“痰液多”是支气管腺体分泌亢进;腹泻为肠道腺体分泌亢...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252

    0

  • 从自然中探讨致病、治病之理(十三)芦根配干姜
    天热易伤津,天热常饮冷。伤津则易见口舌干燥,咽喉干涩红痛,也常有发热者。饮冷则易致寒凝胃脘,用手触摸胃脘部常会有冰凉的感觉。伤津须养津,寒凝宜温化,天热养津常须清凉之品,这样不利于温化寒凝或会加重寒饮...

    四君人参

    畅读VIP

    957

    0

  • 山姜、生姜和干姜不可混淆
    近日读到刘家骅先生的《药对》(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书,书中谈到“燥湿将领——山姜的药对方”时,解释为“山姜有生姜、干姜之分”,举出的山姜药对方,全是生姜和干姜的药对方,显然刘先生是将山姜、生姜和干姜混为...

    四君严选

    畅读VIP

    209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